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1期 ID: 151034

[ 王艳 文选 ]   

经典文学作品教学刍议

◇ 王艳

  内容摘要: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并不会因为经典文学作品的内容深邃而读不懂,恰是这样的篇目,学生读起来才感到有滋有味。学生在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时,更容易激发美感和提升兴趣。即使一些篇目的语言有的学生现在不能完全理解,但是会为他以后的阅读奠定基础。本文就经典文学作品的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经典文学作品 教学 基础
  
  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关键是打好基础。三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低年级的语文应以课本中的诗歌、韵文为主。中高年级应以经典的名家名篇为主。
  名家名篇大都语言规范,而且鲜明、生动,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背诵、记忆、吸取、积累。儿童从小就吸收规范的、高质量的语言,为其后的语言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名家名篇可使儿童吸收规范的语言。有助于儿童的人文教育和审美教育。凡大作家的作品都是文思兼优的,这些优美、生动的语言,会使儿童的思想、美感受到陶冶。儿童在语言吸收中,潜移默化,从中吸收丰富的营养,会激起他们认真读书的好习惯。有的作品虽然写作年代较早,但是仍然蕴含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主义精神。名家名篇可使儿童学习文章写法。鲁迅曾说过:“凡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阅读名篇可以从作者如何观察生活、反映生活,构思文章、遣词造句等方面学习文章的写法。名家名篇会引起儿童学习语文的兴趣。名家名篇一般内容比较深邃,词句精湛,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但是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并不因为内容深邃而读不懂,恰是这样的篇目,学生读起来才感到有滋有味。学生在阅读优美的篇章时,更容易激发美感和提升兴趣。即使一些篇目的语言有的学生现在不能完全理解,但是会为他以后的阅读奠定基础。现在学生的阅读能力都有所提高,而且自主学习意识提升,阅读范围较广,如果给学生的阅读篇目较浅,淡而无味,反而不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使之失去阅读兴趣;同时,也会造成学生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降低。
  这里,我们要对名家名篇有个正确的认识,不是所有的名篇都那么深奥,也不是所有的名篇都适合儿童学习,更不是凡名家写的都是名篇。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名家作品都是精选的。很多名篇语言非常通俗易懂,很富有儿童情趣,例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闰土》,郭沫若的《山茶花》,巴金的《繁星》《海上的日出》,老舍的《草原》《猫》,冰心的《雨后》《一只小鸟》,萧红的《火烧云》,郑振铎的《故乡的小燕子》,冯骥才的《珍珠鸟》《捅马蜂窝》等等,叶圣陶先生的童话、寓言、诗歌、散文作品就更多了。因为这些篇目含有浓厚的童心童趣,同时,在教学方法上采取深文浅讲,多次诵读,学生非常喜欢阅读。
  有人认为二、三十年代的作家写的文章,虽然在当时有名,但有的名篇已过时了。这是不客观的,有的文章时代因素强些,可能不适合今天的儿童阅读。但上面所提的文章,大都是二、三十年代写的,能说它过时吗?能说它不适合今天的儿童阅读吗?我看不会的。我国的古诗、古文距今有的已有千年,如《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又如《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些诗,孩子们读起来不还是那么津津有味吗?
  为什么要学生学习古诗、古文呢?现在看来,不会有什么异议。现代汉语的一个特点,即言文一致。学习文言文,有人担心和现实生活不合拍,学了之后在现代汉语中用不上。这种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才以现代汉语为主。但是一种语言的发展是有连续性的。古诗文承载着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儿童的文学素养,尤其是古典文学素养,为继承我国优良的文化传统奠定基础;古诗文的含蓄量大,概括性强,可以训练学生简练的语言;古诗文韵律强,读起来琅琅上口,儿童喜欢读,易记、易背、易积累;可以从中使学生认识、了解祖国语言的丰富、优美,历史悠久,接受热爱母语的教育。在儿童学习母语的黄金时期积累一些祖国语言的精华,会影响其一生。所以学生学习精选少量篇目的文言诗文很有意义。
  
  王艳,吉林扶余县长春岭镇第一中心小学教师。

经典文学作品教学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