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整体感悟文意,提高运用描写刻画人物的能力,理解组织材料的方法——插叙。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圈点勾画,分析人物描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本文获得有益启示,学会与父母、与他人沟通。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学会沟通。
教学难点:
理解组织材料的方法——插叙。
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师口述导语:拥有亲情的生活是温暖的,拥有友情的生活是幸福的。可是亲情的天空偶尔也会下起绵绵细雨,友谊的音符也并非时时和谐。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张之路的《羚羊木雕》,(幻灯片出示课题)一同去感受充满斜风细雨的生活乐章。(板书课题)
【注:本课的内容跟亲情和友情有关,设计这个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根据单元学习要求,这篇课文,我们达成如下学习目标:(幻灯片出示)
二、整体感知
让学生默读一遍课文,边读边勾画出生字,再想一想,围绕“羚羊木雕”发生了什么事呢?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圈点勾画能力,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师:读完的同学,同桌之间交流勾画出的生字。(培养合作学习习惯)
师:老师检测一下咱们的学习效果,一个人读一个字,会的同学直接站起来说答案看看哪组同学表现得好,读得又多又准。
(大屏幕出示字词)同学们回答踊跃。
师:现在请大家拿起笔,把大屏幕上你认为陌生的字音标记在书上,练习写会。
(学生认真标记 ,培养读书动笔的习惯)
师:给大家半分钟时间,想一想,围绕“羚羊木雕”发生了什么事呢?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师提示 学生:概括不同于复述,把主要事件说出来,细节的地方可以略去。)
学生概括 :我在父母的强迫下,要回了送给万芳的木雕,我非常伤心。
【注:这是从整体感知课文的角度设计的问题。】
三、提出问题
师:爸爸爱我,把木雕给了我,我和万芳要好,把木雕送给了万芳。
结果呢,却引发了一场家庭矛盾。老师有个问题,在这场矛盾中,不同人物持了怎样的态度呢?谁是谁非呢?(幻灯片)
【注:这个问题是教师为分析理解课文而设计的牵引性问题,意在引起学生思考】
师:接下来,我们分角色朗读,并思考:文中的人物持了怎样的态度呢?
2、找7名学生读 ,读的同学要揣摩人物的心理,读出不同人物的态度和语气。
其他同学认真听,选一选你认为谁读的最好?说一说好在哪里。
读,生评价
师:除了老师的问题,大家在读文过程中可能还有一些疑惑,想一想,把你的困惑写下来。然后四个人一组讨论,解决有困难的问题组长记录下来。
师:四人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八人小组再讨论,如果仍解决不了,在全班提出来。
【注:此环节要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真正自己的困惑,给学生充分时间】
四、整合问题
师:现在以小组为单位,提出你们组没有解决的问题
组1:如何理解最后一句话“这全怪我吗?”
组2:为什么非逼孩子要回木雕?
组3:爸爸没有像妈妈一样声色俱厉,为什么我觉得不可抗拒呢?
组4:“我手里攥着万芳送给我的小刀”中的“攥”字好在哪里?
组5:运用插叙有什么好处?
……
【注: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不立刻解决,,教师按照人物的态度和语言运用的角度整合。并确定在课文分析理解过程中哪个环节、采用什么方式解决。】
师:结尾处文中的“我”在心中呐喊“这能全怪我吗?可不怪我又怪谁呢?
大家想不想弄明白呢?休息十分钟后,我们再来研究。
第二课时
一、导语: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故事情节,这节课我们就分析不同人物的不同态度,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的。
二、解决问题: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妈妈发现木雕不见了,是怎样步步紧逼查问的?而父亲是怎样说的?在文中画出原句。(幻灯片出示)
师:画出来了吗?我们找三个人,到台前来读一下一家三口人的对话,其他人注意听,看看谁的语气和表情最符合人物。想一想,父母对于我送出木雕这件事实质上态度一样吗?
三名学生到台前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然后评价。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评得非常精彩,接下来,我们看一下父母的态度是一样的吗?
生:一样,都是想让我要回来。
师:爸爸并没有像妈妈那样,直接说让我要回来,你从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出爸爸的这个态度呢?
师:爸爸的态度也很坚决,一定得要回来,我就从爸爸话里感受到了一种什么力量?
生:不可抗拒。
【注:此处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师:爸爸、妈妈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态度一致,表面上有不一样的地方,妈妈比较急躁,那爸爸呢?——沉稳。这个性格你从哪看出来的?
生:静静地、慢慢地。
师追问:父母的形象是鲜明的,作者是怎样刻画的呢?
生:作者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了描写。
师:这种描写是个性化的,我们在描写人物时,也要抓住人物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描写。
师:文中父母要回木雕的态度是坚决的,他们为什么非得逼着女儿对朋友反悔呢?
生在文中找体现木雕贵重的句子,读出。
师:老师再补充点儿关于木雕的资料,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为了提高自己国际威望,大力支援亚非拉国家,羚羊木雕是爸爸的青春和热血在非洲的纪念。
【注:老师补充资料,让学生自己去认识木雕的贵重,为后文的学习作铺垫】
师:我为什么把如此贵重的木雕送给万芳呢?我们下文去寻找答案,快速默读课文(17——23节)概括这段文字主要写了什么事?生概括。
师:作者开篇从今天写起,现在却停了下来,插入了以前的事,这在记叙的顺序上看是——插叙,假设,我们把插叙的这部分内容拿出去,看看上下文能不能自然地衔接?自己大声地读一读插叙前后的两段,看看能不能衔接上?
学生大声朗读体会。感受到衔接自然。
师:作者为什么要花笔墨写这段插叙的内容呢?给大家点时间想想,插叙有什么作用呢?之后小组交流。
生:是我送木雕的原因。能看出万芳仗义,我俩友谊深。
师追问:按时间顺序先后写,该怎样组材? 学生说。
师:与本文的顺序相比,不好在哪儿?
引导得出场面集中,情节紧凑,主体事件突出。
【注:学生合作学习,问题仍没解决,需要老师的点拨,这是在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注:这是在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是本课的难点】
师:本来,木雕是我和万芳友谊的见证,结果友谊之花绚烂之时却遭到风雨的摧残。其实文中有一个人愿意呵护我的友谊之花——奶奶。
你是从哪儿看出奶奶是支持我的?
生:想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师:不止这一处,奶奶第一次来,也想说但没说,为什么呢 ?我们先看看,爸爸、妈妈当时什么情况呢?
生:很着急,态度很坚决。
师:这时候,说,是不合适的,如果奶奶要是说了,从下文奶奶终于忍不住说了,我们可以分析出奶奶能说什么呢?
生甲:还是别要了,多不好。
生乙:送出去的东西再要回来,多伤孩子的感情啊!
师:奶奶很不想让我对朋友反悔,可是,奶奶无能为力,我被逼无奈,只能痛苦地去万芳家要木雕。跳读课文,找找直接写我要木雕的心情的句子。在原文上画出来。
(学生找,说)
师:我在要木雕时很伤心,其实我的动作、语言、神态,也能看出我的心情,在文中找一找,体会一下我的心情。
(分析“攥”“慢慢”等词,体会我的心情)
师:当我伤心的往回走的时候,有一处环境描写,找出来,体会一下有什么作用?
生:突出我的伤心
师:我们又学到了一种写法,可以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心情。
师: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我心已滂沱,可是这能全怪“我”吗?想一想,你认为这件事到底怪谁呢?说一说你这样认为的理由。
学生自由畅谈。
【注:要给学生时间思考,这是在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师:现在我们帮这一家人总结一下,发生这件事的原因:这一家人的生活中缺少什么呢?沟通。(板书)其实,不仅是家人,与他人也要沟通,沟通可以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生活充满微笑。
四、归纳概括
师:你在写作方面你有什么收获呢?在为人处世上呢?生归纳。
【注:引导学生从工具性和人文性两方面总结所学。】
五:拓展应用:
师:假设你是文中的爸爸、妈妈、奶奶、我在羚羊木雕送出之后,我会这样沟通……(幻灯片出示)
【注:结合情感目标设计,学以致用,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六、作业设计:
师:也让我们拿起笔,运用你学到的这些描写方法,写生活中的一个片段,刻画有个性的人物。(幻灯片出示)
结束语:老师心底有一种声音,大家和老师一起大声在呼吁好不好?
愿亲情因沟通而更加温馨,愿友情因沟通更加醇厚,愿生活因沟通更精彩!
板书:
羚
沟通 羊 语言
木 神态
雕 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