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作文能力的大小,最能体现一个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更是语文老师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近几年,笔者针对学生作文现状,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现撮其要者和同行探讨。
关键词:阅读积累 语文活动 习作评改
作文能力的大小,最能体现一个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更是语文老师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近几年,笔者针对学生作文现状,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现撮其要者和同行探讨。
一.阅读积累——最是书香能致远
阅读是原料输入,写作是产品加工,没有原料的输入,就无从谈产品的加工。元代学者程端礼说“读书如同销铜,聚铜入炉,大鞴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者此也。”这段话运用比喻,形象地论述了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的关系,读书用功,肚里有“货”,才能“逸于作文”。“阅读”与“写作”的纽带是语言的积累,写作源于丰富的语言积累。只有阅读积累达到一定的量,写作才有可能文不加点,倚马可待,否则,心中纵有万千思绪,笔下也难有片言只语。
中肯地讲,广大语文教师对阅读积累重要性的认识是明确的,但在教学中却往往始于口号式倡导,终于悄无声息,学生的阅读积累难以落到实处。那么,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积累?笔者认为首先要读好课文。课文集人文性、思想性、文学性于一体,是典范的汉语文本,它表现着春的温馨、夏的热烈、秋的清凉、冬的宁静,蕴含着儒家的豁达、道家的超脱、墨家的兼爱、法家的机智,倾诉着屈原的爱国情怀、李白的狂放飘逸、林黛玉的多愁善感,罗密欧的生死不渝……这一切都引领学生徜徉在文学的殿堂里,沉浸在审美的愉悦里,认识得到提高,情感得到升华。其次,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教师动员学生将手中拥有的书籍筛选汇集,班级建立“图书角”,同时利用学校阅览室和校外图书馆,做好读书的物质条件准备。每学期开始,为学生提供读书目录,帮助学生做好班级读书计划和个人读书计划,每两周上一节读书交流课,督促学生更好地开展读书活动,不断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给学生整理读书笔记、制作读书卡片的方法,每月评比一次,及时推广经验,使班级形成一种比读、比做的良好风气。最后,指导学生读好生活这部大书。“文学源于生活”,这是作文教学的基本理论之一。教师要指导学生分门别类收集素材,建立“素材卡”,如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人际交往、环境现状、城市建设、家乡趣闻、民俗风情、四季更替等,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关注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提升思想。
二.语文活动——春色满园关不住
当代活动教育的集大成者杜威认为,教学应以儿童及其活动为起点、为目的、为中心,个体要获得真知,就必须在活动中去体验、尝试、改造,因为经验都是从“做”中来的。在一项题为“语文学习形成性报告”的调查中,有80%的学生反映老师开展的系列语文活动让他们记忆深刻,获益匪浅,对他们写作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建议老师今后多开展这类活动。语文实践活动是对学生进行的语言文字训练活动,能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全方位发展,尤其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教师应该突破单一的作文指导课的束缚,充分挖掘各种潜在的教学资源,在语文活动与写作教学有机整合上多想办法、多下功夫。
首先,应结合文本组织好课堂活动。诸如成语接龙、美文诵读、三分钟演讲、生活点滴之我见、经典诗文背诵等,充分调动学生的说话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活动情景的轻松、愉悦气氛中综合提升听说读写的能力。其次,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可以采取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相结合的办法,每学期有计划地开展编排课本剧、名著大讲堂、模拟新闻发布会、社会热点问题研讨会等活动,还可以通过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书写调查报告,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活动成果按要求整理加工,汇编成册。在活动中引领学生认识大千世界、感悟人间真情、体验生活百味,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长期坚持集实践性、口语训练、作文训练于一体的语文活动,对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需要指出的是,语文实践活动要有明确的方向和目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发挥条件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课内外结合,才能更好地开掘学生的天资和禀赋,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创造精神,从而最终提高作文教学效果。
三.习作评改——千锤百炼出深山
学生写成的作文,只是一个“毛坯”,由“毛坯”到“成品”之间,还需“千锤百炼”的深加工。这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就是作文评改。俗话说“文不厌改,日锻月炼”,唐人齐己的“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宋人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俱是文坛修改佳话。鲁迅的散文《藤野先生》全文不足四千字,改动地方却多达160多处;《毛主席诗词》出版前,毛泽东专门开列清单,请人给自己的诗歌修改润色,古人今人都十分重视文章的修改。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作文教学的评改环节却与此相去甚远。传统的作文教学基本上遵循“学生写作——教师评阅”的机械套路,这个套路的弊端显而易见:其一,评价主体单一,师生地位失衡。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客体地位,教师高高在上,成了评断是非的“法官”,教师的标准就是作文的标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其二,教师全批全改,精批细改,疲于奔命,作文评改战线长,一百多本作文如此改完,学生拿到手中已是“猴年马月”,关注教师评价的热度早已消褪殆尽,至多“一瞥了之”,作文评改收不到实效。
怎样改进作文评改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是语文新课标所强调的一个重要理念,作文评改也当以此为圭臬。教师要让学生主体参与评改,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出立体的作文评价体系,提倡学生自主评改、互助小组评改、教师整体性评价等多元主体的评改方式。下面,笔者重点谈一谈调动学生主体参与作文评改的做法。
学生自主评改。叶圣陶先生说:“文章总是要改的。开头起草,一定有缺点,有漏洞,有毛病。所以写完了要再看几遍。”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就应从“再看几遍”开始,“看”完以后,检查体会内容是否空洞、感情表达是否真实、语句是否通顺、行文是否有一定条理,然后对字、词、句及标点的运用加以推敲,进行修改。“自主评改”是一种自我反馈的教学形式,可以使学生发现写作中的疏漏不足,让学生体会到“主人”的喜悦,进一步调动创作的积极性。
互助小组评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表达与交流”目标中指出,学生要“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学生对同龄人的文章最感兴趣,因为同龄人在个性、志趣、生活环境和生活体验等方面有许多相通之处,写文章的笔法也比较接近,互相评改作文容易触发学生情感共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互助小组对同学习作及时评改,确保评改反馈的时效,并且将精彩语段、篇章向班级推荐,采用抄写、打印、投影、简评小报等办法集体展阅,让大家品评欣赏,使欣赏者和被欣赏者都能在最快的时间内得到成功的情绪体验,树立起写好作文的信心。
指导学生修改作文,教师应给学生提出具体的作文批改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魏书生老师教给学生作文批改的十条标准值得我们借鉴:看格式是否正确,看卷面是否整洁,看错别字几个,看有几处病句,看标点符号有无明显错误,看文章的中心是否鲜明,看文章的选材是否得当,看文章的结构是否完整,看表达方式是否妥当,看语言是否简练、通顺、准确。当然,在指导学生评改作文的过程中,学生主体自我评价和教师集中整体性评价两个层面的方法应交叉进行,灵活运用,教师要注意确保主导作用的发挥,不能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让自我评价流于空泛,流于形式。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和能力也非一朝一夕之功,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但只要我们将自己想到的尽力做到,大胆创新,勇于探索,相信学生的作文百花园一定会香气四溢,芬芳遍地。
赵红昌,甘肃敦煌市第三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