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城山记》教学实录
◇ 佚名
一、 课前预习
1、 研究性训练:教师布置预习作业,学生8人为一组,利用图书馆资料参
考书、网络等完成200字左右的“名人简介”——柳宗元。
2、完成练习《预习扫描》1-7小题,扫清字词障碍,识记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带着问题预习: “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一句,你认为作者是否在影射自己?
二、导入新课
师: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一文中说“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幻灯片展示),通过游褒禅山,王安石得出什么样的体悟呢?
生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生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生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师:“此予之所得也”,能够抓住关键字眼来寻找答案,回答得非常正确。总的来说,他的心得便是:(幻灯片展示)。
不论治学或做事,都应“尽吾志、尽己力”,才能达到目的。
师:那么柳宗元之观于小石城山,他又有什么样的感慨呢?今天让我们随同作者,一同走进小石城山,去观其所观,感其所感。
(幻灯片展示课题:《小石城山记》作者:柳宗元。背景图案为小石城山旧址)
师: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幻灯片展示柳宗元的石像)大家看看,这位风流儒雅的才子便是柳宗元,课前我布置让大家完成的“作者简介”,各小组都做得不错,我把大家的研究成果综合整理了一下,现在大家一起来看看,(幻灯片展示“作者简介”)大家重点掌握红色部分的文字。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永贞元年,柳宗元积极参与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革新运动失败,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永州之贬,一贬就是十年。在这期间他写下了《永州八记》、《江雪》、《捕蛇者说》等大量诗文。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著有《河东先生集》。
师: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中,山水诗始于谢灵运,山水游记的散文则始于柳宗元。他往往能把山水引为知己,与之同病相怜,从而渲泄内心的悲情。柳宗元最著名的山水游记,是在永州作的《永州八记》。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关于“永州八记”的几幅图片。(幻灯片展示)
图片一:《始得西山宴游记》原址 图片二:《钴鉧潭记》原址
图片三:《钴鉧潭西小丘记》原址 图片四:《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原址
图片五:《袁家渴记》原址 图片六:《石渠记》原址
图片七:《石涧记》原址 图片八:《小石城山记》原址
师:看大家的表情,都被这些画面深深吸引了,感觉不错吧?《小石城山记》是“永州八记”中最后一记,这一组游记所写的山水之美,几乎都是作者亲身观察、体验后发现的,所以这些游记不但描写了山形水态,而且记叙了作者探寻发现美的过程以及抒发的感慨。柳宗元到底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慨呢?让我们跟着作者,走进这如画般的小石城山去仔细体悟一下。
师: 课前大家已经完成了“预习扫描”中的练习,下面大家一起来夯实一下基础。(幻灯片展示)
1、给下列字注音并解释
垠 睥睨 梁木丽 堡坞 疏数 偃仰 傥
2、翻译下面重点的字、词、句。
径: 少:
寻: 不过:
环: 售:
伎: 傥:
或: 是:
西、北、东:
投以小石:(句式特点)
师:崔丽萍,你来给大家读一下第一题的生字词,并且加予注释。
崔同学:垠【yín】意思是“边、界”, 睥睨【pì nì 】意思是“城墙上的女墙”,梁木丽【 lì】意思为“栋梁”, 堡坞【 wù】意思是“土堡”,疏数[cù]意思是“密集的” 偃仰,【 yǎn 】“偃”的意思是“俯、倒卧”,倘【 tǎng 】意思是“倘、或者”。
师:条理非常清晰。好,请坐。王俊同学,你来评价一下,她解答得正确吗?
王同学:正确。
师:她的答案到底是不是正确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答案。(教师用幻灯片展示答案,学生核对)
师:果然没错,掌声鼓励一下。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一个词“数”,大家还记得以前学过的关于“数”的义项有哪些吗?
生1:动词,计算。
生2:名词,数目、数量。
生3:形容词,密集的。
生4:量词,几,几个。
生5:算术,数学。
师:大家回答得都很正确,除了这些,“数”还有其他的义项吗?大家打开字典,查找一下。
(学生迅速翻阅字典或查找资料,陆续有人举手回答)
生6:还有“命运、定数”的意思,比如说:“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还可以做副词,“多次、屡次”的意思。
生7:另外也还有做动词,表示责备的意思。
师:大家找得都很不错,“数”的义项很丰富,希望大家能根据上下文语境具体理解它的意思,养成不懂就查字典的好习惯。
师:下面看第二题,翻译重点字、词,句,杨晓君,你来说一下。
杨同学: 径:直 ;少:通假字,同“稍”;寻:寻找 ;不过:不超过;
环:盘旋攀登;售:得到赏识;技:技艺,这里指美景
倘:或者; 或:有人 是:指示代词,这。
西、北、东:名词做状语,向西、向北、向东
投以小石:介词短语后置,“以小石投”。
师:(师笑)果然不愧为课代表,回答得非常正确,(教师用幻灯片展示答案,大家鼓掌。)在这里,大家还有特别注意一个词:“不过”,它是有古今异义的。我们要知道它的古今不同意思。
师:通过夯实基础,发现同学们的准备功夫做得确实不错,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朗读课文,理请课文结构,揣摩作者情感,。(学生大声朗读课文)
师:大家朗读得不错,声音整齐响亮,踯地有声,但感情和节奏方面稍欠些,让我们来聆听一下大师是怎么朗读的,注意其音节停顿,感情基调。
(播放配乐朗诵《小石城山记》)
师:听完了大师的朗诵,相信大家多少也学到了点东西,下面请位同学来给大家范读一下,注意揣摩作者的情感,。李建辉,你来给大家范读一下。
( 该生朗读课文,大家静静地听。结束时掌声响起来。)
师:从大家的掌声中,我读到大家对他的肯定,果然不同凡响,声音洪亮。咬字清晰。情感把握很好,节奏也不错。
师: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根据课文注解弄懂课文大意,理清文章结构,找出不懂的问题。
(学生有感情得朗读课文,小组讨论,学生陆续举手,教师请学生回答)
生1:第一段主要是写景,第二段主要是抒情。
师:有没有议论呢?
生1:有。
师:这位同学从总体上概括了文章的内容,还没有更具体点的答案呢?
生2:第一段介绍了小石城山的地理位置,第二段写作者由自然景观发出的联想和思索。
师:很好,语言概括能力很强。不过,第一段仅仅只是介绍了小石城山的地理位置吗?还有没有写到其他的?
(学生相互议论,纷纷举手回答)
生3:还描写了小石城山的奇特景物。
师:对了,还描写了山上的奇特景物。那么,具体都写了哪些景物呢?
生3:积石、堡坞、嘉树,美箭。
生4:还有山洞、水声,山石的分布等
师:没错,从课文的鉴赏提示,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主要从哪三个方面来描写山石的瑰玮呢?
生齐答:一是土堡的形状,二是山洞的深窈,三是山石分布的疏密有致。(幻灯片展示)
师: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这些景物的特点,应该用哪个字更合适呢?
生5:奇
师:聪明!那么,如此美景有没有得到世人的瞩目呢?
生6:没有。
师:你是如何看出来的?请用原文回答。
生6:“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而不得一售其技,是故劳而无用。”
师:回答正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生6:我怀疑有没有创造万物的神已经很久了,到了这里,便越发以为确实是有了。又诧异这么美的山石怎么不出现在中原,反倒在偏远的永州,经历了千百年而不被人欣赏,这实在是劳而无功的啊。意思就是说,美景并没有被世人所发现,只能在偏远的地方独自寂寞着。
师:解释得很好,在这里,作者对造物者的有无发了一番自己的感慨。请问,作者对造物主的态度是怎么样的呢?
生7:怀疑其存在。
师:一直怀疑吗?
生7:不是,到了小石城山,便确信它是有的。
师:为什么突然觉得造物主存在了呢?
生7:因为如此美的景只有上帝才能造出来。
师:课文哪里有写到呢?
生8:“无土壤而生佳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师:看来大家对重点语句理解得不错。作者后来还怀疑造物主的存在吗?
生9:怀疑,从“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这句话可以看出来,作者诧异如此的美景却只能在生长在偏远的山区,最后又说,“余未信之”,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是不相信造物猪的存在的。(师生共同鼓掌)
师:分析得非常正确,善于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课文,从同学们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把作者的态度概括为以下几个过程:(幻灯片展示)
怀疑-——确信——诧异——否定
师:下面我们进入讨论探究环节.请同学们深入思考,找出你不懂的问题,课堂上提出来大家讨论解决。
生1:我想问一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什么呢?仅仅是闲着没事,写写自己去游览的经过吗?
众生齐答:不是。
生2:应该是有所寄托的吧。
生3:我觉得也是,古代的人都是这样,喜欢在文章中寄寓自己的情感。
师:没错,那么作者通过写小石城山想要表达点什么呢?这其实也就是课文的主旨。上节课我让大家回去思考的问题,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我们能把这个问题解决,相信答案也就不言而喻了。(幻灯片展示问题)
1、“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一句,你认为作者是否在影射自己?
提示:永州山水奇特秀拔,极为罕见,而处于穷乡僻壤。人呢?
师: 课前我已经布置大家回去思考了,现在请各小组代表发言。
代表一:“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经历了千百年而不被人欣赏,这实在是劳而无功的啊。作者在这里实际上是借小石城山来比喻自己,说自己不被朝廷欣赏。
代表二:我们小组认为是在影射自己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
师:看来大家都觉得他是怀才不遇,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
师:要正确理解句子,我们必须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来加以体会。教师补充背景介绍:
幻灯片展示)
柳宗元四岁读书,十三岁就能写出漂亮的文辞。二十一岁中进士。年轻的柳宗元才华横溢,学识渊博,有很高的声誉。公元805年,唐顺宗李诵即位。当时作者柳宗元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又升为礼部员外郎。他积极参加了王叔文等人的“永贞革新”运动,但不久改革即告失败。唐宪宗李纯上台后,王叔文被杀,柳宗元等八位改革人士被贬到边远地区当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司马为编外闲职,实为流放之别名。柳宗元为永州司马。《小石城山记》写于作者被贬于永州的第八年。.
唐代的永州,僻远荒凉,素为谪官贬居之地。柳宗元自贞元二十一年(805)起,在永州谪居十年。一代文豪,十年楚客。处于逆境之中的柳宗元开始了他一生中创作的辉煌时期。他写诗抒发自己的孤寂苦闷之情,如《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他还写出了《三戒》、《捕蛇者说》、《童区寄传》等寓言、散文和史传文学作品,揭露社会的黑暗,反映人民的疾苦。最为出色的是他寓居愚溪五年中所写“清莹秀澈,锵鸣金石”的《永州八记》,他那生花妙笔使这些无情之物变得有性有灵。此外,他在愚溪时还写有《游黄溪记》。他的妙文引得古往今来无数墨客游人去寻访永州城内外这些山山水水、草木竹石。不过,如今除了县西2公里处的西山依稀可辨外,作家笔下的遗迹都难以寻识。唯有悬溪之畔的柳子庙,尚可以寄托后人的情思。
师:看完这些文字介绍,相信大家对柳宗元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我们试着找出小石城山跟作者的共同点,或者说景物的处境跟作者的遭遇之间有什么相似点。
(学生激烈讨论,学生代表回答)
代表三:景物的处境:风景很美但只能在偏远的地方独自飘零,不被欣赏,
作者的遭遇:怀才不遇只能在偏远的永州当个小司马,不被重用。
师:分析得很透彻。景美却被弃置,有才却不被欣赏。这实际上是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呢?
众生:是。
师:如果是你,你的心情会怎么样呢?
生1:痛苦
生2:郁闷
生3悲愤
师:(呵呵)柳宗元的心情跟你们也是一样的,看来同学们能够悲其所悲,感其所感了。(生笑)
师:经过大家的分析,问题的答案也就浮出水面了,总的来说,我们可以这样概括.
(幻灯片展示)
作者表面上是在为小石城山叫屈,实际上他是借着质疑造物者的安排,既为奇石大抱不平,也为自己被贬谪荒远已长达八年的苦闷忧愁而鸣不平。把自己怀才不遇之情寄托在被弃置的美好事情上,用曲笔表达自己身遭贬逐的不平之鸣。
师:通过思考探究,我们基本上掌握了文章的主旨,大家还有什么问题没有?我们一起提出来,在课堂上解决。
(学生踊跃提问,课堂气愤很活跃)
生2:“逾黄茅岭而下”中的“而”是什么意思?
师:哪位同学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3:表示顺承关系。
师:大家觉得对吗?
众生:对。
生2:“土断而川分”中的“而”又是什么意思?
生3:表示并列关系。
师:大家觉得他的解释对吗?
众生:对。
师:“而”字的用法是高考的考点之一,这篇文章中“而”字出现的频率非常高,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它的用法。(幻灯片展示)
(1)表顺承关系:
例如:1、逾黄茅岭而下,2、其一少北而东
(2)表并列关系:(可不译)
例如:3、土断而川分,4、益奇而坚
(3)表转折 例如: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
(4)表修饰 吾尝终日而思矣 (地)《劝学》
(5)表原因=“因而”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赤壁》
(学生做笔记)
师: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5:基本没有了。
师:大部分同学已经完全弄懂了课文,个别同学如果还有什么问题,课下再跟其他同学探讨一下。现在让我们来小结一下课文:(幻灯片展示)
文章以凝炼而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小石城山的奇观景物,并借以抒发了自已被贬于荒远之地,不能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悲愤心情。文章的前半段描写小石城山的奇异景色,后半段借景抒情,以佳胜之地被埋没不彰比喻自己徒有经邦济世之才却横遭斥逐,蛰居蛮荒,英雄无用武之地。字里行间,隐隐含有对当时最高统治者昏瞆不明的强烈讥刺。
最后,大家来看一道课后延伸题,解读一下“贬官文化”。
(幻灯片展示问题)
余秋雨先生曾经在《文化苦旅》中提到“贬官文化”一词。“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分可称之为‘贬官文化’。随之而来,许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这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如果柳宗元不是被贬到永州,就不会有“永州八记”的问世。你能否再举一例,并谈谈你对“贬官文化”的看法。
(学生讨论,陆续有人举手回答)
生1: 苏轼,一生三起三落, 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
生2:白居易,被贬江州。代表作:《琵琶行》。
生3:范仲淹,因直谏屡次被贬.代表作作《岳阳楼记》。
生4:欧阳修:被贬滁州.代表作:<醉翁亭记>
生5:杜甫. 代表作“三吏”、“三别”。
生6:邓小平也有三起三落。(大家都笑了)
师:看来不仅古代的人是这样,现代的人也一样。刚才大家都举了很具代表性的人物,对于贬官文化,你们还有什么看法呢?.
(提示:当作者飞黄腾达的时候,他的作品的价值怎么样?当其命途多舛,时运不济的时候,其所创造的作品又是怎么样呢?)
生6:当作者飞黄腾达的时候,其文学价值往往不高,只有当他被贬的时候成就才会很高.
师:为什么呢?
生6:内心有痛苦,就要发泄出来,这比那些无病呻吟要真实得多.
师:没错,纵观文学史,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
诗人不幸,诗家幸,文人不幸,文学幸.
正是因为这些艰难困苦才成就了一代文学大师.假如我们的人生总是一马平川,那将是怎样的枯燥与暗淡.所以,当我们遭遇挫折的时候,大家应该秉承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生1:不灰心,不丧气.相信风雨之后总会见彩虹.
生2:相信苦难铸造人才.
生3: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师:大家谈得都不错, 这让我想到了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的一段精彩的论述:“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学生紧跟着教师背诵该段.)最后,让我们也发奋图强,去乘风破浪,成就多彩人生.
师:因为时间的关系,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大家回去完成练习册第三至四页,<<每课一练>>第一和第二大题
师:下课
生:谢谢老师
教学思考:本堂课以复习旧课引入,温故而知新,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关键句解读法,注重学生分析表达能力的训练.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下,我大胆改革教材教法,改变已往文言文教学枯燥无味的特点,注重对文本思想的探究,同时,挖掘和活用教材资源,激发学生学习思维,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并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力求让学生在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和思想碰撞的过程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迪.
(电白县水东中学 梁小华)
-
佚名: 微博 /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1年第2期
-
佚名: 微博 /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1年第3期
-
佚名: 怪才 /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0年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