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名师课例 语文名师课堂实录 ID: 402756

  

《永遇乐》教学实录

◇ 宋松良

《永遇乐》教学实录

宋松良

师:同学们自由朗读《永遇乐》,然后谈一谈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生自由高声朗诵。)

说明:简单导入,直奔主题,通过高声诵读创设课堂气氛,为思维预热。

生:有愁绪。

生:孤寂。

生:凄凉。

师:怎么看出凄凉来的?

生:元宵佳节本来是很热闹的,李清照却没有心情出去游玩。“谢他酒朋诗侣”可见她的心情是很凄凉的。

生:对。心情不好的时候就想一个人呆着。可能是她怕热闹的场面会勾起内心的酸楚,所以才“怕见夜间出去”。

师:为什么会勾起她内心的酸楚呢?

生:因为她也年轻过,热闹过。她曾是“铺翠冠儿,捻金雪柳”,“如今憔悴,风鬟霜鬓”肯定会伤感。

生:她为青春的流逝而伤感。所以,她与其出去受到刺激还“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师:“受到刺激”!原因是什么?难道仅仅是容颜已逝吗?

说明:针对学生的误解甚至错解,抓住破解点设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生:我觉得李清照不会这么小心眼。她是一个大词人,不会因为这件事而郁郁寡欢的。

师:还会因为什么事?大家思考和讨论一下。

(学生思考并讨论。)

生:老师曾给我们讲过李清照的生平。这首词是不是也写于作者夫亡国破的时候呢?她是不是因为夫亡国破而郁郁寡欢呢?

师:思考得很好。还记得知人论世的方法,不错。的确,

这首词写于作者夫亡国破之时。同学们接着说。

说明:欲说还休,给学生思考的机会

生:老师,现在我明白一点了。当时,南宋苟安于江南,不思北伐,再加上丈夫死去,李清照肯定非常苦闷,所以她才谢绝了一切邀请,独自一人躲在帘儿底下听人家说笑。她不单单是因为容颜已逝,更因为国恨家愁。的确,一个人非常痛苦的时候是不想参与什么活动的。

生:我也有同感。考试失败或遭到误解的时候,我就愿意一个人呆着,不愿意别人打扰,也不愿意别人安慰。

生:她回忆的不仅仅是美丽的容颜,更主要的是从前的幸福生活。

师:说得好。那种生活一去不复返了。南渡以来,亡国之悲、丧夫之痛、流落之苦、谗言之毒都使她难以欢笑起来。“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承载的内容太多太多,饱含了人世间的沧桑与世事的变更。这是自嘲语,更是激愤语,透过这含血带泪的辛酸词句,我们可以体察到词人内心难以遏制的凄苦忧愤之情。同学们,刚才我们主要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分析了词人的情感。大家能不能再深入词作,仔细品读,抓住关键,把握这首词的内涵呢?下面,同学们自读上阕两遍,找一找关键词。

(学生自读。)

生:我感觉上阕有些压抑,如“吹梅笛怨”。

师:《梅花落》多写乡思乡愁。怎么理解“吹梅笛怨”这一句?

生:词人南渡,思念故国,笛声《梅花落》自然勾起了她的乡愁。

生:所以,她发出了“人在何处”的疑问。

师:不是疑问,是感叹。感叹自己身居异乡,孤苦伶仃,傍晚来临,倍感愁苦,更何况远处又传来幽怨的《梅花落》。

生:老师,“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是什么意思?

师:问得好。你看这是什么句式?

生:反问句式。

师:怎么把它变成陈述句式?

生:元宵佳节,融和天气,不会转眼(次第)没了风雨。师:什么意思?

生:不会永远有这种好天气,可能还会有风雨。

师:结合背景理解一下。

生:老师,我明白了。李清照担心这种繁华是暂时的,她是担心国家的前途。

师:看来,你是理解了。同学们,李清照这首词抒写的虽然是个人的遭遇和感受,但词人将个人的悲剧跟国家的悲剧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它已不是一个女子个人情感中的“小愁小怨”,而是一个关注国家命运的文人的“大愁大患”。同学们再一起朗诵一遍这首词。

(学生朗诵。)

(作者单位:山西屯留一中

《永遇乐》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