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1期 ID: 151064

[ 罗先美 文选 ]   

浅论宋代爱国诗

◇ 罗先美

  内容摘要:爱国诗歌是华夏诗歌之魂,宋代的爱国诗歌更是我国爱国主义诗歌大观园中的一朵奇葩。宋代爱国诗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之貌,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优势不仅其他朝代难以企及,就连诗歌王朝李唐王朝也只能望洋兴叹。宋代爱国诗的发展盛况主要表现为量多质高、风格杂陈、内容丰富,具有气势由“逸”转“怨”,揭露时弊,痛陈厉害等特点。宋代爱国诗之所以堪称奇葩,值得驻足品评,是社会现实、社会观念形态的反映,也是诗人笔耕不辍努力和诗歌自身发展规律所致。
  关键词:宋代爱国诗 诗作量大 艺术张力 高度发展
  
  纵观中外文学史,爱国诗歌可谓涵盖世界、贯穿古今。“爱国”,一般是指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在不同时期或不同国度具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始终为其基本特征。
  宋代诗歌的整体发展掩于“诗必盛唐”的光芒之后,同期又有宋词大放异彩。但赵宋王朝国难忧患的社会现实使得诗人们人生体验异常丰厚,这为宋代爱国诗歌提供了生存发展的土壤。
  宋代的爱国诗歌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之貌,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优势不仅其他朝代难以企及,就连诗歌王朝李唐王朝也只能望洋兴叹。而宋代爱国诗之所以堪称奇葩,值得驻足品评,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管窥宋代爱国诗百花竞妍的发展盛状
  宋代的爱国诗呈现出百花竞妍的发展状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爱国诗歌数量多,俯拾即是;爱国诗歌质量较高,有强烈的艺术张力;创作爱国诗歌的诗人众多,风格杂陈。
  (一)超越唐代的大量诗作
  宋代继唐代以后出现了又一个诗歌高潮,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宋诗》共七十二册,收录诗人近九千人,诗作二十余万首,总量超出《全唐诗》好几倍。仅苏轼就存诗二千七百多首,杨万里四千多首,陆游近万首,这充分说明宋诗繁荣的盛况。在庞大的诗歌总量中,有很大一部分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诗歌,或抒发报效祖国,血染疆场的豪情,或描摹祖国江山,渲染爱国情感;或关心民间疾苦,同情赞美劳动人民等等。
  宋朝是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生于忧患的诗人们倾注了全部热情抨击统治集团中的投降派;描写人民的悲惨生活;赞美祖国的壮丽河山;歌颂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
  南宋时期除了陆游、辛弃疾光耀千古的爱国歌诗外,还有范成大写的《宜春苑》、《州桥》、《市街》、《翠楼》、《清远店》和《会同馆》等也是爱国名篇,读之可以听到诗人一颗炽热的爱国心在跳动。甚至在赵宋王朝这座大厦哗啦啦地倒塌下来之时,刘克庄、戴复古等还要深情咏叹残山剩水,充满黍离之悲。及至宋朝亡国,以文天祥为首的一批爱国诗人如汪元量、谢翱诸人写了大量爱国歌诗,大多凄怆婉侧,令人落泪。
  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翻阅两宋诗歌,理性的光辉扑面而来,但其传递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样让人驻足。
  (二)直触民族脉搏的艺术张力
  宋代爱国诗歌的突出成就不仅表现在其数量之多,更以其上乘的质量(强烈的艺术表现力)为后人津津乐道,呈现百花竞妍、灿若星河的繁荣局面。宋代爱国诗歌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是由其在量的突破之上,获得质的飞跃来完成和实现的。不论是眷念故土、魂牵黍离者,还是励精图治、疆场气豪者,都关注祖国命运、人民疾苦,体现了诗人们宏大的民族情感和家国关怀,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极强。
  南宋著名诗人戴复古写了不少抒发爱国情感的作品。如《频酌黄河水》一诗通过对比手法,表达了使人热爱黄河、眷念淮北失地的感情:
  有客游濠梁,频酌黄河水。东南水多咸,不如此水美。春风吹绿波,郁郁中原气。莫向北岸汲,中有英雄泪。
  又如路德章一首《盱眙旅舍》:
  道旁草屋三两家,见客擂麻旋点茶。渐近中原语音好,不知淮水是天涯。
  公元1141年,宋金议和,南宋对金称臣,把东起淮水,西到大散关以北的土地,划归金统治。作者当时到达盱眙附近,听到了接近中原人民的语音,从而引起对中原乡土的眷念,爱国情感流露无遗。
  再如陆游一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此诗作于诗人68岁高龄,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感情深沉悲壮,凝聚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激情。
  (三)诗人众多、风格杂陈
  唐诗之众是人尽皆知的,而宋诗则总自觉不自觉隐藏在宋词的光辉之下。事实上,宋代诗歌也有诗人众多,风格杂陈的特点,宋代爱国诗常见的风格有轻快活泼、感情深沉、直抒胸臆等。
  轻快活泼者如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是一首典型的轻快风格的爱国诗歌。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爱国主义精神彰显。
  感情深沉者如刘子翚《汴京纪事》(第一首):
  帝城王气杂妖氛,胡虏何知屡易君!又有太平遗老在,时时洒泪向南云。
  刘子翚共写了《汴京纪事》诗二十一首。多是写京都沦陷前后景象。这一首感慨京城沦陷和群众之不忘祖国,全诗感情深沉,爱国情思蘸满笔尖。
  南宋著名诗人,抗金名将岳飞的《青泥市寺壁》则是宋代爱国诗中直抒胸臆的代表作:
  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贞节报君仇。斩除顽恶还车驾,不问登坛万户侯。
  此诗写在作者行军途中,抒发了忠勇爱国的崇高情感。诗作直抒胸臆,饱含真挚、强烈、不屈不挠的爱国情感。
  (四)主题明确、内容丰富
  宋代爱国诗主题无一例外都是爱家国故土爱黎民百姓。但要具体表现这些爱国主义情感,可写的内容却是相当丰富的。故园山河、劳苦人民、沙场战事、君臣政治等等都是典型的可以引发诗人浓烈的爱国情感,并继而经诗人妙手化为向受众内心进发的爱国主义诗歌。
  苏轼的一首《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人第一个把西湖人格化,此后西湖被称为“西子湖”。诗人用精湛的笔触,出色地描绘了晴天的湖光、雨天的山色,对祖国的锦绣河山赞美有加,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王令在《暑汗酷热》中写道: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整首诗用语平实,感情真切,反映出诗人因上天让劳动人民备受煎熬的抑郁不平,以及自己无力使天下人逃避酷热而不忍独自享受清凉的高尚情操,表达了诗人对于广大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忧民爱国之心跃然纸上。
  江西诗派代表作家吕本中在金兵陷汴京的次年写下《兵乱后自嘻杂诗》29首,其一云:
  晚逢戎马际,处处聚兵时。后死翻为累,偷生未有期,积忧全少睡,经劫抱长饥。欲逐范子辈,同盟起义诗。
  全诗既歌颂了“范子辈”的抗金爱国行动,又对两宋君臣误国苟安的行径表示强烈不满。
  正是这些丰富的内容使得宋代的爱国诗歌骨架丰满、情感真实,久久传诵不息,在爱国主义诗歌的圣坛和中华诗词的园地里都有其独特魅力。
  二.宋代爱国诗的特点
  (一)承唐诗,气势由“逸”转“怨”。
  宋诗与唐诗存在着一种确切而薄弱的承继关系。而宋诗又不可能是唐诗的翻版,因为宋代社会环境的变化,整个朝代都散发着一股不思进取的偏安风气。宋朝许多有名的诗人、词人就生活在朝廷苟且偷安的懦弱风气之下,揽尽了人间风雨。
  唐朝王翰《凉州词》以饱满的笔触,有声有色地写出了军中的豪情逸兴和边防战士忠勇爱国、置生死余不顾的无畏气概。同是写征战,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却弥漫着无限悲凉之感。诗人空怀一腔报国热忱,却无可以厮杀的战场,命将休矣,失地尚未收复,诗人情感越是浓烈,气氛越是怨怒,前者是老而弥坚,后者是退守偏安。宋代爱国诗较之唐代同类主题的诗歌,少了飘逸旷达,而多了怨怒悲凉。
  (二)启元曲,揭露时弊,痛陈厉害。
  与唐诗和宋诗之间的“承继”关系一样,宋代爱国诗歌在时间轴上也起到了“开启元曲”的作用。这一点尤其是在爱国主义传统的继承与发扬上尤为明显。宋代的爱国诗承接了自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风格,普遍关注下层劳动人民的疾苦,注重揭露社会矛盾。有诗为证: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
  诗人直斥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官僚贵族腐败至极、歌舞升平的苟安行径,整首诗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荒诞无耻,揭露得淋漓尽致。
  而元曲中反映现实的例子比比皆是,某种程度上也受到了宋代爱国诗歌的影响,关汉卿的《窦娥冤》就借窦娥的悲惨命运深刻地揭露了元代社会无情无理之黑暗现实。剧作将造成窦娥悲剧的社会原因揭示得那么深刻,使观众、读者认识到吃人的社会现实是如何把一个善良、高尚的弱女子一步步逼向苦难的深渊。宋代爱国诗与元曲在现实主义特色上达到如此的契合,颇有意味。
  三.宋代爱国诗高度发展的原因
  爱国诗歌并不是宋王朝的专利,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诗歌传统自诗歌诞生之初就有,只是到了积贫积弱的宋代形成了空前绝后的大势头。宋代爱国诗歌的兴盛原因是多方面的,准确全面把握宋代爱国诗歌的发展要从内外两个方面加以剖析。
  (一)是社会现实、社会观念形态的反映
  赵宋王朝正如鲁迅所说,是个“做奴隶而不可得”的时代。“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如果说大气豪迈是贯穿大唐爱国诗歌的主色,那么沉郁忧患则成了两宋爱国诗的主调。
  赵宋王朝为维持统治权,情愿把大半个江山拱手奉送别人,以求偏安一隅,苟延残喘。时代的沧桑,家国的沦丧,使素以天下为己任的宋代知识分子忧心如焚,饱受儒学熏陶的诗人们倾尽全部的热情和毕生的心血表达自己对故土家园的热爱。不甘当奴隶者,想改弦易张,变法图强,这也为爱国主义诗歌奠定了基础。
  陆游亲身经受战乱的痛苦,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为了实现“一身报国”、“北定中原”的政治理想,他虽历经挫折、坎坷,但爱国热情至死不渝,留下了《示儿》等爱国主义名篇: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中原失地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诗中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
  宋朝比之以往的几个统一王朝,是中央集权最为集中的朝代。军权集中带来了军队训练不良,战斗力削弱;政权集中带来了官僚机构庞大臃肿,腐败无能;财权集中又刺激了统治阶级穷奢极欲,挥霍享乐。正是在积贫积弱局势逐渐形成、社会危机急剧发展的情况下,地主阶级中的有些改革家就出来倡导“变法”,改革弊政,形成了变法运动。王安石就是杰出的代表。不少爱国诗歌中反映民生疾苦、社会黑暗和统治阶级政治斗争的现实主义倾向,都和这种社会政治情况有关。如梅尧臣《汝坟贫女》、《田家语》;欧阳修《食糟民》、《边户》;王安石《兼并》、《省兵》;苏轼《荔支叹》等。
  宋诗在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社会黑暗和反映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方面有所扩展,在抒发民族斗争中的爱国忧国的情绪上,比唐诗炽热和深切。宋朝从开国之初直到灭亡,一直处于少数民族统治者的不断侵扰和威胁之中,统治集团中的一部分爱国将领和官员,尤其是广大汉族人民群众表现了可歌可泣的斗争精神,因此宋代诗歌中所反映的爱国思想也就越来越显得突出。宋初路振《伐棘篇》对国耻国难的慨叹,苏舜钦《庆州败》对败于西夏的“羞辱中国堪伤悲”,苏轼《祭常山回小猎》、《和子由苦寒见寄》等所表达的“与虏试周旋”的决心,都是例证。而在北宋灭亡以后,陆游正是在南郑戎马生活中找到了创作的生命,为苦难的祖国歌唱了一生;在南宋灭亡前后,文天祥、谢翱、林景熙、郑思肖、汪元量等人的爱国诗篇,也为宋代诗坛增添了最后的光彩。
  (二)一大批爱国诗人的笔耕不辍
  北、南宋时期,宋王朝和周边的各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及矛盾影响了人民的生活,也对宋代的文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深沉的忧患意识使他们创作出了大量的爱国诗篇。在积贫积弱时代,诗人们倾注了全部热情抨击封建统治集团的投降派;描写沦陷人民的悲惨生活;赞美祖国的壮丽河山;歌颂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
  宋代的爱国诗人大致可以分为专一型和复合型两类。即从诗人的角色扮演角度来讲,有的爱国诗人是专门从事诗歌写作的,还有一部分爱国主义诗歌出自政治家、词人或书画家之手。专一型诗人我们不用多讲,而复合型诗人中又可以看看兼具政治家与诗人以及词人与诗人两类角色。
  王安石曾作《河北民》一诗抒发爱国情感:
  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陆游的爱国诗歌佳作更是不胜枚举:《示儿》《病起书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李清照是词人作爱国诗歌的代表人物,在金兵占领宋朝北部,南宋统治者逃过长江,偷安东南一隅之际,看到种种丧权辱国的伤心之事,写下了千古绝唱《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诗气势雄健、气魄豪健,诗人直抒胸臆,表现出忠心爱国的英雄气节,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此外,词人吴文英也作了一些抒发爱国情感的诗歌。
  这些用血与泪写成的爱国诗或以它的激越悲愤或以它的低回凄苦的调子,不论在任何错综复杂的和声里,人们都能听出伟大中华民族的声音来。
  (三)诗歌自身发展的规律
  诗歌本身的发展规律也是爱国主义诗歌在宋代高度发展的重要原因。“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的责任就是要反映社会现实。当时的现实就是社会积贫积弱,许多有志之士报国无门,有志难伸。那么,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抒写爱国情怀就成了宋诗不可摆脱和拒绝的责任。
  唐诗美在情采,宋诗美在理趣。诗歌在唐代写尽了风花雪月、闺房深思。瞩目现实,以关注国家命运、百姓疾苦等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义诗歌可谓是应运而生。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其亡国之戚,去国之苦,闲关愁叹之状,备见于诗,微而显,隐而彰,哀而不愁,欷欺而悲,甚于痛哭。”(李鹤田《湖山类稿》书跋)宋代爱国诗这枝艺苑奇葩正是在忧患破碎的环境中发芽,经敏感爱国的诗人精心培育,顺应自身的客观发展规律,愈开愈艳,光耀千古诗坛。
  
  参考文献:
  [1]宋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6.
  [2]陆游(宋)·陆游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 1986.
  [3]曾章玉.本色的田园诗人——诗中解读范成大[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2).
  [4]赵翼(清)·瓯北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6.
  [5]平慧善.李清照及其作品[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
  [6]孙望,常国武.宋代文学史(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7]郭必勖,冯济泉选释.历代爱国诗词[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
  [8]潘国琪等.华夏诗魂[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罗先美,湖南省常德市第六中学教师。

浅论宋代爱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