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课堂教学实录
——第三届“圣陶杯”课堂展示课大赛
河北省沧州市沧县实验学校 于世龙
师生:齐背《江雪》。
师:柳宗元的《江雪》幽僻清冷、寒江独钓,给我们展现出了独特的雪后意境。今天,我们来走入另外一番雪景,去感受不一样的情怀,我们一起学习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师:首先大家自由地、大声地朗读全文,一边读一边将课文中你认为应当引起同学们注意的生字词标注下来,并思索应当如何识记最好。现在开始。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能够提出一个字?
生:我认为 “是日更定矣”中,“更”字应当引起注意,在这里应该读一声。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个字在这里表示时间,不是表示程度,所以才读一声。
生:“余挐一小舟”的“挐”字,它和“絮”字非常相近,书写时应当引起注意。
师:“挐”字和“絮”字的最大区别在哪里?
生:一个下面是“糸”,一个下面是“手”。
生:我觉得 “雾凇沆砀”中,后面几个字都是生字,我们需要注意。
师:重点看“凇”字,如果把这个两点水的“凇”字改成三点水的“淞”字,你看好不好?
生:不好。形旁两点水是“冰”的意思,三点水是“水”的意思。“雾凇”是冰晶,应当与两点水相联系。
师:形近字之间要注意形旁所表示的意义差别。
生: “拥毳衣炉火”中的“毳”字应当引起注意。想起三毛就会想起这个字。(众笑)
师:你觉得“一个毛”和“三个毛”有何区别?
生:“三个毛”更能突出它这个毛多。(众笑)
师:毛很多,毛很细,这种衣服非常保暖。
师: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朗读全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其他同学在听读的过程中,可以边听读边结合文下注释对课文进行口头翻译,如果遇到自己把握不准的字词解释,可以根据上下文进行“猜测”;如果遇到比较简单的地方,可以凭借语感“冲”过去。
师: (指学生朗读全文,交流问题)
生: “余住西湖”、“拉余同饮”、“见余”中的“余”字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师:有没有同学能帮助他?
生:这三个“余”都是指作者自己,是“我”的意思。
生:“莫说相公痴”中的“痴”字,我不明白它的意思。
师:这个同学提出的问题非常好,这个字我们会在后面进行深入的理解,请坐。
师:下面我们来看大屏幕,本文当中有些文言词汇非常重要,我们把它提取出来。大家读词,然后读该词解释,读一遍即可。
生:(读重点词释义,记忆)
师:课前有同学说:“这课文没什么意思!”我们试试能不能从感觉没意思的文章里面读出点儿“意思”来。 “湖心亭看雪”,这是一个记叙性的题目,我们不妨从题目入手,理一理要素。首先我们思考第一个问题:谁去看雪?
生:作者张岱去看雪。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课文中有“余”字,“余住西湖”、“拉余同饮”、“见余,大喜曰”这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师:抓住文本信息,这个做法很好。第二个问题:在什么时间去看雪?
生:“崇祯五年十二月”“是日更定矣”。
师:“更定”是什么意思?
生:是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
师:那张岱是自己一个人去的呢,还是和别人一起去的呢?
生:他是一个人去的。从“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可见。
师:(赞许的)抓得准。(板书:独行)别的同学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后面写的是“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说明应该不止作者一个人,还有舟子。
师:可为什么作者却说自己是“独往湖心亭看雪”,这样写矛盾吗?
生:我觉得舟子的职业是划船,承揽顾客,这和作者的出行目的不同,所以不矛盾。
师:那你觉得张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我觉得张岱是一个有怪癖的人。冬天晚上八点左右天色应该已经很黑了,天又很冷,他居然还出来看雪,说明他有怪癖。(众笑)
师:恭喜这位同学,能从看似平淡的文章中找出怪异之处并思考,你找到了解读本文的第一把钥匙。
师:第三个问题:雪下得怎样?
生:大!
师:(板书:大雪)从哪些词句读出雪大?
生:可以从“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中读出雪大,雪下的时间长、西湖声音静。
生:可以从“拥毳衣炉火”中读出雪大,因为很冷。
生:可以从“雾凇沆砀”、“长堤一痕”等处读出雪大。
师:这位同学的思考,把我们指向了本文描写雪景的句子。这处描写是《湖心亭看雪》中历来为人们所推崇经典文字,它好在哪里呢?你最喜欢这几个句子当中的哪一个词?
生:我喜欢“上下一白”中的“一”字,它写出了雪下得非常大,天地浑然一体,雪的颜色也很漂亮。
师:你尝试朗读一下,并且把“一”字重读,强调出来。
生:(朗读)
师:你读的很好,读出了雪大。
生:我特别喜欢“舟中人两三粒”中的“粒”。这个字写出了人在茫茫大雪中显得十分的渺小,也突出了雪的大。
师:那这个字可不可以在朗读的时候重读?
生:这个字意图体现渺小,虽然很重要,但没有必要重读,只要轻轻地读出来就行了。
师:这是个很重要的字,但却不适合重读,那我们就把它轻读,这叫做“重音轻读”。你读一下试一试。
生:(朗读)
生:我喜欢“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中的“痕”、“点”、“芥”三个字。
师:那你看老师给改动一下好不好:唯长堤一道,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
生:我觉得不好。用“痕”、“点”、“芥”这样的词更能够表现出“我”与万物的渺小,从而反衬雪大。
师:这几个字是不是都要重读呢?
生:重音轻读。
师:尝试读一下。
生:(朗读)
生:我喜欢“唯长堤一痕”的“唯”字,这一个字能体现雪覆盖力很强,能够看见的很少很少,只是隐隐约约地露出一点痕迹。
师:“隐隐约约”,这个词很传神。
生:我还喜欢“雾凇沆砀”中的“沆砀”这个词,它写出了冰花一片弥漫,白茫茫的一片,像仙境一样的样子。
师:请你给大家朗读这一句,读出你的这种感受。
生:(朗读,缺乏意境)
师:你读得有一些胆怯。这样,你读的时候把“沆砀”这个词声音拖长,试一下。
生:(朗读)
师:挺好,你再尝试将这个词加上颤音,试一下。
生:(朗读,但没有托住气息,出现破句)
师:来,深吸一口气,托住气息,读起来。
生:(朗读,台上台下掌声)
师:你读得很棒,白气弥漫,不断扩散,你读出了应有的意境。老师觉得这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中,有一个“与”字反复出现,我们可不可以把它去掉?
生:这三个“与”字的重复,更能表现出雪的大,把天、云、山水的颜色化为一体,难以分辨。
师:说得好,三个“与”字增加了整体感,雄浑难辨。这处写景共有两句:前一句强调“极大”,我们要读出一种雄浑感,注意读出重音;后一句强调“极小”,我们要读出渺小感,采用重音轻读的方法,几个量词逐次渐轻,当读到“舟中人两三粒”的时候,停顿一下,把最后的“而已”读到最轻。老师先来范读一下,其间大家可以小声跟读。
师:(范读)
生:(齐读)
师:我们发现作者张岱写雪的时候,似乎并不是写雪“美”,而是侧重于写什么呢?
生:(齐)雪大。
师:这又是一处奇异的地方。接着往后读,作者到了湖心亭却遇到了两个人。他们相遇之后心情如何?
生:(齐)大喜。
师:(板书:喜遇)从哪里可以读出这种“大喜”?
生:从“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这个“强”字可以读出来,“白”是酒杯,他强尽力地喝了三大杯酒,说明他很高兴。
生:从“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中的“更”中可以读出“大喜”。张岱没有想到能在湖心亭还能遇到人,很惊喜。
师:你把这一句话读一下,把你所选的词读重,强调出惊喜感。
生:(朗读)
师:老师再教给大家另外一种读法。我们想:金陵人见到张岱感到很意外,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他们觉得下这样大的雪一般应该不会有人这么晚出来,没想到居然也有“这样的人”。
师:“这样的人”在句子中指哪一个词?
生:“此人”。
师:我们再读这个句子,强调“更”的同时,再将“此人”强调出来。
生:(朗读)
师:张岱和这两个金陵人原来是老相识吗?他们为何会一见如故呢?
生:我觉得张岱遇到金陵人,就像俞伯牙遇到钟子期一样,他们有共同的爱好,情趣相投,同为知己,所以他们会有亲切感。
师:你说的很好。但是有一个人不理解了,他觉得用一个字来形容张岱再合适不过了。
生:(齐)痴!
师:(板书:痴)这是谁说的?他所说的“痴”是什么意思?
生:这是舟子说的。他所说“痴”表明他对张岱与金陵人的赏雪不理解,舟子觉得他很傻。
师:那你觉得“傻”是不是张岱把“痴”字写入本文的含义?
生:不是。张岱的真正意思是是借这个字表现自己对湖心亭遇知己的欣喜、对西湖雪景的“痴迷”。
师: “痴迷”的解释很好,请坐。张岱为什么如此“痴迷”于此景、此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张岱。(示幻灯片——张岱背景介绍)
师:我们研读背景资料,发现一个词“不仕”,何为“不仕”?
生:“不仕”就是不做官。
师:是不是因为科举考不上,没有做官机会?
生:不是。这是因为明朝亡国之后,张岱不想背叛故国,有对故国的怀思。
师:请坐。现在我们再重新思考课文中张岱的几个怪异行为:“独行、大雪、喜遇”,你对张岱这个人有没有新的认识?
生:从这三个行为,我看出他是一个孤独又豪迈的人,他于冬天大雪的晚上一人去看雪,可见内心孤独;遇到知己又痛快喝酒,可见他很豪迈。
生:“大雪”看出他内心凄凉的感觉,因为他的国家亡掉了,他自己隐于山中,对现实很无奈。
师:请坐。让我们想象张岱的内心,再次朗读本文中的描写雪景的句子,去体会张岱的情思。
生:(齐读)
师:带着这个情思,我们再将全文一齐读背。
生:(一齐读背)
师: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课下请同学们上网搜索并阅读张岱的《陶庵梦忆自序》,进一步体味张岱的情思。今天,我就和同学们共同学习到这里,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