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名师课例 语文名师课堂实录 ID: 402731

[ 诸定国 文选 ]   

刘宏业《我的第一本书》课堂实录

◇ 诸定国

精巧的教学设计   细致的文本解读
——听刘宏业老师《我的第一本书》一课有感
诸定国
(南京市中语会   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初中部   211200
  要:精巧的教学设计,是走向文本解读的有效途径。刘宏业老师执教的《我的第一本书》一课,通过精巧的教学设计,促进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教师精巧的设计体现在选择巧妙的切入点上,也体现在设计层次分明、形式丰富的阅读活动上。精巧的教学设计,学生被巧妙地带进文本,层层深入地解读了文本,从而获了丰富的阅读体验。
关键词:文本解读   教学设计  精巧  
 
20121213日,南京市中语会六届一次年会在金陵中学河西分校举行。会上,南京市宁海分校的刘宏业老师执教的《我的第一本书》,以其精巧的教学设计,丰富的文本解读活动,清晰的教学思路与层次,受到与会同仁的好评。下面将该课的教学实录辑录如后,并附上笔者的听课体会,供语文同仁指正。
一、课堂传真
㈠导入新课
:提到著名诗人牛汉先生,我们并不陌生:初一时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诗,还记得吗?
生(齐):《华南虎》。
:对!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篇散文——回忆他童年生活的散文。作者为什么要写“他的第一本书”呢?在课文第一节有这样一句话,请同学们齐读一下。
Ppx显示:可是这一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其中“难以忘怀”“父与子”“很难笑起来”三处为红色)
(生齐读)
:这节课,我们就从这句话入手,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㈡感知故事
: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现在再次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找出课文中所写的哪些令人难以忘怀的事。
(学生浏览)
:从“父亲摸摸我额头上的‘马鬃’”的描写,可以看出父亲对“我”很是关爱。
师:你说的是父亲对“我”的情感,我们先要研究具体的事。
:父亲问“我”考试的成绩,“我”因为把名字写错了,考得并不好,父亲检查“我”的书,发现撕成了两截,便连夜将书修补成两本书。
:你一下子回答了好几件事情,涉及到第348节的内容。如果你能精要的概括,就更好了。你回答的内容,我们可以概括为“问书”“考书”“灯下补书”。
:还有上书房的事情。
:还有父亲带“我”到别的村去念书。
:第13小节讲了“我”小学同学的事。
:刚才几位同学把课文的事情概括了一遍,老师在同学们刚才回答的基础上,作了一点提炼。整个“难以忘怀”的事围绕父亲和“我”展开。写父亲主要突出了他“藏书问书考书灯下补书携子读书”,刚才同学们忽略了第2小节中父亲有许多藏书。写“我”主要写了“翻书裁书要书真诚送书带狗念书”。(Ppx显示“父亲:藏书问书考书灯下补书携子读书;‘我’:翻书裁书要书真诚送书带狗念书”)事情主要分布在第2~13小节。我们这样概括事情,既简洁,又明了,还紧扣了课文题目“我的第一本书”中的“书”。
㈢领会情感
师:“我的第一本书”实际上就是一本普普通通的课本,为什么让作者如此“难以忘怀”呢?这里提了以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哪位同学看过,帮我们介绍一下?
是一本漫画作品,画了父亲与儿子之间的一些事。
:老师再补充一点:这本书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抒发了一种浓浓的父子亲情,主要是写父亲卜劳恩与儿子克里斯蒂安之间的浓浓亲情。牛汉将他的“第一本书”比作卜劳恩的《父与子》,让我们看一看文章中哪些段落体现了父子亲情的呢?
348小节。
:下面我们集中阅读这三节文字。这时需要同学们用笔,圈点勾画,画出重要语句,并体会一下父亲哪些方面让人感动。
(学生默读课文并批注,教师巡视)
:第3小节,父亲摸“我”的“马鬃”,“欣慰地夸奖我”,这里说明父亲很关心“我”的学习。第4小节,“他愁苦地望着我泪水盈眶的眼睛”,还有第8小节——
师:打断一下,找一处要品一品其中的情感。其实你刚才第一处就说得十分好。
:我觉得第3小节中还有一处描写:“父亲板起了面孔,对我说:‘把书本拿来,我考考你’”,父亲原以为“我”学习不错,知道实情以后,父亲决定考考“我”,这里体现出父亲的严格要求。
:还是父亲“愁苦地望着我泪水盈眶的眼睛” 那一句,体现出父亲的对“我”关怀和担忧。他先问“那一半呢”,他很关心我的学习。
师:我想追问一下:父亲的“愁苦”,他“愁”的是什么,“苦”的又是什么。
:书弄丢了,对“我”学业的发愁,对我的未来担忧。
:“后来父亲把我的名字中的‘承’改作‘成’”这一句,体现出父亲对“我”尊重与关爱。
师:我们仔细看看文章第4小节中父亲与“我”之间有一段对话,也就是父亲的“三问”和“我”的“三答”。这一段文字很有味道,下面同学们先找出来,然后放声地朗读,仔细体会父子俩的心理和情感。(要求学生分角色朗第4小节)
(学生先自由朗读,然后分角色朗读)
师:通过朗读这段文字,我们要体会文中父亲的情感。你们谁说说?
:父亲对“我”的关心,他特别关心“我”在校的学习生活。
:从中可以看出父亲对“我”的尊重。“我”原本以为父亲看到这样的书要揍“我”,但父亲没有这样,只是问书“为什么是这样”,“这样的书怎么读”。
:非常高兴地听到你的发言,许多读者没读出父亲对儿子的这份“尊重”。在这三问三答中,我们在读出父亲对儿子学业关心的基础上,还应当读出父亲对儿子的理解、尊重,还有对乔元贞一家的同情。
        下面我们把时间放到第8小节上。
:第8小节开头,写补书时间之长,让人感动。
:从“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补写的字跟印上去的一样好看,还用牛皮纸包了皮,写上名字”可以看出父亲是在用心补书。
:灯下补书实际上是父亲用行动在教育儿子对书的敬重。
:大家分析得好。带着这些体会,我们将第8小节齐读一遍,体会父亲对“我”的关爱。
(生齐读)
师:父亲的关爱情、同学间友情以及读书的乐趣共同构成了“我”童年时代难以忘怀的人间温情。
㈣探求疑难
师:面对这样的人间温情,作者为什么发出“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的感慨?我们下面要深入思考:这本书为什么作者“看了很难笑起来”。请同学们再次回到课本,找出依据。
:第8小节,父亲花了一晚上将两本书修补起来,父亲很辛劳,“我”也很心疼父亲。
:两本书补起来,背后凝聚了父亲的心血,从中也可以看出生活很是艰辛,让你,也让老师很难受。
:第9小节说,对元贞来说,这本书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本书。乔家生活条件非常差,虽然“我”父亲将书补好,“我”送书给他,但他仍然无法上学,可见因为同伴家里的苦难,所以“我”很难笑出来。
是啊,被父亲誉为比“我”有出息的元贞因为家境贫困,只能挎着篮子在村子里卖纸烟等小东西,穷困潦倒,人的命运如此,让人很难笑出来。第7小节有一句话,读来令人心酸。
生(朗读):元贞把半本书交给我时,哭着说:“我妈不让我上学了。”
:请分析一下。
元贞跟“我”一样聪明,但是家庭不允许他继续读书,正因为此,他的命运改变了。
:我们从“我”父亲身上读出的更多的是对孩子的爱心、学业的关心,我们从乔元贞及他父亲身上,更多的读出了生活的艰辛,因而让“我”、也让我们“很难笑起来”。
        通过刚才同学们的研读与交流,我们发现学习条件之简陋、生活条件之艰辛,特别是一对儿时伙伴有一人却因家庭条件辍学,所以让我们很难笑起来。不过文中似乎也有矛盾的地方,课文中有一节内容让我们读了“很容易笑起来”。
生(齐):第12节。
:请一位同学朗读,思考:这一节为什么很容易让我们笑起来?这与“很难笑起来”矛盾吗?
(一生朗读)
师:课文中用了一个成语来形容笑的氛围……
:哄堂大笑,形容全屋子人同时大笑起来。
:老师想知道:此时同学们笑什么呢。
:笑狗在“汪汪”的叫,笑大狗小狗跟我配合得十分默契,使氛围很有趣。
:此处的“笑”是不是对老师“弄不成”的一种嘲笑呢?
:笑“我”可以让狗叫起来,而老师却不能,这是一种童趣。
:这里有一个细节。我们有多少读书?
生(齐):十几个人。
:几个年级?
生(齐):四个。
:今天我们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吗?
生(齐) 不能。
:虽然只有十几个学生,但一个老师要带四个年级,还是十分辛苦的。此处的笑是对老师的嘲笑吗?
        我们来看一下文章第一小节的最后一句话:“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的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幻梦。”联系这句话,你能想到什么呢?
:两只狗十分聪明,能够听“我”的指令,也表现出“我”十分爱狗,与狗十分亲近。这种孩子们读书与狗吠的情景相映成趣。
:前文说过“弄不成”比较愚笨,这里用狗的伶俐、聪明来突出老师的愚笨。(师生笑)
:你认为是嘲笑老师的?
:是。
:这里大家产生了分歧。根据牛汉后来的自述里讲,他们家特别是牛汉对老师是非常感激的。其实,“我们”要读书,在那种非常落后的条件下,课堂上的哄堂大笑、会心一笑其实都是暂时的,是一种带着苦涩的笑。这里苦涩的笑,又共同构成了作者难忘的回忆。
㈤把握主旨
师:读散文,应当读出作者最想说的那句话。这篇文章中,作者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呢?
:是文章最后一句话:人不能忘本。
(学生齐读最后一句)
:请大家说一说这句的含义是什么。
我认为“人不能忘本”中的“本”是指作者在刚刚开始求学时父亲对他的关怀、尊重,还有老师对他的谆谆教诲,及对他学习起到过帮助的人。
:我觉得就是他的第一本书,《国语》课本,也就是父亲修补的那本课本。
:这里的“本”当然指第一本课本,指父亲修补的课本。但这里还应当有深层次的含义。
:这里的深层含义是指作者儿时浓浓的父子情、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还有就是童年时的生活苦难。
:“苦难”为什么不能忘记呢?这怎么理解?
:苦难可以激励人更好地奋斗,经历过磨难的人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记住苦难,我们才能懂得珍惜,懂得奋斗,懂得担当。今天(1213日,听课者注),每年的今天,对我们中华民族——特别是我们南京,是一个永远铭记的苦难日子,1937年从这一天开始,日寇进行了旷日持久的屠杀,杀害我30余万同胞,这一点,我们需要永远铭记。从这个意义上讲,《我的第一本书》是牛汉为我们每一位读者上的人生最好一课。我们看一看牛汉自己对这个“本”理解。(Ppx显示:童年世界里所有的亲人和伙伴,还有我们的村子,那个贫穷而野性的我的诞生地,我永远不会和你们告别的。我今生今世感激你们对我的哺育和塑造。牛汉《我仍在苦苦跋涉》
(生齐读)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我们同学对“本”的理解,是切合作者本意的,是贴近文本的。
        今天我们一道学习了一篇散文,我们的方法是抓住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一句话,也就文章开头的一句话,慢慢地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领会隐藏在文本深处的意蕴,这是一种读书方法,希望这种阅读方法能够为同学们学习散文打开一扇窗。
二、启发与感想
刘宏业老师这节课,让我想起徐志摩诗句“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文本就是一片芳草地,教师“撑一支长篙”,阅读教学就如同教师“撑一支长篙”,带着一船充满阅读期待的学生,在文本深处徜徉,在文本芳草地“寻梦”。这节阅读课师生充分沉浸在与文本对话之中,达成这样的效果,与教师精巧的教学设计、组织学生进行细致解读文本分不开。
先说说精巧的教学设计。这节课教学设计别出心裁,颇具匠心,首先体现在切入点的选择上。高明的船夫长篙一点,轻舟就能驶向“芳草鲜美”的崭新境界。这节课的切入点也有此种之妙,抓住一句话及其中三个关键词,刘老师就带领学生驶向文本深处。
上课伊始,刘老师就用课文第一段中“可是这一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一句切入文本。在Ppx上呈现这句话,“难以忘怀”“父与子”“很难笑起来”三个短语用红色作醒目标记。整节课听完之后,听课者才恍然大悟,才明白教师设计的匠心所在。其一,用一句话切入文本,纲举而目张,牵一发而动全身,几乎牵动了文本全部内容的解读,也牵动教学环节展开与教学活动组织。教学切入选点小而涵盖广,不可谓不精巧。其二,用三个关键短词组织教学,不蔓不枝,张弛有度,开阖自如,不可谓不精巧。其中,“难以忘怀”指向事情,统摄全文内容;“父与子”紧扣人物及情感,牵出文章情感脉络;而“很难笑起来”与卜劳恩《父与子》充满趣味的漫画内容、轻松幽默的漫画风格相悖,是学生疑难点与困惑处,通过对“很难笑起来”的探究,学生完成了对课文留白处、言有尽而意无穷处的创造性阅读,巧妙地突破课文内容的难点,获得了崭新的阅读角度与阅读方法,训练并发展了思维能力。用一句话及其中三个词,撬动文章内容、人物情感、疑难之处乃至语言的品析,可谓一箭多雕。设计之匠心,略见一斑。
精巧的设计,还体现在教学层次上。刘鹗在《老残游记》中描写白妞(王小玉)的说唱艺术,以登泰山作喻,称其一个高度又一个高度翻上去,营造出一个个不同的境界。这节课的设计也有此妙。导入之后的教学展开,由四个环节完成。第一个环节围绕“一本书”来梳理“难以忘怀”的事情;第二个环节抓住父亲与“我”这一组“父与子”关系体味美好情感;第三个环节利用“很难笑起来”引导学生探讨并突破疑难之处,引导学生认识并了解作者童年苦难生活,打破学生与作品所反映生活的时代阻隔,贴近时代,知人论世研读作品;第四个环节揣摩作品主旨,加深对作品理解。需要指出的是,这四个环节(甚至可以包括导入新课在内)是以层递式呈现,前一环节是后一环节的铺垫,后一环节建立在前一环节的基础上,是其深入。这种教学构思,规避了许多阅读课堂中所采用的平铺式、平面滑行式的教学形式,这既符合由浅入深地解读文本的规律,又符合学生思维能力螺旋上升之规律,这样设计,能够有效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发展。
精巧的设计,还体现在课堂教学结构的严整上。教学由文本开篇的一句话起,又以文本结尾的一句话作结,有前呼后应之妙。这节课最为用力处是对情感的体会,此处文本解读充分,挖掘到位,活动丰富,恰如一篇文章最为丰满的“猪肚”。导入直截了当,甚为精巧;结课干脆利落,余音袅袅,又恰似文章精美的“凤头”与有力的“豹尾”。
再说细致的文本解读。
目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做法,有去文本化倾向,诸如文本阅读图片化、音频化与视频化现象,又如大谈生活体验的活动安排、与文本紧密度不大的拓展阅读等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将教学素材、教学视角剥离文本解读的轨道,偏离阅读教学的方向,是值得商榷的。形成这些现象根本原因是教师缺乏对文本的尊重,说得严重一些,是教师缺乏解读文本的能力,只能依靠图片、音频、视频或者相关度不够紧密的链接资料来组织一些华而不实、于解读文本无补、于学生发展无益的活动,应付教学。
这节阅读课,学生阅读活动是丰富的,阅读体验是真实的,这源于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我个人一直固执的认为: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影响学生的解读,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的第一能力。刘宏业老师对《我的第一本书》有着自己独特的解读,从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的许多内容是现有资料所没有的,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教师也根据自己的理解与学情,对教材作了相应取舍。教师独到而深入的解读,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解读,是组织学生阅读的前提。
首先,教师为学生提供了独特的文本解读视角。教学中,教师由文中一句话切入文本解读,抓住句中的三个关键短语设计问题,带领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围绕“难以忘怀”,让学生“说说文章写了哪些难以忘怀的事”,完成对课文内容即文中故事的梳理;围绕“父与子”,让学生细读文本第348小节,找出体现父子情的细节,进而找体现同学情等人间温情的细节,领悟作品所流露的浓浓温情;而在学生体会到文章浓浓温情之后,再围绕“很难笑起来”设计一组相悖的问题,让学生结合教师所提示的生活背景,探索性地研读文本,巧妙地突破教学的难点,也有效地开掘出阅读深度。教师所选择的这句话,如同串珠彩线,将对内容、人物、情感等教学内容有机串在一起,将细节赏析、语言品味与疑难探究乃至创造性地解读文本等活动巧妙整合在一处,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整节课教学内容不蔓不枝,教学节奏不疾不徐,得益于解读文本的独特视角。
其次,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丰富的文本解读活动。任何文本的理解,必须依赖于阅读活动完成,换言之,就是在阅读过程中解读文本,因此,阅读教学必须在课堂中设计具体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信息,丰富阅读体验。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解读文本所设计的活动是丰富的:感知内容要求速读,要求学生简要概括;领悟感情采用细读、品读,不仅要能说出内容,更要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所蕴含情感,学生回答不到位,教师宁愿放慢节奏,也要帮助学生完成情感的品味;探求疑难采用分角度读与带着想像的推理式读。此外,还穿插齐读、自由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组织朗读活动,使整节课书声琅琅。
再次,教师带学生理出文本解读的层次。这节课中,知故事、析人物、品情感、探疑难、明主旨,五个阅读环节如层层剖笋,环环相扣,一气贯注。这样清晰的教学层次,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引导学生读懂这篇课文,还传递一种阅读理念:解读文本,一定要遵循从内容到情感到主旨的内在规律,要遵循由浅入深、由粗到细、由整体到细部的阅读规律。这样明晰的文本解读层次,有利于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最后值得一提是,教师尊重学生个性化、多元的文本解读体验。囿于学力,也限于生活体验之不足,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有时还不能到位,甚至还存在一定偏差,这在教学中都属正常。当有学生固执地认为“哄堂大笑”就是“笑”文中老师时,教师作出客观评价,允许他存在不同认识。可贵的是教师没有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也没有敷衍地赞赏学生有创意,而是提供作者相关资料,供持异议者参考。这是对待学生个性化理解,或者说多元化理解的客观态度,是一种理性的态度。阅读教学鼓励个性化阅读,但不等于迁就学生偏执的见解,提供相关资料,供学生课后咀嚼、反刍,结学生一个“悟”的空间与过程,就是许多教师需要学习的了。

刘宏业《我的第一本书》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