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名师课例 语文名师课堂实录 ID: 402590

[ 佚名 文选 ]   

《未选择的路》教学实录

◇ 佚名

    [教学目标]
    1
  多层面颂读课文,引导学生联系自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体验,理解诗歌的大意,思考选择对于人生的意义。

    2
  比较朗读优美的语句,通过鉴赏语句,来欣赏诗歌。
    3
  通过对不同的形象的分析认识,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
教学重点]
   
通过美读和分析语句来领悟诗歌主旨。思考选择对于人生的意义。

    [
教学难点]
   
了解并学习象征手法的运用。并学习有象征手法的诗歌。

    [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
导入环节]
   
师:同学们能否来描述老师出示的两幅画片?

   
周晓燕:这是二条不同的路,一条是宽广的大道,两旁是笔直的水杉,远处是绿色的田野,还有各种花;另一条是长满灌木的小路,前方都是杂树看不清楚。
   
师:对于周晓燕同学的描述,哪位同学愿意评价?
   
董超:周晓燕同学比较准确地概述了两条路的特点,但是作为描述,还应该有些生动的词语,比如绿色的原野可以说田野像绿色的大绒毯,上面点缀着粉红色的小花。结尾看不清楚也可以改成似乎很神秘,这样更有吸引力。
   
师:对于董超同学的建议,周晓燕同学有什么看法。
   
周晓燕:他补充得很好,尤其神秘两个字,的确引人注意。
   
师:神秘很多人都喜欢探索,但神秘事物有许多危险。常常有人走了会后悔。请听诗歌《未选择的路》,来看看作者的选择和反思。
    [
初读阶段目标:剖析主题]
   
层递式提问,引起学生看屏幕,通过麦克风感受朗读。

   
师:同学们能谈谈,通过学习本诗歌,你希望得到什么。
   
任燕:我听不懂这首诗讲什么?我想知道主题。
   
黄杰:是作者的两条路写得好还是周晓燕和董超说得好?
   
颜建英:这个到底是什么?这样的写法,我们上册在哪里学过?
   
任燕:走一条路就走一条,干嘛还要改日再见?还要叹息?
   
袁湘芬:《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态度乐观向上,这首诗的态度是什么?
   
黄晓燕:走条路需要这么复杂吗?
   
(教师等待一分钟,没有新问题出现)
   
师:黄晓燕同学很坦率,这一条路为什么这么复杂?
   
生:(杂乱)也许路上有陷阱,路上有地雷,要么路越走越难走……
   
师:同学们很风趣,我们小时候听说过书山有路勤为径,这里的路指得是读书之路,难道路非得指眼前的路吗?

   
颜建英:路,可以指人生之路
   
生(杂):人生之路,贝贝起步。
   
师:好的,广告词都进来了,孩子从小健康,走人生之路才有实力,如果你的人生之路面临选择,比如上重高还是普高,你会怎么办呢?

   
陆芳敏:这很难,我想上重高,可按成绩却只能进普高啊!
   
师:陆芳敏的难处大家有同感吗?
   
生(杂):有,还有比如以后工作等等的选择都会很难。
   
师:那么,现在理解作者为什么小大作吗?
   
生:理解,因为这是人生之路
   
师:谁能告诉任燕同学,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汤小锋:人生之路很难走,所以要慎重的选择。
   
徐彬:人生之路一旦选定,就没有后悔药可以买了。
   
黄杰:人生有一条道路,不能回头。
   
师:那么作者所说的改日再见,看起来不可能啰?
   
生(杂乱):当然,所以他要叹息了。
   
袁湘芬:作者不能走回头路,感到可惜,所以诗人的态度是忧愁的。
   
师:那让我们一起怀着忧愁的态度颂读诗歌,品味作者对读者的劝诫吧!
   
(齐读诗歌,教师对颂读进行短评)
    [
精读阶段(目标):欣赏语句]
   
师:同学们读到荒草萋萋时,我想到了黄杰同学说谁写得更好!的问题。大家能否摘取关于路的描写,来比较鉴赏一下。

   
(学生五分钟比较自读;自读结束后,可以各抒已见)。
   
周晓燕:作者写大路用了消失丛林深处延绵无尽头,我觉得比我有味道,写小路用了萋萋幽寂诱人美丽,更写出小路荒凉,比我好。
   
徐芳:你太谦虚了,我觉得大路还是你写得形象,作者虽然突出了路长,却写得没有吸引力,要是大路荒凉,我还不想走呢!
   
(大家笑,有短暂的互相评论,教师鼓励大家相互驳斥。)
   
师:徐芳同学看不起大路,可作者却念念不忘大路。他怎么说来着?
   
生(齐读):啊,留下一条路等到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师:走了一条自己选择的路,为什么又留恋另一条路呢?
   
董丽丽:也许作者选择的小路走得并不顺利,所以他觉得还是大路好。
   
范佳:那也不见得,或许大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呢?
   
卓俊义:得不到的东西,你会认为它总是好的,所以后悔也是很正常的。
   
何杰:吃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
   
师:那么如何减少选择后的后悔呢?
   
生(杂乱):选择的时候要尽量慎重,一旦选定,就要坚定不移。
   
黄杰:既然选择要慎重,那么作者为什么反而选择难走的路呢?
   
董慰强:因为小路神秘,富有吸引力,而作者喜欢曲折的人生。
    [
延展读(目标):学习象征手法]
   
师:说得好,大路可以指平坦的人生,小路可以指曲折的人生。这样的方法,我们以前学过什么?它叫作什么?

   
生:(大部分齐答)《在山那边》、《柴藤萝瀑布》、《行道树》,叫作象征手法。
   
师:(屏幕出示象征的定义)象征”——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事理的方法。比如红花象征光荣黄河象征中华民族松柏象征坚强勇敢。象征比喻的区别在于,比喻着眼于相似点,而象征侧重于本质上的联系。例如红花可以象征光荣,但红花不能象光荣
   
(屏幕出示四幅图画:梅花、宝剑、火炬、长城,请同学脱口而出象征意义)。
   
师:刚才同学们例举了许多象征意义,可见一个事物可以拥有多个象征义,所以我们在写作时,千万不能拘泥。
   
姚佳(问):写诗歌用象征有什么好处呢?
   
师:这个问题不好答,同学配合我一下,把全都改成人生选择,把荒凉”“萋萋改成人生路上的艰难挫折,再读读诗歌,谈谈感受行吗?
   
(生改读课文,可以按自己的方式改,但是要求换入象征义)
   
师:读后感受如何?
   
生(杂乱):太噜嗦,而且像讲道理,不像诗歌。
   
师:能用平常我们讲的文学用语来表达吗?
   
袁湘芬:如果直接讲道理,不含蓄,不简洁,不优美。
   
师:对于她的说法,大家怎么看?
   
生:就是我们要说的。
   
师:这也是我要回答大家的。谢谢袁湘芬同学帮助我解答问题。
   
生:我们写作时怎么来运用象征呢?
   
师:当然是学写啦!
   
生:笑。
   
师:我们顺着作者的话题,请同学分别来写走大路和走小路的感受和结果,可以是诗歌,也可以是一段小散文,然后通过对擂来决定走大路,还是走小路。
   
(生用5—8分钟来写,师循环,偶尔应学生要求指导。)
   
姚佳:我走小路,我是这样写的:我越走越艰难,小路上满是陷阱和小山,我一次次地跌倒又起来,但我决不后悔最初的选择。
   
沈丽:我也走小路,小路上有刺、有蛇、有灾难,我精疲力竭却不能回头,人们啊,走路时一定要小心,别像我那样,遭遇痛苦。
   
邹利民:我走大路:大路平平坦坦,春风和和暖暖,但我觉得无聊,因为没有挑战。
   
董超:大路一望无限,前途平步青云,我庆幸我的选择,人生才会一帆风顺。
   
黄杰:我反对董超的看法:梅花香从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若要人生有作为,崎岖小路搏一回。
   
(下课铃响起)

   
师:(总结)无论是小路还是大路,老师相信同学们都会走得很精彩。行路难,行路难,然而条条道路通罗马。只要同学们充满勇气走下去,天堑都会变通途。
   
作业:1、运用象征手法写200字。
    2
、完成语文作业本。
    [
附课后小结]
   
一,  学生评议[选择了三个层次的同学
]
   
陆芳敏:我觉得讨论的太多,诗歌读得还不够,像昨天《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节课就背出来了。

   
袁湘芬:我喜欢讨论,这样气氛好,而且很有人生意义。
   
范佳:我认为口头讨论太多,同学不一定会写,最后的写小诗,应该让大家四人组交流一下。
   
(师插入:因为时间问题,所以就不安排了)
   
任建娥:读自己的诗歌在早自修也可以进行啊,我觉得不用为了追求完全,而太简单的结束最后的写作。
   
庞小洁:听得很懂了,很想讨论,不过怕说不好,你总是叫举手的同学,下次能不能叫不举手的同学?
   
(师:尽量满足你的要求)
   
黄杰:换语句读很好,很有趣味。
   
胡挺:听是听懂了,不过写不出来,能不能再指导怎么写诗。
   
(师:指导可以,但是你必须自己写)
   
大家笑,结束课后反映。
   
二, 教师的小结:
   
优点:
   
因为采取了多媒体教学,学生的兴趣比较高,参与面相对较广。在教学时气氛比较民主,基本上能让学生讲自己的话。教学中采用了换读法,和看图当堂写作,学生感到学法上比较新颖,领悟知识较为自然。讨论时教师的转引环节处理得自然,学生没有生硬的感觉。主题探讨上,深入浅出,联系生活,有实际的意义。在人文性的处理上比较到位。
   
不足:
    1
  对于朗读缺乏必要的指导,朗读流于表面,而没能达成深入的效果。
    2
  讨论的环节中,时间较长,压缩了其它的时间。
    3
  对于语文程度相对较弱的同学,没有给他们提供足够的展现机会。
    4
  写作环节结束得太草率,使之作用不能很好地实现。
    5
  课堂过分追求完善,而忽视了课堂的实效

 

《未选择的路》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