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拟以德国导演马克·福斯特改编拍摄的电影——《追风筝的人》为分析对象,解析象征如何通过风筝这一反复出现的意象,随着影片情节的发展,在影片中得以充分应用。
关键词:象征 意象 风筝
德国导演马克·福斯特成功地将卡勒德·胡塞尼的处女作小说《追风筝的人》改编为同名电影,2007年上映后获得第65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最佳原创音乐以及第8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配乐奖。鉴于国内评论界对影片中前后三次反复出现的风筝意象的象征意义讨论相对不足的情况,本文试图阐释其随影片发展所蕴含的不同象征意义,以期挖掘影片背后隐藏的张力,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影片。
一.象征理论解读
文学批评家M.H.艾布拉姆斯认为,广义上,任何起表示作用的事物都可被称为象征。而文艺创作中的象征则是通过超越自身的意义,能指涉到更深意蕴的事物或事件。[1]综合上述定义,可以看出,象征是通过一种形式,让人联想到与其相关的其他事物或事件。在《追风筝的人》这部影片中,风筝这个中心意象在影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风筝自身“自由飘扬”和迎接高空挑战的特点,随着剧情的发展,它被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不但象征了影片中的阿富汗两个普通风筝手哈桑和阿米尔的生存状态,还象征了全体阿富汗人民的生存状态。
二.哈桑和阿米尔的生存状态
(1)“自由飘扬”的风筝
风筝第一次飘扬在天空中象征着哈桑和阿米尔一起度过的如影相随的日子。哈桑做为阿米尔的仆人兼玩伴,就像萦绕在风筝手中的风筝一样,和阿米尔形影不离。在干完份内的家务活后,他和阿米尔一起玩耍,时常也会勾肩搭背一起去看电影,一起去放风筝,一起追风筝。他们还一起并肩作战参加阿富汗国民所崇尚的风筝大赛。
然而,随风飘扬的风筝又象征着哈桑有限的自由。随风飘扬的风筝貌似自由,实际却受控于风筝手的操纵。同样,哈桑做为阿富汗的一名社会地位极其卑微的哈扎拉人,必须听令于他的风筝手——阿米尔。此外,他像风筝一样缄默无语,自动放弃话语权,喜欢听阿米尔读故事,即使反复听同一个故事仍然兴致勃勃,愿意为了自己的主人“千千万万遍”。哈桑的顺从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他那坚定的表态中——即使阿米尔少爷让他吃泥巴,他也会吃的。
同样,风筝也象征了影片中的另一个追风筝的人阿米尔的有限自由。阿米尔做为一名大户人家的少爷,从小就享有衣食无忧的生活,本该无忧无虑的阿米尔却烦恼重重,长期无法摆脱自责的折磨。童年时的他时常憎恨因自己的出生而带给母亲的灾难,于是内心总是充满罪恶感,导致做事唯唯诺诺,无法满足骁勇善战的父亲对自己早日强大的愿望。
(2)高空挑战
迎接高空挑战的风筝象征了哈桑前后三次接受挑战,最终成为一只永远断线的风筝的过程。哈桑虽是城里的追风筝高手,擅于判断风向,但其短暂的一生却颇具讽刺性地把握不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无法摆脱风筝般的命运。
哈桑面临的第一次挑战在于选择维护个人尊严还是帮助阿米尔赢得其父对他的器重。事事为小主人着想的哈桑毅然选择了自己受辱,而且遭受羞辱后也在家中对此事只字不提,自己独自承受心灵和肉体上的痛苦,尽管阿米尔已经逐渐开始和他保持距离,故意疏远他。
哈桑面临的第二次挑战在于选择戳穿阿米尔的谎言还是为阿米尔圆谎。做了替罪羊的哈桑的存在,让阿米尔时刻担心哈桑会说出自己的委屈,再次失去父亲的厚望。于是,在面对小主人的栽赃陷害时,哈桑义无反顾地承担了阿米尔自私懦弱的谎言,离开了阿米尔家,成了一只暂时断线的风筝。
哈桑接受的第三次挑战使他成了一只永远断线的风筝。成为一只暂时断线风筝的哈桑,不得不继续给其他大户人家做工重新扮演风筝的角色,直到阿米尔家急需成年后的哈桑再次回来看守房子,这使得哈桑又一次成为一只护卫主人财产的“风筝”。而此时的哈桑正面临着生平最大的挑战,挑战的筹码也由先前两次的个人尊严以及生活保障转化成了个人最为宝贵的生命。向来忠于主人的哈桑依然没有退缩,最终被残忍地夺去了生命,成为一只永远飘向另一个世界的断线风筝。
同样,哈桑的风筝手阿米尔也接受了三次高空挑战。值得庆幸的是,阿米尔由一只懦弱无力的风筝,蜕变成了一只勇于出击的风筝。
阿米尔接受的第一次挑战在于选择荣誉还是良知。童年时的阿米尔是一只懦弱心灵支配下的风筝。阿米尔遇到坏孩子的挑战时,总是畏手畏脚,不但不敢主动出击,而且在弱小的哈桑为他挺身而出遭受委屈后,回到家却对受欺负的事只字不敢提。当哈桑牺牲个人尊严取回战利品风筝为他赢得了父亲的器重后,他的内心被虚荣心所俘虏,选择了在父亲面前隐藏事实的做法。
阿米尔接受的第二次挑战在于承认自己的谎言还是继续维护个人的虚荣心。赢得风筝大赛的阿米尔千方百计地想在父亲心中维护个人的英勇形象,为了永久地保守这个不能为他人所知的秘密,他不惜设计赶走往日里和自己形影不离而又极其忠于自己的小伙伴。
阿米尔接受的第三次挑战在于是否进行心灵救赎。成年后的阿米尔一直无法正视自我,也没有勇气将自己童年时对哈桑所犯的错误告诉任何人。懦弱的性格和驱之不散的虚荣心始终笼罩着他,直到听完拉辛汗讲述的真相后,他才真正了解了哈桑的忠诚以及父亲的偷盗行为。极具讽刺意味的是,阿米尔心目中的道德模范,父亲,却偷了他人的妻子。拉辛汗讲述的事实和索拉博的命运终于激发他走上了自我救赎的道路。事实上,阿米尔拯救索拉博的过程不但象征了阿米尔的自我救赎,也象征了阿米尔为父亲赎罪。当阿米尔向索拉博演示阿富汗传统的放风筝方法,并当着妻子的面,赞扬自己曾一直不愿承认的事实,即哈桑的勇敢时,标志着阿米尔彻底走出了心灵的阴影。此外,阿米尔为索拉博追风筝时喊的口号“为了你,千千万万遍”,表明他决定要向哈桑当年忠于自己一样,永远关爱侄子索拉博,逐步实现个人美好人性的回归和救赎。
三.阿富汗人民的缩影
苏联军队蛮横地入侵阿富汗,象征着阿富汗人民面对的巨大外患挑战。据记载,苏联于1979年入侵阿富汗,占领阿富汗长达十年之久,在此期间,阿富汗几乎全盘苏联化。[2]苏联军队试图用枪支弹药征服阿富汗人民的意志,但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因为阿富汗人民有着坚忍不拔,宁死不屈的精神。苏联军队长达十年的入侵占据了阿富汗人民的国土,残杀了大量无辜平民,但阿富汗人民坚强的意志从未被彻底征服。阿米尔的父亲在苏联士兵向阿富汗妇女提出无理要求时的勇敢对峙,甚至愿意以个人生命为盾牌来保护素不相识的阿富汗妇女的大义凛然的行为,象征着阿富汗人民面对外来侵略时同仇敌忾的决心。
经历了外患后的阿富汗人民很快又陷入了内部之忧的挑战。在塔利班组织的独裁统治下,阿富汗人民的生活遭受压制。塔利班组织“全面推行严格的伊斯兰法,包括妇女必须蒙面﹑严禁妇女接受教育和工作﹑男人必须蓄须﹑禁止电影电视等一切娱乐活动,实行严格的伊斯兰刑法等。”[2]此时的阿富汗人民就像是一只被疯狂的魔鬼掌控的风筝,被玩弄于血腥的魔爪间,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而线绳被割断的瞬间则意味着生命的结束。在塔利班的暴政下,祥和的政治环境依然无法重现。一系列主观残暴,毫无人性的律法压制着阿富汗人民的生活,随时剥夺着阿富汗人民的自由,尊严及生命权。于是便有了一系列荒唐不平等的规定,如平民遇到街上的巡逻军队车时要静站,低头回避;孤儿院的男女童遭受的不益身心健康的事件;男子在街道上兜卖自己的义腿以换取生活费;男女青年被控犯有通奸罪而残忍地被当众用石头打死的惨剧。而目睹这一切的阿富汗人民要么被迫接受他们的卑鄙行为,任由事态的发展,要么昧着良心为他们的暴虐行为呐喊助威。
四.结语
影片《追风筝的人》借助貌似平凡实则充满象征意义的风筝,讲述了逼真的故事,充满真情地向我们演绎了人性的崇高和脆弱。我们看到了阿富汗普通民众,如哈桑和阿米尔从童年时期到成年时期的生存状态,而二人的成长环境又深刻反映了阿富汗人民不同时期的生存状态。不容忽视的是,将影片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意象——风筝,则在不同场景下承载着不同的象征意义,赋予了影片更大的张力,丰富了影片的内涵和外延。
参考文献:
[1]Abrams,M.H.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7 ed)[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Original work published1981),2004:311.
[2]王凤.阿富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07;113.
陈美陵,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