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教学实录及评析
◇ 佚名
课堂再现 一、导入课文:链接资料,打开课堂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自由地读一读这段文字。 生:(读)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师:这是2007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一段颁奖词。你能猜想到这里的“他”是指谁吗? 生:他是钱学森。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那就请你将“钱学森”这个名字端端正正地写在黑板上。 (生板书——钱学森。) 师:写得工整、美观。钱学森,大家了解吗?把你的了解说给大家听听。 生:他的祖籍是浙江杭州,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生:钱学森为我国的“两弹一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师:我也查了资料,咱们来看看。(课件出示图片)瞧,这位慈祥的老人就是钱学森!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文字。 (课件出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 师:看着这位慈祥的老人,读着这些文字,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他为中国的科学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生:钱学森真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啊!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2009年10月31日,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明天是钱学森逝世一周年的祭日。在这个特别日子的前夕,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缅怀这位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二、识字写字:自主识写,打开课堂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那么,这课生字新词都掌握了吗?拿出本子来听写。 (这时,有的学生面露难色,有的学生想翻开书看看。) 师:没有把握的同学允许你们“偷”看一下,没关系的。 (生准备。) 师:同学们,提笔就是练字时,注意写字的姿势,凝神静气地写好每个字。每个词语我只报一遍,请仔 细听。 (生默写词语:额头、赴 美留学、富裕、贡献。) 师:还有一个生字新词 是什么?我想不起来了。 生:诚恳。 师:对!是“诚恳”。听写 好了,请打开语文书对照批 改,同桌交换一下。批改的时 候请注意两点:第一,看字写 得对不对;第二,看字写得漂不漂亮,把你认为写得漂亮的字用圆圈圈起来。 (生交换批改听写本。) 师:同学们的字写得非常漂亮。不过,大家在听写的时候有一个字写得有问题,请看黑板。 (板书:裕) 师:这个字是什么偏旁? 生:是衣字旁。 师:对!其实,这个字非常有意思,你发现了吗? 生:“裕”的左边是衣字旁,表明有衣服穿;右边是“谷”,表示有粮食吃。 师:由这个字,你联想到哪个成语? 生:丰衣足食。 生:衣食无忧。 师:是啊,有衣服穿有粮食吃,丰衣足食了,衣食无忧了,这就叫—— 生:富裕。 师:咱们中国的汉字就是这么有意思。今后写“裕”的时候,你们只要想到衣食无忧,就不会把左边的衣字旁写错了。请大家看课后“用钢笔描红”这道题,把你刚才听写的时候写错的或者写得不好看的生字再用心地描一描,注意把它们写正确、写漂亮。 (生描写生字。) 三、朗读课文:自由选择,打开课堂 师:课文读了吧?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吗? 生:能! 师:很好,学习就应该这么自信!这篇课文共有7个自然段,你最有把握读好哪一段,或者你最想把哪一段读给大家听。请你们先选择一下,准备准备。 (生自由读课文。) 师:谁第一个来读?这位男孩子最先举手的,就请你吧。你想读哪一个自然段? 生:我想读第1自然段。 (生读第1自然段。)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好,很有感情。 师:他读得正确,流利,确实不错。谁第二个来读? 生:我也想读第1自然段。 师:第1自然段,他已经读过了,你为什么还想读呢? 生:因为第1自然段写出了钱学森归心似箭的心情。 师:你被钱学森迫切的归国之情所感动,所以要读。请读吧! (生读第1自然段。) 师:你自己觉得读得怎么样? 生:还行。 师:看来,你是比较谦虚的孩子。其实,你已经读得很好啦!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继续往下读。 生:我想读第5自然段。 (生读第5自然段。) 师:你读了第5自然段,有什么要说的吗? 生:这一段体现了钱学森非常有才华,美国非常想要他,不让他回国。 师:读得好,说得也好!这篇课文共7个自然段,刚才3位同学读了两个自然段,其余的段落还有没有同学想读的?这个女孩子你来读,你是中间这一组第一个举手的,老师要奖励你,请你读。 生:我想读第7自然段。 (生读第7自然段。) 师:说说看你为什么要读第7自然段? 生:因为这段写了钱学森从美国回来后为祖国作出的卓越贡献。 师:其他同学还想读吗? 生:我想读第2自然段。 (生读第2自然段。) 师:大家猜猜看,她为什么要把第2自然段读给我们听? 生:因为钱学森尽管在美国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可他还是想回国,说明他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 师:她猜出你的心思了吗? 生:猜出来了。钱学森的爱国之心,让我非常感动。 师:你被钱学森强烈的爱国情怀所打动,所以把第2自然段声情并茂地读给我们听。谢谢你!有没有想读的了?最后一次机会,给这个女同学吧。 生:我想读第4自然段。 (生第4自然段。) 师:有没有想说的? 生:我觉得,这一段也体现了钱学森的爱国情怀。 师:看来,我们六(6)班的同学真的不一般,能把课文读得正确,读得通顺,还读出了你们对课文的初步理解,这说明你们预习工作做得很好。现在,我们再来读课题—— (生齐读。)四、聚焦课题:研究讨论,打开课堂 师:人们常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看到这个题目,你就知道这篇课文是属于写什么的。 生:写钱学森这个人。 师:对,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写人的文章对于我们来说已经不陌生了。类似这样写人的文章,这册语文书上,我们就学过了好几篇。请翻到“目录”瞧一瞧。 生:《郑成功》这篇课文是写人的。 师:还有吗? 生:还有《船长》《轮椅上的霍金》《詹天佑》等几篇课文也是写人的。 师:其实,写人的文章都有一些相似之处,你们发现了吗? 生:写人的文章都是通过具体的事情来表现这个人物的特点。 师:那《钱学森》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事情呢? 生:写钱学森急切回国要为祖国作贡献的事情。 师:是呀,新中国诞生之际,回国之心,对于钱学森来说是何等的迫切啊。然而,回国之路,对于钱学森来说又是何等的艰辛而漫长啊。课文主要写的就是颁奖词中所说的“五年归国路”这件事。事就是行动,写人的文章在描写具体事情的时候,也有相似之处,你们发现了没有? 生:要写人物在事情发展变化过程中所说的话。 生:还要描写人物的动作、心理活动,通过这些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 师:把这两位同学的发言综合起来说,就是要把在行动中的人物的言行举止和心理活动等作一番生动细致的描写。下面请大家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在写事的时候主要写了钱学森的什么呢?你们可以用笔画一画。 (生读文勾画。) 师:发现了没有? 生:课文在写事的时候主要写了钱学森的想法和语言。 师:你说了两点,第一是钱学森的想法,第二是钱学森的语言。那你们觉得在这一篇课文中,抓住什么对于我们认识钱学森是最为重要的呢? 生:我觉得要抓住钱学森的语言。 师: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我不同意。我觉得应该抓住钱学森为国家作的贡献来认识钱学森。 师:也就是课文的哪个部分? 生:第7自然段。 师:现在有两个观点,你们认同哪一个观点? 生:我都不赞同。我觉得要抓住钱学森迫切想回国的心理来体会钱学森的形象。 师:这是第三种观点,你再来说。 生:我觉得应该抓住人物的语言。 师:那你们到底赞同哪个观点呢?请你们再浏览一遍课文,仔细地斟酌斟酌。 (生浏览课文。) 师:你还坚持自己的观点吗? 生:坚持,因为我觉得钱学森说的那些话,能够表现出他强烈的爱国情怀。 五、品味语言:潜心会文,打开课堂 师:言为心声,语言往往最能够直接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看看这篇课文几次写到了钱学森的语言。 生:课文两次写到了钱学森说的话。 师:哪两次?请你读出来。 (生读钱学森说的话。) 师:就让我们聚焦课文中描写钱学森说的话,请同学们静下心来仔细地揣摩这两段话,看看哪里给你的触动最深?你可以联系上下文来思考,把你的感受请简要地写下来。 (生阅读思考,师巡视指导。) 师:(出示: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我们来交流一下对于这段话的理解。 生:从这段话中,我体会到钱学森强烈的爱国思想,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生:从这段话中,我明白了钱学森现在虽然身在美国,但他的心在中国,一心想将来为祖国多做点事情。 师:钱学森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这番话的呢? 生:钱学森虽然在美国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但他并不留恋这些,而是把报效祖国放在自己的心上,他的这种爱国精神让我感动。 生:从“优厚的待遇”“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钱学森当时在美国的生活极其富裕,但他没有忘记贫穷落后的祖国,他将来回到祖国要为人民多做点事,让人民早日过上富裕的生活。 师:是啊,这正如颁奖词中说的那样——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就这样联系上下文,抓住一些关键的词句来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在第2自然段中,还有两个词语,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钱学森是至关重要的。不知你们关注到了没有? 生:我发现“最得意”和“最得力”这两个词语,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钱学森是至关重要的。 师:你能具体地说说吗? 生:从这两个词语中,我体会到钱学森当时在空气动力学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师:有句话说得好:“没有最好,只要更好。”这里连用了两个“最”足以让你体会到—— 生:钱学森的才学深得冯·卡门教授的青睐。 师:足以让你体会到—— 生:钱学森在科学上才华出众,成就突出。 师:足以让你体会到—— 生:钱学森是一位非同寻常的科学家。 师:就是这样一位才华出众、非同寻常的科学家,就是这样一位在美国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的科学家,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这是何等高尚的思想境界啊。让我们一起来读读钱学森说的这番话。 生:(齐读)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 师:这段话虽然简单而又朴实,但字字珠玑,感情炽热,拨动着我们的心弦。 师:(出示: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对于钱学森的这番话,你们又有什么要说的呢? 生:从这段话中,我体会到钱学森强烈的爱国情怀以及他急切想回国的愿望。 师:你读出了两点,第一是他的爱国情怀,第二是他急切想回国的愿望。 师: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钱学森说的第一段话中的人称是什么? 生:是“我”。 师:这里呢? 生:是“我们”。 师:这里的“我们”是指谁呢? 生:是指钱学森和十几位留学生。 师:说得很好,读书就要善于捕捉文章中的变化。从这个变化中,你读出了什么意味? 生:钱学森的回归决心十分坚定。 师:钱学森的这番话是对谁说的? 生:对十几位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说的。 师:是针对什么来说的? 生:是针对有人劝他“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来说的。 师:从留学生劝说钱学森的话语中,你悟出了什么? 生:留学生劝钱学森不要回国,回国搞研究困难很大。 生:留学生们不想回国,这样写更加突出钱学森的爱国情怀。 师:那钱学森对留学生说的这段话仅仅表达了自己的回国心愿和自己的爱国情怀吗?大家注意到钱学森说这番话时的态度了吗? 生:钱学森说这番话时的态度是诚恳的。 师:“诚恳”是一个生字新词,是什么意思呢?“诚”在这里组什么词最恰当? 生:真诚。 师:“恳”呢? 生:恳求。 师:这里“恳求”恰当吗?还可以组什么词? 生:恳切。 师:那么“诚恳”是什么意思?把刚才组的两个词连起来说。 生:真诚而又恳切。 师:钱学森这么真诚而又恳切地对留学生说这番话到底还有什么意味在里面呢? 生:钱学森也希望留学生跟他一起回国创造祖国的美好未来。 生:钱学森希望用自己的真心去打动留学生,都能回去为祖国作贡献。 师:这段话中最能打动留学生心灵的是什么?请你们关注一些词句甚至标点符号。 生:“祖国的儿女们”这个词语能让听的人很感动。 生:我关注到这里的破折号。 师:这里的破折号有什么用? 生:解释“我们大家”是“祖国的儿女们”。 师:那你们从这里又读出什么意味来呢? 生:儿女们不能嫌弃自己的母亲。祖国现在正是因为穷,才需要自己的儿女们共同去努力,去创造。这是祖国的儿女们的责任。 师:说得太好了!所以,我们在说话或者写文章时要想打动人,除了态度外,还要注意表达的形式。一起来读读这段话,仔细体会字里行间的情味。 (生齐读。) 师:课文除了写钱学森的语言,还写到了美国的一位海军将领说的话。请大家读一读。 (生读海军将领说的话。) 师:这里为什么要写美国的一位海军将领说的话呢? 生:是说钱学森很有才能。 生:衬托出钱学森的作用巨大。 师:钱学森被美国政府软禁了五年,失去了自由。然而,他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写一写钱学森说的话,他可能会怎么说呢?请你们联系上下文来写一写。 (生练笔写话。) 六、领悟写法:探寻发现,打开课堂 师:是啊,言为心声。从这些情真意切的话语当中,我们体会到钱学森强烈的爱国情怀。请大家浏览课文,看看这篇课文与其他写人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这篇课文与前面学过的文章最大的不同是把钱学森回国的情景放在了开头。 师: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 生:我知道这叫倒叙。 师:是的,这是倒叙的手法。如果按照时间顺序,第1自然段应该放在什么地方? 生:应该放在第6自然段后面。 师:对于这样一个特别的发现,你们有疑问吗? 生:我的疑问是,课文为什么要把它放在开头来写? 师: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值得我们一起来探究。谁能替他回答这个问题。 生:能够引起我们的阅读兴趣。 生:可以反衬出钱学森回国的艰辛和漫长。 生:这样写很吸引人,有很好的表达效果。 师:怎么吸引人呢? 生:最后一句话才点出“钱学森”,让我有往下读的愿望。 师:人名一直到最后一句话才点明,这就叫设置悬念。其实,第1自然段写得很精彩,也很有意思。不知你们发现了没有? 生:我觉得第1自然段语言优美,写得很生动,很精彩。 师:很会读书,那你觉得哪儿写得精彩呢? 生:(读)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呀! 师:这段话确实写得精彩、有意思。那它到底精彩在哪儿呢? 生:写出了钱学森归心似箭,急切地想投入祖国的怀抱,为祖国、为人民作贡献的心愿。 师:请大家念念这句话,注意写法的奥秘:为什么写“火箭的舱壁”,而不写“飞机的舱壁”或者“火车的车厢”呢? 生:火箭飞得快,这样写更能表达出钱学森归心似箭。 生:因为钱学森是造火箭的,与他从事的工作有关系。 师:看来,作者的遣词造句还挺有讲究的。这种写作的奥秘,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细细地揣摩与品味。一起来读读这句话,体会它的精妙。 (生齐读。) 师:请大家再读读这段颁奖词,相信你们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生读颁奖词。) 师:这里的第二句话“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就是这篇课文所写的内容。我们已经研究了“五年归国路”,那“十年两弹成”课文写了没有? 生:写了。 师:哪儿写的?谁来读一读? (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课文重点写了“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只是一笔带过。写文章就是要这样做到有详有略,疏能走马,密不透风。最后,让我们再来呼唤一下这个伟人的名字—— 生:钱学森!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钱学森》这篇课文,对钱学森有了一些了解。明天是钱学森的祭日,此时此刻,同学们一定感慨万千,有话要说。请你们回去以后写一篇读后感,以此表达你对钱学森的纪念和哀思。 专家评析 可贵的坚守 这是一堂小学六年级的阅读教学课。听罢此课,我的头脑中不由自主地蹦出“朴实”“扎实”“灵动”“富有实效”等词语来。 课由学生自由读“2007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一段颁奖词”为开端。“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由这段话引入,既是拓展和链接了课外语文资源,又是对课文主人公一生功绩和成就的评价,具有公正性和权威性。 高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预习的能力。因而,引入课文后就听写词语。听写词语显示出六年级的要求:“注意写字的姿势,凝神静气地写好每个字”,而且“每个词语只报一遍”。写后,要求同桌“交换批改”,评价字是否写得“正确”“漂亮”。其间,特别提示“裕”字,左边衣字旁,表有衣穿;右边“谷”,示有粮吃。要求说出由此联想到的成语——“丰衣足食”“衣食无忧”。这样教写字,学生铭刻在心,这个“裕”字想必是不会再写错了。识字写字是整个小学阶段的重要教学任务,扎扎实实练好这项“童子功”,是为学生一生的学习工作打基础。 学生在自由读全文的基础上展示朗读。要求逐段读得正确,读得通顺。课文确须好好读。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读熟了课文,读出了语感,这比什么都重要。它能反映出学生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文字毕竟只是些平面的静止的符号,绘就的映像“活”不起来。朗读是学生用声音触摸文字,直接感受文字中的生命气息。现在大多语文课,学生读得还是太少,这是个缺陷。 接着,阅读深入一层,教师让学生聚焦课题,理性地认识“钱学森”。于是,前后联系回顾本册课文写人的共同点——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特点。本课写的事就是颁奖词中说的“五年归国路”。事由人为,人在事中。课文“在描写具体事情的时候有相似之处,你们发现了没有?”问题是开放式的,几种不同的观点碰撞在讨论中求得共识。然后集中品味人物语言,静心地仔细地“揣摩这两段话,哪里给你的触动最深?”学生经过思考,交流自己的理解,从人物语言中强烈地感受到主人公炽烈的“爱国情怀”和急切的“回国愿望”。“课文除了写钱学森的语言,还写到了美国的一位海军将领说的话,这是为什么呢?”这个理解性的问题是从表达的角度提出的。这使学生的阅读再进一层。学生领悟了写美国将军极力阻挠钱学森离开美国,从侧面衬托出一位中国爱国科学家的价值存在。然后,教师创设了一个学写人物语言的情景:“然而,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过。他说……”因为有表达的情景和语境,又有人物语言的范例在前,学生练笔是成功的。如有学生这样写道:“然而,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过。他说:‘我的母亲是中国,没有人能阻挠我回到母亲的怀抱。’”练了笔,又反哺了文本的深度解读。 阅读教学要显示学段的特点。这是当前许多老师有所疏忽的。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有篇章教学的要求,要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本课在师生对话中,学生习得了文本的行文思路,“这篇课文与其他写人的课文不一样的地方”是运用了倒叙的手法。它把钱学森回国的情景放在开头。如果按照时间顺序,第1自然段应该放在第6自然段后面。“为什么这样写”展开了争论,得到的共识是“设置了悬念”,“能引起阅读的兴趣”,“突出钱学森回国的艰辛”。顺势研读“第1自然段的精彩”。写“火箭的舱壁”,而不写“飞机的舱壁”(或“火车的车厢”),写法的奥秘,在于更能表达钱学森回国归心似箭,他又是造火箭的专家,与从事的工作联系。 最后,教学又回到课始所展示的这段“颁奖词”上来。学生深情诵读,字字入心。一个轮回,首尾照应。课文是“颁奖词”的注脚和演绎,“颁奖词”则是课文的概括和提升。 纵观教学过程,朴素自然地彰显出“教”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点上的理念。教学过程自始至终对“学”进行着引导、激励和唤醒。给人的感觉是,它完全卸去了披在语文外面形形色色的彩衣,显露了原本朴实健壮的容颜;它告别了繁琐的内容问答与分析,担当起语文课堂本该担当的字词句篇的教学责任。执教者是位课改中涌现的年轻特级教师,坚守语文本色尤为可贵。
-
佚名: 微博 /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1年第2期
-
佚名: 微博 /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1年第3期
-
佚名: 怪才 /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0年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