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湖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全面启动后,我校也进入到语文选修课的学习阶段,语文选修第一本教材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本书由诗歌和散文两部分组成,其中诗歌30首,首首珠玑,篇篇精华。在教学中,我发现一个很大的难题,选修课容量很大,任务很重,而留给我们的时间很短。在这种情况下,我针对其教学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选修教材 诗歌教学 兴趣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由诗歌和散文两部分组成,其中诗歌30首,首首珠玑,篇篇精华。但静而思之,我发现新课改给我们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选修课容量很大,任务很重,而留给我们的时间很短,实际授课就是八周时间。如果还按照传统思想传统方法讲授,时间肯定不够,根据语文选修课设置构思,既要发展学生的语文兴趣,又要拓展学生的语文视野,还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这的确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经过一轮教学,笔者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探索,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单元教学,授之以法
翻阅教材,笔者发现这本教材的诗歌的确是篇篇经典,但细加分析,编者构思也体现在其中,它是分单元编辑的。诗歌三个单元的训练重点分别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和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既然课本是按单元编排的,教学也必须体现单元的特点,要突出重点,其他的方法可以少训练,甚至不训练。
比如第一单元就要着重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学生读不懂诗歌,很多时候是不能知人论世。各个朝代的名家学生都能略知一二,上课的时候老师适当补充,久而久之,学生就能真正读出诗心。在《书愤》的学习中,我们翻开了陆游的人生履历,他一生坎坷,但心里只有一个志愿:“恨不以此劳,为国戎玉关”,一生立志报效国家,大胆建言,主张用兵,重整河山。了解了这些,“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读起来就特别神勇气壮。
二.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诗歌每个单元十首诗,有的篇幅还很长,如名篇《长恨歌》。怎样做才既能使学习有一定深度和广度,还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新课程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法,改变角色,“教是为了不教”。笔者认为选修课教学应该体现一定的梯度,即把课文分层次,确定不同的目标,完成不同的任务。教学内容可分为教师赏析、自主赏析、拓展赏析三个层次。每个单元教师精选一篇,精讲细析,要体现方法,体现深度,讲出特点,讲出魅力,作为示范。
教师赏析时,我力争让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比如第一单元在《拟行路难》的教学中提出“以抒情为主的诗歌,怎样读出诗歌主旨”的问题指导学生分析同类诗歌。以《蜀相》为依托,借此概括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步骤;以《书愤》为参考,让学生掌握赏析写景佳句离不开技巧、意境、情感。
三.有效延伸,提高兴趣
如果学习诗歌仅仅是为了应付高考,不管学生有没有兴趣强制学生记忆,学生面对诸多的知识点,也只能摇头叹气、被动接受。赞可夫说过:“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思想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想。”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枯燥为生动,变无效为有效,化腐朽为神奇。在教授古典诗歌的时候,可从多角度导入展示名人背后的故事、典故、趣闻轶事来唤起学生们阅读欲望,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上课多进行讨论启发学生思维。
名篇《春江花月夜》的网络资源很丰富,教师就可以在有限的课内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大大扩展语文空间,提高学生的兴趣。我首先问学生古人为什么喜欢咏月亮,而不喜欢歌咏太阳,学生马上陷入思考,然后和学生一起从大量的诗句中概括出古人的月亮情节,这样学生在配乐朗读时,就能更深刻地体会文中优美深邃的意境了。
此外,还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开展形式多样的诗文赏析活动。如配乐诗朗诵、每日一诗等活动,积极拓展学习鉴赏空间,激发学生鉴赏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对于湖南的广大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尤其是像笔者这样身处农村普通中学的教师,囿于方方面面的因素限制,对新课程理解尚浅,消息闭塞,我想只有不断总结、学习,才能使诗歌鉴赏教学之路越走越宽。
闫红,湖南石门县第五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