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1期 ID: 151143

[ 陈强 文选 ]   

生本教育要细节化

◇ 陈强

  内容摘要:生本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需有效落实才可发挥其最大价值。本文以语文课堂为例,论述了生本教育必须要“细节化”,“细节化”是生本教育的根本这一观点。
  关键词:生本教育 细节化 语文课堂
  
  郭思乐教授说:“从师本教育到生本教育,有许多新的问题还需要处理,而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最激动人心的挑战。”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需要处理的“许多新的问题”?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生为本?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本教育中要做到“细节化”。
  生本教学的具体实行必须要落实到细节。就如同写文章,何处见得真实,那就是细节。因此,生本教育的实行必须要具体而微。
  首先,要让学生相信这是一个真实的教学理念,而非走形式的短暂观摩。(如观摩课上的热闹与常规课上的冷清,观摩课上的花样辈出与常规课上的单调填鸭)一切仿佛都是在作秀,秀过之后,万事归于平静,一切照旧。如此这般,三番五次,学生演累了,也演滑了。在学生眼中,对观摩课的“认识”要比我们深刻得多。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这厚厚的冰层是需要我们花大力气去融化的,这需要一定的温度,更重要的是这种温度要具有持久性。生本教育的关键也就在于此。
  其次,给学生一个大环境,使其淡化学习的功利意识。获得学生的信任要来源于实际的操作。要使学生相信这种教学理念,一个大的环境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学习功利意识的淡化。一个理念再好,再怎么宣传得天花乱坠,结果最终还是以考试分数论成败的话,那么整个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天大的谎言。(如选修课的形式化,名著阅读的功利性,为使文科生在高考附加题中取得好的成绩,相应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学案。直接设置问题让学生作答,名著阅读的意义荡然无存。这应该是许多教育家、教改者始料未及的。)
  再次,教学设计的内容与活动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如此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基础,学生才能有话可说,有更多的热情去说。如在讲《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为了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与理解海伦对亲人的感恩,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渴望,在最后的拓展活动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上帝明天要收回你的视觉,你将最后回望世上的哪些事物,会将什么刻在你的脑海中?(注意细节处的想像)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充分调动生活中的点滴画面,并更能很好地理解海伦的思想感受。
  最后,尊重学生的思想,不要视为可笑、无聊、多事。给他们表达的空间,给他们话语权,让他们有言语安全感。如果不这样的话,学生也会因此变得玩世不恭。不仅如此,还要引导他们互相尊重,这是促使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真实的观点的有效方法。适当地引导与制止,这是对学生很大的鼓励。进而会让学生以一种严肃、严谨的态度对待这种学习方式,从而培养一种严谨的学术作风。
  欲达到有效的“生本教育”,还必须对学生晓之以规矩。很多语文课堂上的小组讨论活动,看似热闹,但多数却只是徒有形式,没什么实效性。最多只是个别学生参与展示的舞台罢了,更多的则是看客,甚至连“客”都不算是。这种讨论已然成为一些学生“含蓄”皮闹的一种有效的遮掩物而已。因此教师要规定小组活动的明确的任务、分工等。除此之外,在讨论交流中要尊重他人的观点,同时对自我行为负责。这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习惯。而这种习惯的养成必须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通过不断的渐染,进而转化为自觉的行为。
  总之,欲实现真正意义上之“生本教育”,必须从细节抓起,从细节做起。改革的思想是好的,但往往实施起来却是让人灰心失望的。往往轰轰烈烈的一番电闪雷鸣,却稀稀落落的几滴雨,甚至未见一滴雨滴落下。那么久旱的大地只能继续干涸下去,第二年的庄稼,乃至第三年,第四年……也就不要再期待了。
  
  参考文献:
  1.《教育走向生本》 郭思乐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
  2.《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 郭思乐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年.
  
  陈强,江苏连云港新海高级中学教师。

生本教育要细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