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鄙之僧》课堂实录
◇ 佚名
版本:语文A版六年级上册 执教者:河北 胡瑞兵 整理者:乐平市双田二中韩志华(论坛名:天飞海跃) 上课时间:2010年10月20日09:10—09:50(第一会场上午第二节)
【课前谈话】 师:语文学了五六年了,对不对? 生:对。 师:中国话都能听懂吧? 生:能。 师:你别笑!要不我说两句你听听。行吗? 生:行。 师:吾姓胡,乃一教书先生也! 师:听懂的请举手。哟,你来说。 生:我姓胡,是老师。 生:我是……我是老师。 师:我姓胡,我是老师,我是胡老师,听出我的姓,听出我的身份。 师:“自河北保定来”。 生:从河北省保定市来。 师:这是我的? 生:家乡。 师:家乡!嗯,“好读书独爱诗词。” 生:喜欢读书,尤其喜欢诗词。 师:这是我的? 生:爱好。 师:他听出我的爱好。“今见诸位甚悦” 生:今天见到我们很兴奋,很高兴。 师:哦,“很高兴”不简单,这都能听出来。 师:诸位悦否?诸位悦否? 生:你们也高兴吗? 师:我再问问,“诸位悦否?” 生:(齐说)高兴。 师:我可没说诸位高兴吗?我问的是“诸位悦否” 生:悦。 师:一起说。 生:悦否。 师:哪有“悦否”?这个……发呆的说悦的,应该诸位悦否? 生:悦。 师:诶,这才是“悦”的表现呢!啊。 师:嗯,久闻尔等聪明,今日一见,果不其然也! 生:你们很聪明,今天见到了果然是…… 师:“果然是这样”刚才胡老师说的是中国话吗? 生:是。 生:异口同声都说是,跟平时说话有不一样的地方吗? 生:有。 师:谁说说,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这个胡老师刚说的是文言文,而我们平常说的是普通话。 师:马上就听出来了,好,刚才胡老师说的就是古人交流时的语言,诶,现在咋们能开始上课吗? 生:能。 师:能上课,好,上课。 【上课时间】 生:起立,老师,你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今天,我们请一位三百岁的老先生彭端淑用文言文给我们讲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大家看。 生:《蜀鄙之僧》。 师:知道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吗?有吗?来。 生:“蜀鄙”就是四川偏远的地方。 师“现在的四川,而且又说了一句? 生:边境。 师:边境,边境是国家与国家之间交界之处。 生:蜀鄙,就是四川偏远地方。 师:边远之地就是“鄙”,这个字儿不好读,一起读 生:鄙(bǐ)。 师:关于谁的故事呀?一起说吧。 生:两个和尚。 师:两个和尚,谁把题目的意思给大家说一说?来。 生:蜀地偏远的地方的和尚。 师:我们一起来读这个题目。《蜀鄙之僧》把它读连贯了。《蜀鄙之僧》。 生:《蜀鄙之僧》。 师:下面我们就来听听这个故事, 师:诶,彭端淑老先生今天他来不了了,就由胡先生给大家讲,怎么样? 生:好。 师:读课文(话说: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一日,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师:诶?我这么讲你们能听得懂吗? 生:能。 师:谁说说我刚才讲的什么意思啊? 生:蜀地边远的地方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穷,一个富,穷和尚跟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如何?” 师:如何,怎么样?那接下来富者怎么回答呢?贫者去没去南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个故事,如果不明白的地方,看看注释,看看大意,读不好的地方,多读两遍。开始,放开声音,啊,开始。 师:自己读自己的。 (生自由读诵课文内容) 师:读完了? 生:读完了。 师:谁把故事的第一段给大家读一下?来,女同学,你来。 生:(读故事第一段)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师:这同学读得特别的流利,也非常的清楚。我想请同学们给提下不足。 生:感情稍微有点不足,要…那个如果再读感情再有一点感情的话会更好。 师:噢,你是这么认为。 生:语速稍微有一点快,如果慢一点儿的话会更好。 师:他听读的速度他说有点儿快。 生:中间应该有一些停顿。 师:有节奏。 生:应该注意断句,而且她有一个字读得不太规范,就是那个,应该是读“yù”而她有点读成“yǔ”。 师:那不叫不规范,就是。 生:错误的。 师:就是错误的。 师:这位同学你怎么知道这个字儿读“语yù”呢? 生:我是看了下面的注释知道读“语”。 师:学习文言文看注释,好方法! 师:刚才的那位同学,来,你再读读这句话? 生:(读)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师: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这个语呢,同学们,这个“语”在现在读“语”(yǔ)而在古代读“语”(yù) 师:当然,在古代有时还能读yǔ。比如说:食不言寝不语yǔ。(举例) 师:第二段谁来读? 生:(读)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师:第一次听你读就让老师大吃一惊。第三段谁来读?好,你读(抽生) 生:(读)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师:第四段一起读下来, 生:(齐读)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③不如蜀鄙之僧哉? 师:刚才那三位同学读得都很流利,都很通顺。三百年前的古文比较拗口,能读成这样相当不错。现在哪一个同学能把这个小故事全读一下?你来。 生读全文。 师:那个字儿读,大家一起说: 生:“欲”(yù)。 师:吾欲之南海,吾。 生继续读课文。 师:这位同学把这一个故事都读下来了,相当不错,就是那个,有一个字“吾”wú读错了。 生:吾,吾欲之南海。 师:同学们,这个文言文用字非常的简洁,但要表达的内容很丰富,跟现代文的读法不一样。这样,胡老师读上一段,大家听听,读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出?(师读)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师:有区别吗?有吗?有什么区别? 生:有。 生:刚才胡老师读的那一段古文,时常断句,但是说普通话的时候就不用断句。 师:断句,很专业的,也就是停顿不一样. 师:尤其哪儿的停顿不一样?有什么不一样?(抽生说) 生: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师:我是那么读的吗?不是,那你再想想老师怎么读的?其一。 生:其一/贫,其一/富。 师:唉,这么读的,就是节奏,停顿不一样。还有别的不同的一样吗? 生:我觉得老师您读这篇文言文的时候,声音非常的低沉,这篇文章独特的味道。 师:古文有古文的味道,恩,有点那个抑扬顿挫的感觉,是这个意思吗? 生:对。 师:同学们听老师读的时候速度快还是慢呢? 生:慢。 师:所以同学们读文言文的时候要注意:第一要注意速度,要慢。第二要注意字与字,句语句之间的停顿。第三要注意语气。 师:这样的胡老师和大家一起读读好吗? 生:好。 师:但一定不要读到胡老师的前面去了。我开始了哈。 (师生齐读课文) 师:最后一句话还是有点快,咱们慢点读。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唉,好多了,有点古味了。诶,那边同学再来试一次。 师:王浩。 生:(读时教师指导)。 师:不要着急,王浩同学。 师:诶,王浩同学,读古文的时候,还有个诀窍,我悄悄告诉你啊,音断气不能断。你比如说:西蜀之去南海,不能把它断了,明白了吗?来再试试。 生: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师:瞧瞧这语气,蜀鄙之僧哉?读成这样相当不错了。啊!诶,同学们故事读了这么多遍了,意思能明白了吗? 生:能。 师:谁来说说第一段的意思? 生:(答)诶,西蜀边远的地方,有两个和尚。一个贫和,一个穷和尚,一个富和尚。一天,诶,贫和尚告诉富和尚:我想去南海,怎么样? 师:第二,第三段谁来说?你来。 生:(答)富和尚说:你靠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一个水瓶,一个碗钵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多年来想租船去南海,而且没有去成。你靠什么去? 师:剩下的谁来说? 生:到了第二年,穷和尚到南海回来了, 师:不要着急,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来。 生:(继续回答)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非常的惭愧。诶,这个故事 那个那个西蜀边境离南海那么远,富的不能到,而穷的却到了。一个人立志想难道还不还不如蜀边的蜀地边远之处的一个和尚。 师:刚才三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把小古文说了一遍,而且还说的比较具体,非常的不容易,同学们。 师:既然我们学文言文,那么能不能用文言文来概括概括这篇古文呢?大家试一试。来,自己读读。 师:如果有不明白的,看看咱们的课文,从文中找出答案。看出来的同学给老师示意一下,或者你想明白了给老师示意一下。举起你的手来,已经有三位同学,哎哟,这么多了 生:(生回答)此为讲蜀有贫富二僧,皆欲之南海。其中贫者至焉,而富者不能至。 师:小伙子,恭喜你呀,都能用文言文概括了。太厉害了。同学们,这个故事就讲的是贫富二僧。 师:二僧说皆,一起说。 生:去南海。 师:最后是贫者至,而。 生:富者未至。 师:唷,“不能”就是“未”,你们连这都会猜作答。未至,了不起 师:故事我们也读了,故事的意思也明白了,那我们能不能用文言文来讲讲这个故事。能吗?咋们合作一回,四个同学一组,分角色来讲讲这个故事,用文言文,看哪个小组讲的最生动,能让这两个和尚活灵活现的站在大家面前,听清老师的要求了没有? 生:听清了。 师:开始,四个前后桌,前后四个人一组。(分角色)放开点声音,啊。 (学生讲故事,教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放开我们的声音啊,同学们可以适当的加上点动作,加上点动作…… (教师巡视从旁指导,同学们合作讲故事中……) 师:好,同学们,咋们停一下,哪一组愿意上来试一试。 生:第三组上来,来。 师:谁是旁白?还有呢?能不能不看书,看屏幕(教师指导站好位置)。 生1:(读课文)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 生2:“吾欲之⑨南海,何如?” 生1:富者曰: 生3:“子何恃而往?” 生1:曰: 生2:“吾一瓶一钵足矣。” 生1:富者曰: 生3“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持而往?” 生1: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生齐读: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师:好,四位不要着急,站好。很想听同学们评一评他们演的怎么样。讲的怎么样?来,你说。 生:他们演的很不错,嗯,富者和贫者形象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活灵活现。 师:你这个夸奖太超了,有没有能具体地说说。 生:诶,旁白读的很有感情,富者和贫者演的也非常有感情,诶,王浩还加演了自己的动作,我觉得是非常好的。 师:她注意到了自己的动作,这是他们加的。嗯, 生:他们的最后一句话是四个人一起读,显示出了这篇文言文告诉我们的道理。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他们很认真地准备了这些。 师:不要( )你呢,不但在听,不但在看,你还在用心地思考。这位同学和第四位同学心有灵犀。连老先生写作的思路,他们都给听出来了。他们都演出来了,不就是先讲故事,后说道理吗?是吗?这是他们最大的收获之处。好,请坐。那个,贫者是哪一位?好,我想和贫者对对话。他们演的太好了。来,你们三位请回去,好不好?我把这二僧的对话给大家打出来了,大家看第一句,看见了没有? 生:看见了。 师:给起个头好不好? 生:好。 师:你自己来,咱们对着大家读,诶,好,看着老师,开始。 生:(齐读)贫者语于富者曰。 生1:吾欲之南海,何如? 师:子何恃而往? 生:吾一瓶一钵足矣。 师: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持而往?十分想听大家对胡老师做个评价。 生:胡老师您读的十分有感情,停顿也非常的好。 师:我哪儿有感情? 生:诶,就是你这种断句和一些词语之间的感情读的非常的好。 师:这不叫感情,对吧,嗯,不过他听出我断句来了。你说。 生:胡老师读的这篇课文,这篇文言文对话非常有感情,我从“子何持而往?”胡老师读出了疑问的感觉。(***)同学感觉很疑问,他怎么去南海呢?可以看出—— 师:这叫怀疑,对不对?他听出了老师怀疑的语气。嗯, 生:我听出了老师就是那个第二句“子何持而往?”是反问的语气。是富和尚认为穷和尚根本没有钱,去不成南海。 师:而表现出来的。 生:语气。 师:这种语气叫什么?这种态度叫什么? 生:诶,有一种瞧不起的感觉。 师:瞧不起的感觉,她听出了这种语气。我想问问大家,富者为什么瞧不起人家贫者? 生:因为富者自己十分富有,但是他却去不成南海,而穷着想要去南海,他认为穷着自然也去不成。 师:这么着,那你来对对话。行吗?你和贫者一起对对话。好不好? 生:诶。 师:大伙给起个头。 生:(齐读)贫者语于富者曰 生1:吾欲之南海,何如? 生2:子何恃而往? 生1:吾一瓶一钵足矣。 生2: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持而往? 师:哎呀!这么多,这么就生动多了。好,请回去,哪一组还想上来试一试?你们组啊?你们组上来。来。 生1:(读课文)蜀鄙之僧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 生2:“吾欲之南海,何如?” 生1:富者曰: 生3:“子何恃而往?” 生1:曰: 生2:“吾一瓶一钵足矣。” 生1:富者曰: 生3“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持而往?” 生1: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生齐读: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师:同学们给个评价。 生:我觉得那个贫者的“足矣”读出了贫者坚定不移的精神。 生:足矣,吾一瓶一钵足矣。 师:他听出了这位同学信心坚定,贫者很坚定,嗯。 生:(语速太快,听不清)。 师:这位同学观察很细致,听的也很认真,他说加了个XX同学们是不是又加了个,还加了一个“又曰”不错,有点讲故事的味道。不简单。 生:我觉得富者读的很好,富者的傲慢还有怀疑的语气。 师:刚才的两位同学从语气上,做了个评价,四位,辛苦了,请回。同学们咱们一起读一读,读富者就读富者的话,读贫者的就读贫者的话。我起个头。 生读。 师:故事已讲完了,谁能自己把这个故事讲一讲,有点难,练一练,给大家把这个故事练一练? 生自由的给同学讲故事。 师:哪位同学愿意上来给大家讲一讲,好,你来。你呢,看着大屏幕,如果能不看,最好不看,好不 生:(上台讲)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⑨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持①而往?”越明年②,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③不如蜀鄙之僧哉? 师:大伙儿给评一评,怎么样?怎么样?这故事讲的怎么样? 生:(***)读的十分有感情,我觉得他加了些……比如说读富者话加些傲慢的动作,读贫者比如说做这样一些动作。 师:就更坚定了,嗯,好。 生:我觉得(***)同学读的非常的好,他就是读富者的时候,读的把富者傲慢和怀疑的语气读出来了。 师:好,请坐,(***)感谢你,非常的不错,请回去。 师:同学们,故事我们也讲完了,老先生通过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能知道吗? 生:(答)贫僧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有坚定不移持之以恒的一种精神,他有一个非常远大的志向支持者他,这是他成功的原因。而富僧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他没有持之以恒坚定的信念。之所以没有坚定地信念,所以说他不会—— 师:持之以恒的信念,这是他体会到的。 生:这节课堂告诉我的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师:这是她认为的,好,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课文学完了,下课。
-
佚名: 微博 /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1年第2期
-
佚名: 微博 /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1年第3期
-
佚名: 怪才 /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0年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