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1期 ID: 151062

[ 刘润霞 文选 ]   

《北京亮起来了》教学案例及反思

◇ 刘润霞

  内容摘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转化为语感的实践活动主要是阅读。读,就是要读进去、读出来,用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进去,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今天我结合自己执教的《北京亮起来了》这篇课文说说我是如何教的。
  关键词:《北京亮起来了》 教学案例 阅读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转化为语感的实践活动主要是阅读。读,就是要读进去、读出来,用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进去,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今天我结合自己执教的《北京亮起来了》这篇课文说说我是如何教的。《北京亮起来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让学生在读中自解、自悟。我在执教这一课时,主要采用了小学语文教学策略中情境式教学的方法:
  一.借助题眼,直奔主题
  本课刚刚开始,我找学生读课题《北京亮起来了》。随着他的话音,我边演示课件(创作情景),边满怀激情的导入新课:“夜幕降临了,天空中只有点点的星光。你还能使北京的夜晚亮起来吗?我有一些词语,如果你能准确的读出来,北京的夜晚就会亮起来!”随着学生准确的读音,课件演示了北京的夜晚一点点亮起来。从黑暗到明亮,课件的演示使得学生的视觉受到冲击,学生自然有了感受。我继续引导学生:“看到此时的景象,你又想怎样读课题呢?”学生说:“北京亮起来了。”(他把“亮”字读得特别响)
  这种引导方式也是我们平时在教学中常用的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是指从教学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引起学生情感体验,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学习课文,感悟体验
  在阅读教学中,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成分,语感源于人的感官和心灵对言语的感受,“感之于外,受之于心”,通过感知使外在的言语变成主体内心的感情波澜,通过品读、体验,把言语的感知转换成表象,从而进行再造想象,引发学生主体的情感体验。让言语生动起来,让情感跃然纸上。如:在教学本文第二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语言文字,我用了以下方法:
  1.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
  师:课文写了长安街的哪些地方?
  生:“长安街华灯高照,川流不息的汽车,灯光闪烁,像银河从天而降。”
  师:川流不息什么意思。
  生:就是汽车特别特别多。
  师:边演示课件边说,汽车不仅多,还像河水一样不停的流动呢,我们一起看看。
  课件的演示在学生面前再现了长安街上汽车川流不息的景象,学生在美妙背景音乐的衬托下插上了想像的翅膀,仿佛看到了川流不息的车海真的如天上的银河来到了身边,孩子们深深地体会到了夜晚北京的美丽。
  这样把抽象的东西转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直观画面。这同样也体现出了我的情境式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境,要善于营造教学氛围。课堂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场所,课堂气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把自己对于教材的感受和对于生活的情感体验传达给学生,使学生的思想与认识的遭遇、联系在一起,产生情感的共鸣,课堂教学就会激情绽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适当应用挂图、实物、多媒体课件,或教师生动的语言描述,形象的比喻等,引领学生在直观、生动的阅读情境中,积极主动地进行语言实践,以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如在本课中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无需老师指点哪重一点,哪轻一点,自然会很有感情。当老师问:谁愿意把你刚才看到的景象读给大家听啊?
  同学们你争我抢,都想表现给大家看。
  2.利用书上的图画
  师:还写了什么?
  生:“广场四周,彩灯勾画出一幢幢高大建筑物的雄伟轮廓。”
  师:快用小手给我指指哪是高大建筑物?
  生(有的指了一又一个;有的索性把两只小手都用上还感觉有没指到的地方。)
  师:我看到了,这么多啊?
  生:一幢幢高大建筑物。
  师:那是什么把他们装扮得那么漂亮?
  生:彩灯。
  师:用小手画画。
  生(沿着建筑物的边在认真地画着。)
  三.感受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气质都不一样,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课文中自己特别喜欢的部分做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反映,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传统的阅读教学追求的是标准、结论、答案的统一,忽视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压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背离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目标,违背了阅读规律。
  
  刘润霞,甘肃省会宁县北关小学教师。

《北京亮起来了》教学案例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