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1期 ID: 151055

[ 孙佳 文选 ]   

解读阿毛诗歌的情感世界

◇ 孙佳

  内容摘要:阿毛是新世纪以来诗坛成绩显著的诗人,其创作具有内容丰富、艺术多样等特点。为了能够具体揭示阿毛诗歌创作上的艺术特质,本文以“情感世界”为主题线索,具体分析“感觉体验”、爱情表现、文字特征共3方面的内容,这3方面内容正是深入其诗歌世界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阿毛 诗歌 情感世界
  
  “我写下的,一个,又一个字,已不再是温柔的泪水,是一粒,又一粒,令人惊叹的宝石。”诗人阿毛如是说。这是一个敏感而细腻的双鱼座女人的自白,更是一位心中有爱、梦中有情、笔下有歌的女诗人的自我宣言。
  阿毛是一位对诗有着热烈而执着之爱的诗人,这种热烈和执着来源于她的人生,她一直认为,“被诗歌簇拥的人生,才是充实的人生。”她将诗歌作为她的眼睛,时时用诗的眼睛去感受和观察周围的世界,去追寻来自现实和理想的光芒。她一直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绝对的诗人”:用“骨头坚硬的诗”喂养自己,用“被心抚摸过的文字”搭救自己,这样绝对的诗人不会被生活的磨难吓倒,却会为爱而惆怅难眠;“不为衣食犯愁,但会因不写诗而心慌”。诗人敏感的天性注定了阿毛终将超越生活的惯性边线,进入一个以诗性体验为根本逻辑的话语空间,她总是用自己超强的感悟能力去体验、去感知,但女性诗人主体情感的含蓄化特质又使得诗人在进行情感的自我抒写时具有一种内敛的总体倾向,这样,发自诗人心底的强烈情感便在外化为诗的过程中增添了一份忧郁与彷徨,源自心底的呐喊强音也就成为一声轻轻的咏叹,而那些落在纸面的文字,低调而华丽,闪耀着黑钻般的光泽。
  一.石头的疼痛——感觉体验的自我消解与重构
  诗人总是擅长将自我感知和体验外化为如歌的文字,用诗的语言表达内心的情绪体验。阿毛最专注的是对疼痛感的表达。正如她在诗集《变奏》的《跋》中所说,她要“敏锐的感受、观察,去生发语言,由语言出发,然后由语言去安慰生活中、身体中、心灵中、生命中……各种各样的痛。”但阿毛体验的疼痛却要远远强于一般意义上身体的疼痛感,那是一种灵魂的痛楚,就像被踩的蚂蚁会尖叫,又像走过的石头也会疼。阿毛坚强与敏感特质让她深切地体会到什么是石头的疼痛,“我的头发在疼,嘴唇在疼,牙齿在疼,眼泪在疼”,最后总结出“任何一个事物的疼,都是我们的某一部分在疼”的结论,这种对疼痛感的独特描述源于诗人自我感觉体验的消解和重构。
  与一般的自我书写式的女诗人不同,在阿毛的诗歌中,直接描写自我身体体验的地方相对较少,更多的是将这种自我身体体验转嫁于物,如《玻璃器皿》中,诗人就借玻璃器皿来表现女性主体“干净”、“脆弱”、“圣洁”、“悲悯”等种种特征,这些特征或性质其实正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但我们发现,在阿毛运用的众多转嫁物中,“石头”的出现频率尤其高,诗人尤其喜欢在自己的诗中写到石头,“我不能不写到石头——它的坚韧与厚度,写到现在的自己——即便在爱中,也只会静默。”(《不能不写到》)“像长在深山里的石头,永远不说话,不改变形状和硬度。”(《愿望》)石头的静默与坚忍其实与诗人自身有着相似之处。在《午夜的诗人》中,她就明确解释了她偏爱石头的原因:“石头永远是沉默的,就像诗人在现实里,是孤独的,正如午夜的石头可以开口,午夜的诗人能够嚎叫一样。”一般来说,很少有女诗人愿意在自己的诗中出现冰冷的石头意象,作为一位内心情感极其细腻的诗人,阿毛却反复在诗中设置石头意象,这似乎与她多情敏感的气质形成了矛盾,但如果我们对阿毛诗中的石头意象进行深入分析,就能真正体会其中的深意。
  石头永远是孤独的,这与诗人内心的孤独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她像石头一样,用坚强的心默默享受孤独,承受忧伤,阿毛用诗排解孤独,诉说忧伤,因此在她的诗中,石头成了她的宠儿。正如阿毛在《如果你一直喊》中说的那样:“石头仍然不说话,它沉默的品质,我在诗歌中保留到现在。”沉默而坚韧的品质,正是诗人所向往的一种处事不惊,以不变应万变的生活态度,诗人以石头自况,在某种程度上是自我人格和意志品格的真实写照,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将其看作是一种自我感觉体验的消解。
  虽然石头意象象征着冰冷和麻木,但这并不代表阿毛以消解自我感觉体验为最终目的,我们发现,阿毛在诗中每每提及石头,总是要与疼痛相连,这便形成了一种对感觉体验的重新建构。实际上,阿毛用石头的意象来消解自我感觉体验,正是源于诗人自身超出常人的敏感,她说:“我这么敏感,是因为世上万物都会疼,你不在,不在疼的中心吗?”(《石头也会疼》)体验石头的疼痛,正表现了阿毛极致的敏感。此外,沉默成为阿毛建构的另一个中心。在《石头的女人》组诗中,阿毛就将包括自己在内的这些“黑夜里出生的女人”比作石头,她“相信石头的冷漠,我在边缘,相信绝对”,石头的女人经常沉默,“无边无际的沉默吞噬我,不由言说。”在她们眼中,“星星只不过是些闪光的石头,美丽的一切在于遥远与沉默。”她们于是像石头般沉默,然而石头的女人真的一直沉默着吗?绝不,《晨》和《午》中的“我们沉默”,而在《夜》里,她们“刺破天空,踩穿大地”,“沉默然后爆炸”。实际上,沉默是石头的女人最有力的武器,她们“悄无一语,用沉默的光辉打动你”,“用沉默的光辉击败你”,“用沉默的火焰燃尽你”。(《两性之战》)由此看来,表现极端的敏感与反抗的沉默才是诗人石头意象的真正用意所在,而这一意象的塑造则是通过自我感觉体验的消解和重新建构完成的。
  二.时光俪歌:关于爱的赞颂与反思
  外表冷漠,内心火热,阿毛的诗是充满温情的,因为她心中有爱,心中有爱,才能笔下有诗,“无论你是谁,你在哪里?你只需要一个词,和它全部的能量,那就是——爱。”(《词》)阿毛的诗中涉及最多的便是爱,这里既有缠绵悱恻的男女之爱,又有对世界和人类的自然之爱,还有对诗和生命的终极之爱。
  阿毛诗中的爱含义广泛,如果加以分类,则可以分为对爱的赞颂和对爱的深切反思。首先,阿毛的诗中最常表现的是对爱的歌颂和赞美,可以说是一种对“爱”的爱。这种爱又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美好爱情的歌咏。爱情本身在诗人看来永远是值得歌咏的,爱使诗充满色彩,爱使诗人对生活充满希望。阿毛的关于爱情题材的诗很多,此处不加赘述。二是对诗的热爱。阿毛是一个“半生光阴都在纸上的人”,她坦言:“毫无疑问,我爱诗,我只爱诗,”阿毛正是在诗歌创作中获得了幸福的生命体验,“我整天写诗,做诗人,我整天爱呀,做恋人,……”她是将整个生命系于诗的,“我不能不写啊!为了每一次在诗的开头出生,每一次在诗的结尾死去。”阿毛渴望被诗歌庇护,更希望自己的诗歌可以庇护别人,她认为,“如果一个人爱诗,那她就会从更深的层面上了解世界,关注生命,体验惊喜和愉悦,苦难和疼痛。”阿毛正是用她的诗承载着她的爱与恨,喜与悲,伤与痛,情与理,一个爱诗如命的女子会在午夜感受笔尖的疼痛,会在雨中记录生命的感动,会在每一个人生的驿站停下来,用诗记录来时的路……其三是对自然和人类的爱,她爱诗,因为她爱生活,推而广之爱全人类,她爱春的气息,她爱夏的红颜,她爱世间的每一颗露珠,爱天空的每一颗星星,她爱一切美好的艺术。阿毛是用灵魂爱着这世界的人,正是因为有了爱,她的诗才充溢着人间最美好的情感,才能够给同样心中有爱的人们以心灵的慰藉。
  阿毛的诗不仅有对爱的赞美,也有对那些错位的爱的深刻反思。阿毛在很多诗中都描述了一些无果之爱或是畸形的爱,在《爱情教育诗》中,她就描写了一个大学生为了所谓的“爱情”而溺水身亡的悲剧,这样的爱情在阿毛看来是算不得真正的爱情的,因为它脆弱,不堪一击,而且毫无意义,这样的爱“已经是个卑俗的词”。另一种畸形的爱是外遇和出轨,最有代表性的是她的颇具争议的叙事诗《当哥哥有了外遇》,不难看出阿毛对这种错位的爱的否定和鄙薄,在这类诗中,另一首比较引人注目的是《懦夫(妇)的外遇症(史)掠影》,这首诗以一个医生的眼光和一些比较专业的医学术语对外遇进行了戏拟,阿毛称这类疾病为心理疾病,并给出医嘱:“切忌玩火自焚;远离过敏源;加强免疫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她越来越意识到在不负责任的爱情游戏中,女性永远是软弱者的角色,进而对爱情与女性自身进行了深切的反思,终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爱如果是奇遇,住在婚姻里,却只是附丽”,“她从来就不是花瓶,也不是插图,却成为,一首永远读不淡的诗”,“她凋零着,让灵魂最终跨出肉体,还原成来处的一朵花,或一只鸟,栖息在时间里。”(《女人词典》)
  在这样的感悟之后,进入新世纪的诗人阿毛在对自我和外部世界的深刻反思的基础上进行了情感的复归和理性的哲思。在诗集《变奏》中,阿毛就明确表示:“我希望我的诗歌能感染人、给人信任,能让人产生赞叹与感激之情。所以,我在诗歌中的自传性的细节与自白,在减少,而渐渐成为一种类别,甚或一个性别的传记,而最终要成为生活、时代的传记。这是我的诗歌在走的路。”她首先反思了自己的爱:“我多么爱啊,所以用尽了剩下的名词,也用尽了这血肉之躯。”这是何等的悲壮和震撼人心!那些曾经记录着爱的文字经受了时间的洗礼,“是文字让时间说:青春逝去,但仍能记忆,爱死去,但仍能呼吸。”然而反思不是不爱,只是变化了爱的方式,所以,她这样在爱:“手指用键盘,眼睛用雨水,灵魂用她自己。”当她洞察了这一切,当她在爱和爱的过程中领悟了爱的真谛,她便用诗安慰自己的灵魂和心,所以,当别人为爱情幽会的时候,她要为遗忘写诗。
  三.展翅蝴蝶:在文字中飞翔
  “看不看,她终是要飞翔”,“她比我们看见的更高更美,一如带翅的天使与神”。这是阿毛对女人的定义,没有谁比她更渴望自由,在她的诗中不止一次地写到飞翔。她羡慕鸟儿的生活,她认为小鸟天生高贵,它们整日说着“蜜语”,还住着“空中楼阁”,甚至连吵闹都那样地富于“美感”,外出觅食都那样地“休闲”,诗人渴望鸟儿一样的自由,而现实的生活却如此沉重,但尽管是“冒险的摹拟”,诗人却还是愿意“偶尔飞上天”,去感受那份叛逆与自由。可以说,阿毛是在文字中飞翔的女人,她在诗中寻求爱与美、追求绝对理想。
  正如诗人维尼所说:飞鸟在地上行走,也让人感到有翅翼在身。阿毛热爱飞翔的状态,渴望做一只飞翔的蝴蝶,她认为女诗人应该像蝴蝶一样美丽地飞翔,她渴望过着鸟儿一样自由的生活。虽然她没有翅膀,现实也终究无法实现她飞翔的梦想,但阿毛却拥有另一双想象的翅膀,使她的飞翔梦梦想成真——作为诗人,诗意的语言使她飞翔。在《多么小的词》中,她这样写到:
  ……绿叶变得枯黄/像眼泪一样掉下来/同样是飞翔/它的姿态要告诉你/即便轻盈也是沉重//可你对一片凋零的花瓣/说什么呢?/飞翔也是一个重要的词/噢,飞翔,飞翔/我们总是心存期望
  飞翔的姿态不仅仅存在于她的文字中,还存在于她的思想和灵魂里。在诗中,她是一只展翅的蝴蝶,飞翔于自由的蓝天里,她无时无刻不想象自己长出一对宽大的翅膀,在风中自由而多情地飞舞。想象为她插上一双翅膀,任由她如此地奢侈。而飞翔与想象并不同质,想象是比飞翔更自由,更美好的生命旅程。“二者绝妙的统一,便是在想象中飞翔,这样,想象是开始,是导线,是航标,是风向,更是贯穿飞翔的一条线。”于是,阿毛开始了在想象中飞翔的旅程,在想象中飞翔,对她来说是思想与灵魂的和谐统一,是生命之歌与文字之美的完美融合,更是灵与肉的交错纠结……黑夜,镜子,梦境、天空都为她的想象展开了话语空间,进而创造出一个个情感的漩涡,阿毛在她自己构建的一个个情感漩涡中醉生梦死,快乐伤悲,涅槃轮回……在她的诗世界里,她已经是一只展翅的蝴蝶了,在文字的天空中自由地翱翔着……
  阿毛是快乐的,因为她爱诗;阿毛的诗是幸运的,因为它们有她的爱。她用青春的笔写下如歌的岁月,她把炫彩的梦变成了绚烂的诗,她用如水的文字把短暂变成了永恒。她要自己像太阳那样活着:灿烂而明媚;更要自己像鸟儿那样活着,幸福而自由;而她自己,一个有着水一样质感思维的女诗人,要像阿毛那样活着:单纯而美好。她的诗寄寓着她太多太多的情感,而这种情感由心底流入笔端,只作重音轻叹,而那些满溢的情感,则幻化做纸间的一粒粒宝石,永恒而璀璨。在诗的世界里,她陶醉了自己,在爱的感召下,她演绎着阿毛式的传奇……
  
  孙佳,辽宁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解读阿毛诗歌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