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课堂实录
◇ 佚名
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 师:大家好!今天你们是我的新学生,我是你们的新老师,咱们所学的内容是新内容。你们没学过,我也没教过。一新俱新,而所有的希望都孕育在“新”中。我希望我所有的学生都能成为参天大树。咱们班是086班,六,这个数字挺吉利的,八这个数字更吉利。其实,有些名字是有说法的。比方部队上的团队是12345团,可是人们却不这样称呼,称呼什么呢?“猛虎团”。还有“钢七连”“尖刀班”等。我就想,咱们086班能不能也起一个类似的名字呢? 生思考。 师:你看“猛虎团”“尖刀班”“钢七连”都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 生:比喻。 师:咱们能不能也用比喻形容咱们这个班呢? 生:维河班——维护河南。 师:有比喻吗? 生: 没有。 生:龙腾班。 师:龙腾,好,我们班像蛟龙出海一样,一飞冲天。 还有吗? 生:枭雄班。(生笑) 生:凤翔班。 师:刚才是龙腾,现在是凤翔。龙腾凤翔,男女生都包括了。 生:雄鹰班。 师:雄鹰班,行不行? 生齐:行。 师:这几个名字中你们最喜欢哪一个? 生齐:雄鹰班。 师:咱们就是一只只翱翔蓝天的雄鹰啊,乘云直上!这就用了比喻了。在咱们的生活中不仅经常运用比喻,各种修辞手法都少不了。我们以前学过的很多很多的文学作品里都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咱们日常接触的广告词,也是如此。下面我们就看课本“广而告之话修辞”部分。这就是广告中使用的一些修辞手法,太多了,时间关系我们挑一部分来看。 师:看第三个,读。 生齐读第三句。 师:这是谁的诗句? 生:曹操的《短歌行》。 师:这里用了什么修辞? 生:引用。 师:看第五句——“给电脑一颗奔腾的心”。怎么理解? 生:奔腾,电脑的品牌,然后说明芯片对电脑很重要,用了双关的手法。 师:同时“奔腾”还可以怎么理解? 生:形容词,形容一种精神。 师:就是万马奔腾的“奔腾”。 师:其实还有一个,不仅仅是双关,还是—— 生:比喻。 师:对,假如说“给你一颗奔腾牌芯片”,就没有味了。再看第十二个——“美好生活从头开始”用了什么手法? 生:双关。 师:怎么理解呢? 生齐:“头”,一个是“从头再来”的“头”,一个是“头发”的“头”。 师:第十四个呢? 生:对偶。 师:对,“春夏秋冬”正好对“东西南北”。 师:第十五个。 生:排比。 师:排比。我们看这些修辞手法用得是不是很频繁呢? 生肯定。 师:用得最频繁的是哪些呢? 生:比喻,拟人,夸张,对比。 师:使用最多的还有对偶、排比,这对于写作文来说是不是尤其重要? 生:是。 师:大家写作文用得最多的修辞是什么呢? 生:排比。 师:为什么排比用得最多呢? 生:有气势。 师:有气势!一开头,用一串排比 ;一结尾,又用一串排比。文章前后对照,得30分。 生:才30分? 师:满分30分。(生释然)修辞对大家来说是很有用处的。那么修辞的内容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或者说修辞手法都有什么样的具体要求,有什么效果呢?请大家阅读“工具箱”部分,标画出重要内容。一、概念;二、作用;三、相似手法的区别(板书)。开始。 生自读“工具箱”内容。 师:同学们已经读完了,咱们看大家能不能掌握这些内容。首先,这里讲了哪些修辞手法? 生:对偶, 比喻,借代, 比拟,排比。 师:五种。我们一个一个说。比喻,概念是—— 生读概念。 师:就是打比方。大家很熟悉了。分了几类? 生:三类。 师:分别是—— 生:明喻,暗喻 ,借喻。 师:什么叫明喻呢? 生齐:有比喻词。 师:暗喻有比喻词没有? 生:有。 师:对呀,暗喻也有呀。 师:注意了吗?它们的比喻词是不一样的。明喻的比喻词是—— 生齐:“像”“如”“仿佛”等。 师:暗喻的比喻词呢? 生:“是”。 师:“是”“成为”等。比喻还有一类是—— 生:借喻。 师:借喻的比喻词是什么? 生:没有。 师:没有啊,那就是没有比喻词,并且本体也不出现的才是借喻,对吧?那么比喻的效果是什么呢? 生读。 师:大声读两遍。 生放声读。 师:就是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生动形象。我们再看第二种叫做—— 生:借代。 师:什么是借代。 生读书上概念。 师:找个事物做代表。这种修辞生活里也很多。举个例子:那边过来一个红衣服。怎么理解? 生:“红衣服”是代表。 师:红衣服是一件衣服,它代表的是一个人。再如:你们那位高跟鞋同学呢?不是说鞋子,而是穿高跟鞋的同学。 师:借代的效果? 生读。 师:还要记住。第三种修辞是—— 生:比拟 。 师:什么叫比拟? 生读书上的概念。 师:比拟包括—— 生:拟物和拟人。 师:拟人,大家都很熟悉了,那么,拟物是什么呢? 生读。 师:把人当作物来写,如“我说话的时候,你们要竖起耳朵听”。 生理解交流。 师:是拟物不是? 生:是。 师:就是嘛。这就是拟物。比拟的作用是什么? 生读课文。 师:还离不了生动形象这四个字。牢牢记住它。第四种是—— 生:对偶。 师:对偶就很简单了,就是对仗。书上怎么说? 生读书上的概念。 师:表达效果? 生读课文。 师:对偶,肯定有句式上的变化,也就是说,它的句式非常—— 生:整齐。 师:音韵非常地—— 生:和谐。 师:就是这道理。最后一种修辞叫—— 生:排比。 师:大家对它就更熟悉了,用得太多了。那么排比有什么作用呢? 生读课文。 师:使用排比有什么具体要求吗? 生读课文,解说。 师:从数量上讲—— 生:至少有三个。 师:从质量上讲—— 生:句式结构必须相同或相似。 师:句子必须得是相同的或者是相似的。字数有限制没有? 生:没有。 师:字数差不多就可以。这就是它的具体要求。那么,这五种修辞大家都比较熟悉了,关键还有一个难点,就是相似手法的区别。比如比喻和借代,书上有介绍,你能理解吗? 生思考。 师:大家把书上讲的区别读出来。 生齐读。 师:实际上它们的区别很简单,课本上说的挺难懂的。比喻有三种:明喻、暗喻、借喻。前两种和借代好区分。对,一眼就能看出来,难区分的是谁呢? 生:借喻和借代, 师:借喻和借代怎么区分? 生七嘴八舌的说。 师:很简单。我举个例子:“那边来了一群红领巾。”红领巾是借代,它是不是借喻呢?因为借喻能改写成明喻,也就是说,你可以找到它的本体。借喻不是本体不出现吗?找到它的本体,中间加一个比喻词,它就构成明喻了。借代能不能呢? 生:不能。 师:“那边来了一群红领巾。”可以说“那边来了一群小孩”。能说“小孩长得像红领巾”吗? 生:不能。 师:那区别是—— 生:借喻可以转化成明喻。 师:借喻可以转化成明喻,借代绝不可以的。再说比喻和比拟。在考试中,无论在诗歌鉴赏中还是现代文阅读中,还有仿句中都经常出现这种修辞手法。有很多同学会把比喻和比拟混淆了。比喻和拟人一般都不会弄错,易错的就是比拟和比喻。它们又怎么区分呢? 生思考。 师:看,书上有没有讲? 生:有 。 师:读一下。 生读课文。 师:能理解吗?能操作吗?怎么操作? 生七嘴八舌。 师:教你一个绝招。大家知道,比喻包括—— 生:本体、喻体。 师:那,比拟呢?比拟就包括本体和—— 生:拟体。 师:请看,明喻当中本体出现没? 生:出现了。 师:喻体出现没? 生:出现了。 师:出现了。还有比喻词。比喻词也出现了。那么暗喻呢? 生:出现了。 师:借喻呢? 生:出现喻体。 师:只出现了喻体。综上所说,就是比喻中喻体是必须出现的。再看本体和拟体:那朵花哭了。用了什么手法? 生:拟人。 师:拟人是比拟的一种。那本体是谁? 生:花。 师:拟体呢? 生:人。 师:人出现了没有? 生:没有。 师: 那把句中的“人”找出来试试看! 生:那朵花像人一样哭了。 师:人出现了还是比拟吗? 生:不是。 师:那是什么修辞? 生:比喻。 师:规律找出来了,什么规律? 生七嘴八舌说。 师:在比喻中,喻体—— 生:必须出现。 师:而在比拟中—— 生:拟体可以不出现。 师:拟体不是可以不出现,而是不能出现。如:“敌人夹着尾巴逃跑了。” “敌人像狗一样逃跑了。”比较一下,有区别了吧。 师:还有一组,借代,借喻和象征。因为时间关系,咱们把它留作课下作业,自己把它学会了,掌握这些概念。不过这些还不是最重要的。你觉得重要的是什么呢? 生:用。 师:怎么用呢? 生:写作文。 师:写作文用,我们考试当中用的地方太多了,其实,平常生活中也用。今天是第一次见到你们,我这心里像揣了多少只兔子一样。 生:用比喻。 师:你看那个同学笑了,像花一样。 生:比喻。 师:说再好听一点:像夏花一样绚烂。现在,咱们做个练习。请用“鲜花”作为本体造句子。 生思考。 生:那鲜花开得很好,像孩子们纯净的笑脸。 师:说得好。这同学肯定是高人啊。(生笑) 生:她哭了,鲜花一枝春带雨。 师:这里的鲜花是本体还是喻体? 生:喻体。 师:对。这个句子写得非常好,还带了点隐喻的味道。说得挺好的。能不能把“鲜花”作为本体,连着写三个比喻呢,这三个比喻要构成排比。 生思考。 师:同桌、邻居可以商量一下。 生:鲜花是什么?鲜花是父母的爱;是同学的情,是老师的关怀。 师:非常好。这一种形式在作文中是不是经常出现啊?大家用得比较多了。给大家出一道难题。刚才咱们给班级起了个名字叫“雄鹰班”,既然是“雄鹰”,我们就要展翅高飞。那咱们来为我们的“雄鹰班”写个广告词怎么样? 生:好。 师: 大家可以互相合作,展开想象,拟一副对联给咱们班做个广告,让咱们这个班级名扬四中,名扬济源。谁拟写出来,直接到黑板上写。 生合作进行拟写。 一女生到黑板前写。 师读:雄心壮志读万卷书,鹰击长空飞千里路。我还可以给它加个字,读万卷—— 生:读万卷好书,读万卷圣贤书;飞千里长路,飞千里人生路。 师:大家在课下可以继续为咱们班写对联,明咱们086班之志。 感谢大家。下课!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选修教材《语言文字应用》第六课第二节。本节课的内容,是全新的。只有分钟的备课时间,学生完全没有预习,我也没有任何资料,听课老师几十位,我的压力可想而知。 备课时,我主要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 理念。既然是新课程,就必须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新课程强调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我把这种理念概括为一个字“动”——学生主动,师生互动,思维灵动。其中,学生主动是根本,不仅要让学生唱主角,而且要让其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的各个环节;不仅要让学生主动觅食,更要让其学会自种庄稼。师生互动是关键,既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体现学习方式的合作性,也不忽视老师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老师需在学生困惑时及时出现,作出得当的引导,并在学习进程中及时敏锐地抓取学习目标生成点予以适度点拨,使学生的学习不断趋于深入。思维灵动是保障。灵动的思维可以是老师帮助下点燃的熠熠火花,也可以是学生在学习进程中邂逅的美丽发现。有灵感便有探究,有探究便有发现,而新的发现又可以推进更多灵感的激迸。老师必须强调这一“动”字,打造出生机盎然、活力十足、激情四溢、成效显著的“动感课堂”。 学情。借班上课,很难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但根据平时的了解,结合学科的特点,我以为“修辞手法”的掌握对学生来说不应是困难,学生应该比较清楚常见修辞手法的粗略定义和初步运用。比如排比这种修辞手法,学生写作惯用的招数便是在开头和结尾使用排比,以显示自己的文采。但对修辞手法进行赏析品评、综合运用以及相似手法的鉴别一般而言应是难点。 目标。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将本课时的学习目标初步确定为:掌握5种常见常用的修辞手法,能正确使用且能合理赏评。对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了解各种手法的概念、特点和基本效果。这一点课本中讲得十分清楚,应视为知识目标。对手法的正确使用和赏评能力要求学生通过练习予以提高,且过程应体现出阶梯状上升。此之为能力目标。 思路。由于缺乏必要的资料,很难准备精典习题。于是我设计了以下思路:根据互相介绍引入新课,让学生为班级用比喻手法命名,并为最后的习题做铺垫。然后初步赏评书的部分广告语。接着引导学生自学书上的5种修辞手法,掌握其概念、作用和相似手法的区别。之后通过简单练习引入到难度练习,使学生学习手法的运用。 事前考虑得我以为还是比较好的,可惜在操作的时候,由于时间控制不够好,内容略显单薄,并且有一个以“温馨”为话题写话的练习没来得及做,也使能力训练未能充分达成目标。不过,我以为,这节课还是基本体现出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也基本体现出了我的一贯教学风格。
-
佚名: 微博 /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1年第2期
-
佚名: 微博 /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1年第3期
-
佚名: 怪才 /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0年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