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文章从功能主义目的论的角度探讨了《红楼梦》茶文化的翻译。作者以杨宪益和Hawkes的《红楼梦》英译本为依据,通过对比分析译文,得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任何大胆的改动只要服从目的法则都可接受。从这一角度看,霍译本旨在带给西方读者更多的阅读愉悦感,他采用归化的策略来满足接受者的需求。这样的转变达到了译者的翻译目的,是成功的文学翻译范例。
关键词:目的论 翻译目的 翻译策略 红楼梦 茶文化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的鸿篇巨著,只要一翻开这部古典名著,顿觉茶溢字里行间,芳香飘逸,此书写到茶有270多处,咏及茶的诗词(联句)有10余处,为中国小说所罕见,有人说:“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红楼梦》中记录了茶之名,茶之具,茶之水,茶之礼,茶之诗词。从这些角度不仅可以看出曹雪芹对茶的研究已经到了相当纯熟的阶段,同时,也反映了清代的茶文化欣欣向荣的景象。
一.目的论理论阐释及相关研究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1971年,其创始人凯瑟林娜·赖斯(Katharina Reiss)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局限性》(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in Translation Criticism)一书中提出了功能派理论的雏形。赖斯指出,“原文的主要功能决定了翻译的方法”[1],提出把文本功能作为翻译批评的标准之一。此后,赖斯的学生汉斯·弗米尔(Hans J.Vermeer)摆脱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翻译的目的论(SkoposTheory)。在弗米尔看来,翻译行为最终由翻译的目的来决定,他认为“每个文本均为既定目的而产生,亦应为此目的服务。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能够根据多方参与者的要求,如发起人、委托人、原文作者等,结合翻译目的和译文读者的情况,从原作所提供的多源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的翻译。目的论的主要法则是目的法则,它决定了在特定文本中翻译策略的选择,使用这种策略可以产生在功能上充分达到要求的目的文本,可以充分实现翻译目的。功能目的论以译文的功能和目的为核心来诠释翻译活动,提出了较为可行的翻译程式,无疑会在文学翻译中引发新的思考。
中国对目的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最早的一篇是仲伟合和钟玉合作的《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早期文章多是介绍功能派翻译理论和目的论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等,属于纯理论研究范畴。近几年来逐渐转向应用翻译研究,将之运用到文学作品翻译的分析中,或是运用到应用文的翻译中,如新闻、广告、商标翻译等。本文从目的论入手,比较讨论《红楼梦》两种译本的茶文化翻译,从翻译目的、翻译策略等角度诠释翻译活动。
二.中国的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早在神农时期,茶的药用价值已被发现,并由药用逐渐演变成日常生活饮料,进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到了唐代,中国茶文化已基本形成。唐朝陆羽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到宋代至明初,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可以说到了鼎盛时期。因此,我们说:“茶兴于唐、盛于宋。”到了清代,茶馆的兴起,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茶馆文化”,“客来敬茶”也已成为普通人家的礼仪美德。
中国茶的名目繁多,千姿百态。据茶史专家们的分类法,茶叶共分为六大类:即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紧压茶。一般来说,长江以南的人多喜欢饮绿茶,长江以北的人则喜欢饮红茶和花茶(俗称香片),广东、福建一带喜欢饮乌龙茶,西南一带则喜欢普洱茶。这些不同的饮茶习惯,是因为地理环境不同,加之受不同历史文化的影响。[2]
《红楼梦》里的贾府是京中望族,在涉及茶文化的烹茶、用器,所饮茶之种类自然要显示出名门望族的不同地位和身份。据统计,《红楼梦》全书273余处写到茶字,提到的茶名主要有:贾母不爱吃的“六安茶”、妙玉特备的“老君眉”、暹罗国进贡的“暹罗茶”、怡红院里常备的“普洱茶”、茜雪端上的“枫露茶”、黛玉房中的“龙井茶”。另外还提到“漱口茶”、“茶泡饭”等含茶字的茶,这还不算采自放春山遣香洞的“仙茗”。这些茶,大体上可归于绿茶、花茶、红茶三大类中。
三.《红楼梦》茶文化翻译
(一)茶名的英译
《红楼梦》中出现的清代名茶众多,对于茶名的处理,两位译者采取不同的策略,如第五回中的“千红一窟”:
原文:此茶采自放春山遣香洞,又以仙花灵叶上所带的宿露烹之,名曰“千红一窟”。
杨译:Infused with the night dew from fairy flowers and spiritual leaves,its name is Thousand Red Flowers in One Cavern.
Hawkes译:It is infused in water collected from the dew that lies on fairy flowers and leaves. The name is “Maiden’s Tears”.
“千红”指代少女,“窟”与“哭”同音,因此这一茶名暗含“少女之泪”,直接点明小说的主题。杨宪益直译为Thousand Red Flowers in One Cavern,让译入语读者发挥想象,去揣摩其深层涵义;而Hawkes意译成Maiden’s Tears,扫除了译入语读者阅读时的理解障碍。再看第八回宝玉钟爱的“枫露茶”:“枫露茶”当属红茶一类。枫者,秋天霜打叶红,突出这个“枫”字,暗含“红”与“怡红公子”颇有关系;至于枫露,自然是枫叶之“露”,有可能指茶是秋天采摘的。[3]茶取自枫叶上的露水,枫叶色红,秋露着之,点点滴滴皆成血泪,枫露茶即血泪凝结而成,与“千红一窟”遥相呼应。此处Hawkes采用的是音译法(Fung Loo),译文的美学效果与文化蕴含较原文明显降低;而杨宪益直译该茶名(maple-dew tea),给译入语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大名鼎鼎的龙井茶,在清朝乾隆年间为珍贵贡茶,无论宫廷上下还是达官显贵以饮龙井茶为最高享受。《红楼梦》中的贾府为贵族之家,自然少不了龙井茶,第八十二回中宝玉到潇湘馆看黛玉,黛玉叫紫鹃沏茶给宝玉。
原文:把我的龙井茶给二爷沏一碗。
杨译:Brew a cup of my Longjing tea for the Second Master.[6]
Hawkes译:Would you make Master Bao a cup of Dragon Well tea?[7]
龙井茶素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大特色著称于世,名列国内绿茶之首。此茶产于西湖西南狮子峰龙井村附近的群山之中。龙井村有龙井古寺,寺中有井,为龙泉井,因龙井泉池大旱不涸,有神龙盘踞之传说,故泉称龙井泉。周围所产的茶叶,亦美其名称之为龙井茶。杨译为英译“Longjing”,Hawkes为了向目的语读者介绍中国龙井茶得名之传说则译为“Dragon Well tea”,即“有神龙盘踞”的井,翻译目的明确,采用了归化策略,更容易使目的语读者理解和接受。
(二)茶具的英译
美食配美器,茶道亦如此。茶道除讲究茶的色、香、味之外还讲究配以杯、壶、盘等成套茶具。茶具的使用可以体现喝茶者的身份地位与文化修养,如《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妙玉斟茶的场景。
原文:妙玉听了,忙去烹了茶来。宝玉留神看他是怎么回事。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了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然后众人都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
杨译:Baoyu watched the proceedings carefully.He saw Miaoyu bring out in her own hands a carved lacquer tea-tray in the shape of crab-apple blossom,inlaid with a golden design of the “cloud dragon offering longevity”. On this was a covered gilded polyehrome bowl made in the Cheng Hua period,which she offered to the Lady Dowager……All the others had melon-green covered bowls with golden designs of new Imperial kiln porcelain.
Hawkes译:It was a little cinque-lobed lacquer tea-tray decorated with a gold-infilled engraving of a cloud dragon coiled round the character for ‘longevity’. On it stood a little covered teacup of Cheng Hua enamelled porcelain. Holding the tray out respectfully in both her hands,she offered the cup to Grandmother Jia……The others were now served tea in covered cups of ‘sweet-white’ eggshell china.
“云龙献寿”的小茶盘巧妙地烘托了妙玉对贾母这位老寿星的尊敬。两位译者此处同时选用longevity一词来诠释其深层含义。“成窑五彩”指的是明代成化年间景德镇所烧制的一种瓷器,胚胎细腻纯净,白釉莹润如脂,造型轻巧,尤以五彩者为上。对于“成窑五彩小盖钟”的翻译,两位译者分别将其直译成“a covered gilded polyehrome bowl made in the Cheng Hua period”与“a little covered teacup of Cheng Hua enamelled porcelain”。成化五彩杯尺寸很小,对这件茶具的翻译,杨宪益可能不及Hawkes准确。其次是众人用的“官窑脱胎填白盖碗”。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脱胎指一种凸印团花的青瓷器,填白是以粉料堆填,以增光泽。小盖碗是一种较盖盅小的茶杯。上有瓷盖,下有茶托,为平时招待亲友之用。[8]对于这件小茶具,两位译者灵活变通地使用两种策略。杨宪益将“官窑”直译成Imperial kiln porcelain,让读者了解该茶具的珍贵,而霍克斯却将其省略。“脱胎填白”一词,杨宪益将其意译为melon-green,这一翻译可能会对译入语读者理解中国的瓷器产生误导;而霍克斯直译成“sweet-white”eggshell china,“填白”被直译成‘sweet-white’,‘eggshell china’点明了“薄如纸”的特点,因此他的译文虽省译“官窑”一词,但却更显地道传神,便于入译语读者理解。
四.结论
《红楼梦》的这两个译本已被当作模范译本比较研究了很久,但大多数评论家都表现出对杨译本的偏爱。他们认为,杨译本更加原汁原味,成功地把中国传统文化介绍给了西方读者,而霍译本作了太多的改动以致于误导读者。但作者本人却以茶文化翻译作为突破口,结合功能主义的目的论,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任何大胆的改动只要服从目的法则都可接受。从这一角度看,霍译本旨在带给西方读者更多的阅读愉悦感,他采用归化的策略来满足接受者的需求。这样的转变阻碍了跨文化交际,但它达到了译者的翻译目的,也是成功的翻译范例。当然,杨译本采用的异化策略也出色地完成他的翻译目的,同属佳译。
参考文献:
[1]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71.
[2]胡文彬.茶香四溢满红楼─红楼梦与中国茶文化.红楼梦学刊[J].1994(4):244-245.
[3]胡文彬.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论稿[M].中国书店,2005:506.
[4]秦一民.红楼梦饮食谱[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42.
[5]钱钟书.钱钟书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4:267.
[6]Yang Xianyi,Cladys Yang.A Dream of Red Mansions[M].Beij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1994:624
[7]Hawkes, David, John Minford.The Story of the Stone[M].London: Penguin Books Ltd.,1973:828.
[8]曹雪芹.红楼梦[M].张俊,聂石樵,周纪彬(注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任彤,中北大学人文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张惠琴,北京服装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