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游峰的扫路人》课前思考与课堂实录
◇ 佚名
《天游峰的扫路人》课前思考与课堂实录 宋运来 (该文刊发于《小学语文教学》2014年第6期) [课前思考]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课文。扫路人是一位极其平凡的劳动者,你发现他在那里,你不发现他也在那这里。作者章武发人所未发,以独特的视觉向我们展现了一位热爱生活,享受劳动幸福快乐的人物形象。 有的老师教学时,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教学感到没有情趣。课文有两段文字描写天游峰,为衬托出扫路人的人物形象,就要把天游峰的长、高、险等特点理解出来、味道读出来,以体现扫路人扫的不是平常路。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对写景内容的品味自然占了很大的比例。二是,拔高了扫路人的人物形象,一不留神滑到了思想品德课的田地去了。通过反复咀嚼“我”与“扫路人”的对话,感悟扫路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对描写扫路人两段外貌的文字,既不能丢掉,也不能不理解,但教学起来总感觉牵强,与课文的教学内容不能有机融合在一起。 如果站在“我”这位游客的角度去教学,一切都变得简单而富有情趣起来。在“我”看来,扫路人就是天游峰的一道独特的风景。吸引“我”的不只是他朴素的外表,最吸引“我”的是他那对待工作与生活的态度。这道风景其他游人没有注意过,唯独“我”注意到了,为什么注意到了?因为聊天聊出来的。而如何避免“品德化”教学倾向?具有思品课倾向的“品人”,与具有语文味的“品人”有质的区别:前者是只见人不见文字,后者是既要见人更要见文字,既要把“人”立起来,更要实现儿童言语能力的提升。就本课来说,一是,把文本静态的语言,变为新活的口语。即把师问生答的应答语——复制课文语言,转化为师生之间的交际语言。比如,围绕扫路人的“印象”,就要话理由,有根有据地说话。二是,在对扫路人两次外貌描写上,进行了构段式重组,明白构句成段的奥秘。三是,即使是概括文意表情感,也请学生运用句式组织语言,品味言语的轻重。 如果说,让教学有情趣,那就是贴近了教学的对象——儿童;如果说,站在游客“我”的角度去教学,那就是贴近了课文的作者;如果说,让教学具有语文的味道,那就是贴近了课标,贴近了教科书的编写者;如果说,让儿童有一个多元看待事物的方法,那就是贴近了教者——这则是本课的创新之处。 然而,在一节课教学中,我们一般很难做到四贴近。 [课堂实录] 一、默字学词。 由学生当老师,自己提默2到3个难写或好错的课后生字。 师:都默对了吗?我只有两只眼睛,看不过来,这样吧,请同学相互交换,扫一眼。对的打勾,错误的画圈圈,然后请你打分,一个字100分,三个字300分,为什么给这么多分?因为我没教,你们自己会了。请你拿出手来向对方击掌表示祝贺。孩子们,这样学习生字词,要不要课外反反复复从头到尾抄很多遍啊? 生:不用。 师:同学们这么优秀。老师讲一个故事来奖励你们,欢迎吗? 生:欢迎。(掌声) 师:有一个人既是哲学家,数学家,还是文学家,一生中获得了很多荣誉。这个人名字叫罗素。你们老师都知道,他是英国人。在解放前,一次来中国讲学,讲完学后,要到四川峨眉山游玩。上山之前,他就请了三四个人抬轿子。时值盛夏,四川的天气潮湿闷热,加之山路陡峭险峻,不一会几位轿夫便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知道什么是大汗淋漓吗?谁能描述一下? 生:留了很多汗。 师:还不够形象。 生:身上到处都是汗。 生:就像洗了个澡一样,衣服全湿透了。 师:哟,打了个比方。 师:罗素坐在上面,越坐越不舒服,越坐越不是个滋味,完全没了游山玩水的兴趣。他想抬轿子的人会不会骂我呢?为什么坐轿子的是你而不是我呢,天这么热,想累死我们啊。想着想着,轿子就抬到了半山腰,放下来,休息。罗素从轿子里下来想安慰抬轿子的人,还没张嘴呢,就见抬轿子的有说有笑,抽着烟,还做小游戏。有一个人还出了一个智力问题来考罗素。这时候罗素忽然心生一丝惭愧和自责,我凭什么去宽慰他们?我凭什么认为他们不幸福?由此得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这个论断是什么呢?想分享吗? 生:想。 师:我们先把屏幕上这几个词读一下,好不好? 生:(读)潮湿闷热陡峭险峻气喘吁吁大汗淋漓 师:罗素从轿夫身上得到一个什么观点呢?我们看看。(PPT出示) 生:(读)带着有色的眼镜看待别人的幸福和痛苦是错误的。抬轿人未必是不幸福的,坐轿人也未必是幸福的。 师:说到旅游的故事,我就想到了咱们云南曲靖这个地方有很多非常吸引人的旅游景点,报个给我听听,说不定我也去看一下。 生:石林、凤凰谷、九龙瀑布…… 师:景点真多呀。如果你想推荐一处最想让我去看的景点,怎样才能打动我呢? 生:我建议宋老师去罗平,那里有油菜花,像黄色的海洋。 师:后面两句就是最吸引人的地方,这就是说话有根有据,非常好。(掌声起)在课文里面,开篇第一句,你模仿一下,相信更能打动宋老师前去游玩的。 生:我建议宋老师去凤凰谷,因为没到凤凰谷的人,就不能算到过曲靖。(热烈鼓掌) 生:我建议宋老师去彩色沙林,因为没去过彩色沙林的人,不算去过曲靖。 师:二小的同学们,这样的说话就非常吸引人,使别人非常想听。学语文多好啊。从哪里学?从规范的课文里面学,这就是学课文的秘密所在啊。请把这句话读出来,让在座的人一起分享一下。注意不要拖音,就像说话一样。 生读书。 二、趣味学文 1.印象天游峰。 师:我们知道这篇课文讲了两个人,一个是——作者。也就是——(生:我)。师板书“我”。另一个是谁?(生:扫路人)“我”这个人在课文里是个什么身份? 生:旅游者、游客。 师:我是一个游人,武夷山什么地方的美景,我最欣赏?(板书:美景、欣赏)换句话说,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生:天游峰。 师:文中划出这个句子,读一读。 生:天游峰,武夷山的第一险峰,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那天,我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山顶,心里好不得意。 师:地方找准了。那你听他介绍的这个地方,有没有多余的话呢?请把你认为比较合适的读出来。 生: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师:她把这段的最后一句拿掉了。最后一句是对天游峰的直接描写吗? 生:不是。是说好不容易爬上山顶,心里很高兴。 师:这叫什么? 生:感受。 师:谈的是感受,并不是对它的直接描写。我得出一个结论,做阅读考题经常会扣那0.5分,是因为你多写了一点,或多抄了一点。大声地读一遍吧。 师:孩子们,“我”是一个游人,去武夷山游玩。在座的你们去看过吗? 生:没有。 师:这个作者为了让没到过这个景点的人也知道这处景点,他用了非常形象的手法向别人做了介绍,用什么方法? 生:比喻。 师:了不起。看来,通过比喻,让不熟悉的东西变得熟悉了。这里把什么变成银丝? 生:九百多级石梯。 师:反过来,作者用银丝来比喻? 生:把九百多级石梯。 师:你读了这段文字后,感觉这些石阶的特点是什么? 生:险峻。 生:长。 生:高。 生:陡峭。 师:这次不要齐读了,你们每个人自由地读一遍。要通过你的读,让别人感受到这些特点。 生自由读该段文字。 2.印象扫路人。 师:每天、每月、每年,来天游峰游玩的人可以说是成百上千,甚至可以说是成千上万。这么多人来看景,但是有那么一处风景,成千上万的人都没有看到。而唯独我发现了,这处风景是什么风景呢?(板书:风景) 生:下山的时候,他看到了扫路人在扫地,听到了声音。 师:你是想说“我”听到了声音,还是看到了扫路人? 生:(齐说)扫路人。 师:你赞同吗?“我”看到了别人没有看到的一处风景——扫路人。有一句话说得好:人在风景里,风景就是人,人就是风景。那,作者是在什么时候遇见扫路人的呢? 生:傍晚时分。 生:暮色。 生:淡淡的星光。 师:比较一下这三个表示时间的词。哪一个让你感觉到时间越来越晚? 生:淡淡的星光。 师:在傍晚时分,“我”第一次遇见了扫路人,扫路人给“我”这个游人留下了一个什么印象呢? 生: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扫帚清扫着路面。(掌声) 师:如果你把书拿起来就更有风度了。 师:孩子们,那句话能看出扫路人的工作? 生:正用一把扫帚清扫着路面。 师:这位扫路人,他扫的是平常的道路吗? 生:不是。 师:那他扫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课文中已经描述给你听了,你往后读一读,组织一下语言。 生:天游峰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石阶。 师:慢慢说。往上数是多少级石阶?(九百多级)往下数是多少级?(九百多级)加起来是——(生:一千八百多级)。我们刚才感受到了这个石阶什么特点的?(长、高、险) 所以,他扫的这个路是一般的路吗?(不是) 师:淡淡的星光下面,作者又静静地打量这位扫路人,哪一段?(第八自然段) 生:(读)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师:一读就知道,这一段是对扫路人什么方面的描写? 生:五官描写。 师:那你看第一段是对扫路人什么方面的描写? 生:穿着。 师:既然这两部分都是对扫路人的外貌描写,为什么不把它合二为一呢?同学们动动脑筋,看这两段怎样揉在一起变成一段文字,让人听了舒服? 生: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师:她颠倒了一下顺序。你的组合呢? 生:一位精瘦的老人。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师:比较一下这两位同学,哪种组合让人听了顺耳? 生:第二种。 师:为什么呢? 生:先总述后分述,显得有条理。 师:你们看,“精瘦”一词,它后面哪一个词和它相对应? 生:瘦削。(掌声起) 师:围绕着关键的词句说话,才能表达的有条理。 3.走近扫路人 师:现在有一个小小的问题请教在座的同学。刚才说,第一次遇见是“傍晚时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天色越来越晚,光线越来越暗,作者却借着淡淡的星空,继续打量这位扫路人。老师有点纳闷了,扫路人身上什么东西深深吸引了“我”这位游客?是他的长相还是他的穿着? 生:(沉思)都不是。 师:孩子们,请拿出笔来,默读课文,然后汇报你的发现。待会你怎样交流呢?你先说扫路人的什么吸引了我,然后再说,因为什么什么。让我们做个例子吧。请看第四段。大家一读就知道,老人身上什么吸引了我? 生:热情。 师:“热情”这个词还不够。 生:热情好客。 师:你说话可以这么说:扫路人的“热情好客”吸引了我,因为——你就引用第四自然段来说。 生:因为老人引我走进小屋,给我沏了一杯浓茶,茶很热,很香,仿佛一阵暖流把我俩的心灵沟通了。 师:先说你的观点,再找文中的语言材料。可以不用一字不漏地读出来,可以就这一段,重新组织语言,添字,漏字都没关系。 生默读课文,思考。 生:扫路人的“辛劳”吸引了我。 师:这句话的关键词是哪一个? 生:辛劳。 师:非常棒!你接着说。 生:因为那一千八百多台阶,他每天都轻轻松松地扫了个来回。而那一千八百多的台阶,有的游客是气喘吁吁,有的是望而却步。 师:说扫路人,怎么突然讲到游人呢? 生:对比。 师:用游人爬山来衬托扫路人的辛劳。非常棒。 生:他的“年龄”吸引了我,因为我问老人说,“您老有六十岁了吧?”老人摇摇头,伸出了7个手指。 师:他多少岁? 生:70岁。 师:这个年龄如果脱离他干的活能不能吸引“我”?这个要补充上去。扫路人70岁的年龄吸引了我,因为—— 生:因为他70岁了,还每天早上扫上去,晚上又扫下来,扫了一千八百多级。(掌声起) 师:这应该是年轻人干的活,而这个70岁的人干这个活,吸引了我。不容易啊。你是用自己的话来说的,不简单。 生:扫路人的“自信”吸引了我,因为他说30年后再来看我,他现在已经70多岁了,30年后,就是100多岁了,但是他依然说30年后,他依然健在。(掌声热烈响起) 生:扫路人的“毅力”吸引了我。 师:哎哟,他的用词跟别人不一样。 生:因为扫路人70多岁了,还扫上山,扫下山,他的毅力是非常强的。 师:游人有没有那个毅力? 生:没有。游人半途而返,望而却步。 师:怎么理解“望而却步”?小女孩你到前面表演一下,什么叫“望而却步”。 生表演。(掌声响起) 生:老人的“无私奉献”吸引了我。因为老人已经70岁了,还坚持扫上山,扫下山。 生:他的“尽职”吸引了我。因为他早就应该退休了。 师:应该早就回家抱孙子,颐养天年了是吧。而现在,是退而不休。还有新的发现吗? 生:我认为是扫路人的“热情好客”吸引了我,因为我们刚刚认识,他就给我们沏了一杯很热、很香的茶。 师:不认识的人就沏茶,这才叫做“热情好客”。 生:老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吸引了我,因为老人说了,按说,他早就应该退休了,却又忘不了这里,他喝的是泉水,吃的是自己种的菜,他忘不了这个。 师:就是说他喜欢这地方。 生:老人有情调的工作吸引了我,因为他扫地都是颇有节奏的。 师:我们注意他的用词“情调”,课文哪里发现的? 生:课文第二自然段,说“我”下山的时候听到“哗——哗——”的扫路声。(掌声骤起) 4.走进扫路人。 师:说来说去,到底扫路人身上的什么吸引了“我”?让我们走进几位平凡的劳动者吧。这是什么工?(PPT图片出示) 生:矿工。 师:矿工在人们眼里,一般印象是什么? 生:脏、累、危险。 师:在我们的印象里面,搬运工的活怎么样? 生:超级得累,非常得累。 师:一看就知道是到城里打工的——农民工。又脏又累,还被城里人看不起。我们再来看看这个是什么工? 生:扫路工。 师:在游人的眼里,这个扫路工应该是什么样的工作? 生:不值一提。很累,也很危险。 师:从这几位普普通通的劳动者身上,你读出了“累”字吗?你读出了“苦”字吗?你读出了“痛”字吗?但是我们从这一张张面孔上,你读出了什么? 生:快乐。 生:幸福。 生:一种满足感。 生:悠闲。 生:乐观。 师:什么乐观? 生:对生活的乐观。 师:但是在一般人的人眼里,这些普通的劳动者不应该是乐观的,不应该是快乐的,也不应该是自信的。应该是苦啊,累啊,愁啊,是不是? 生:是。 师: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罗素说的那句话,大声地读吧。 生:(齐读)带着有色的眼镜看待别人的幸福和痛苦是错误的。抬轿人未必是不幸福的,坐轿人也未必是幸福的。 师:我建议大家把抬轿人变成扫路人,那坐轿人变成——? 生:(大声)游客。 师:改一下,读一遍。 生读。 师:这就是你们今天得到的一句富有哲理的名句。为自己掌声赞美一下。 5.感悟课文表达方法。 师:同学们,如果说天游峰的美景是通过眼睛看到的,那扫路人的这道“风景”,“我”还是用眼看到的吗? 生:心。 师:那这个“心”是通过什么途径感受到的呢?换句话说,他是怎样走进扫路人的内心去的呢? 生:我与扫路人的对话。 师:景是用眼睛看到的,而要走进这个扫路人的内心,是通过对话,也就是聊天聊出来的。请浏览课文,验证一下课文是否有很多对话的语言呢? 生:是的。 师:因此,要写一个人,我们不仅仅要写一个人的外貌,用观察法写外表,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来写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生:对话。 师:请你就黑板上的词语,用上合适的关联词把课文内容总结一下。 生:我不但欣赏天游峰的美景,我还欣赏扫路人的风景。(掌声) 生:我不但欣赏天游峰的美景,我还欣赏扫路人内心的风景。 生:我欣赏天游峰的美景,但我更欣赏扫路人的人生风景。 师:这人生的风景就是——乐观地对待我们的生活与工作。哪怕你不喜欢的工作也能从中找到乐趣。 师:老师十分欣赏这个“更”字,大家品味一下。在作者欣赏天游峰的美景和扫路人的人生风景上,哪句是作者最想表达的? 生:后半句。 师:关联词“不但……还……”,给人感觉是语言前后分量一样重,而“更”字突出了后者。课文大意就这么轻轻松松地概括了出来。 三、写人物对话 师:我们知道通过“对话”描写,可以较容易了解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不妨我们也来练写一下吧。 生:过了几天,扫路人的老伴上山来看望他。无意之中,扫路人向老伴讲起了“我”来小屋聊天的趣事,还说30年后再来看望他。想一想,扫路人怎样向老伴介绍“我”呢? 扫路人:我说老伴啊,前几天遇到一件挺奇怪的事。 老伴说:。 师:这段对话,你想想看是写谁的呢? 生:游客“我”。 师:建议大家写完通过你们的老师,或者直接发到我的邮箱。 孩子们,再见! 四、课堂板书 天游峰自然美景(看) “我”欣赏的 扫路人人生风景(聊) (作者单位:南京市莲花实验学校小学部210041)
-
佚名: 微博 /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1年第2期
-
佚名: 微博 /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1年第3期
-
佚名: 怪才 /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0年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