《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教学实录
刘美丽
一、导入
同学们,在祖国灿烂的文学中,唐诗是一串璀璨的明珠,其中,杜甫的诗歌以其强烈的时代感和深沉的人民性而光彩夺目,被誉为“诗史”,他也被誉为“诗圣”。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进一步了解其“诗史”的特点,感受“诗圣”的情怀。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用诗的语言,朗诵诗歌。
2.品味诗歌凝练、传神的语言。
3.理解作者丰富而复杂的情感。
三、自主学习
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把诗歌读准确,读流畅,读懂。
四、展示自主学习成果
师:有没有不会读或者读不懂的地方?
师:读出屏幕上特殊颜色的字。
(学生回答后,齐读一遍。)
师:为什么茅屋被秋风吹破了还要唱歌?
(齐读一遍。)
师:同学们已经读得很准确和熟练了,可是你有没有觉得这样读好像缺少了一些诗的味道?
师:我们来听一段录音,想想,朗读诗歌还要注意什么?
师:你觉得名家读得和咱们读得有什么区别?
生:注意语速、语调、重音、感情。
师:对。人家朗诵家朗诵得是语速有轻重缓急,语调有高低起伏,重读的地方如锤落鼓面余音绕梁,轻读的地方如秋风拂叶,不露痕迹,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故事的整个经过,放佛在欣赏一曲哀婉的音乐,放佛听到了诗人的呐喊。所以,读诗应该怎样读?
(屏幕)
师:下面请大家把自己当成杜甫,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师:咱们一起读第四小节。
五、品味诗歌语言
1.杜甫有这样一句话: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意思是,他有个别人看来是个怪癖,就是喜欢斟酌词句,达到语出惊人。下面品读诗歌,找出你欣赏的“惊人之语”,反复品味,用“我觉得第几小节的 (哪个字或者词或者修辞)用得特别好,它让我仿佛看到了(或者听到了、想到了)
,生动地(或者形象地、逼真地)表达了作者的 心情(或者感情)”这样的形式,也可以自由表达。
2.交流品味。边品边读。
3.小结:诗歌被称为最凝练的语言艺术,所以,要想锤词练句你就多读诗歌。下面请你再默读一遍,试着概括一下四个小节的主要内容?要求:语言简洁凝练。
生交流展示。
师:秋风卷茅、群童盗茅、秋雨漏屋、盼广厦庇寒士。
师:大家在归纳的时候注意了锤炼词语,希望把这个方法用到以后的写作中。
六、小结并延伸
1.我们通过刚才的分析,知道了本诗先记叙了秋风卷茅、群童盗茅、秋雨漏屋的过程,然后在叙事的基础上抒发了期盼广厦万间庇天下寒士的感情。这不很普通吗?可是这首诗为什么就被有些评论家认为最能体现“诗圣”情怀的一首诗呢?想一想,议一议,告诉我你的理解?
2.杜甫在自己的茅草屋被风吹破夜寒漏雨,而且他说了那句话说明他无私?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种宁可牺牲自己来换取大家的幸福的声音并不多见。让我们齐读这句千古名句,感受杜甫的伟大胸襟!
引导:俄国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诗人都不能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而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地根植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一个缺乏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的自私的人,是成就不了伟大的。所以,现在成都杜甫草堂旧址有这样一幅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3.你学过的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的诗句还有哪些?你知道的还有哪些忧国忧民的诗句?
4.我还有个疑问:杜甫是唐代那么有名、有才的一个大诗人,为什么会生活得那么贫穷?
引导:安史之乱是直接原因;社会制度黑暗造成杜甫有才得不到施展是根本原因。反映了安史之乱时期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所以称为“诗史”。
七、作业
1.背诵全诗。
2.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分析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产生的背景,进一步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
附:板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秋风破屋
群童盗茅 记叙
夜雨湿屋
盼广厦万间庇天下寒士 议论、抒情
大写的人:(对联的方式)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作者单位:山东威海市皇冠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