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1期 ID: 151023

[ 谢丹 文选 ]   

大学语文教学与地方文化

◇ 谢丹

  内容摘要:地方文化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的人文精神。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和结合地方文化的特色和资源,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感受地方文化的丰富多彩,用心灵去亲近、解读地方文化人文精神的精美。这对开阔学生视野见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激发热爱祖国、报效国家的爱国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语文 地方文化 人文素质教育
  
  《大学语文》课程是是普通高校面向理、工等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也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设置这一课程的根本目的是“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1]而地方文化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人文精神和自然资源。“科学教育,主要启迪灵性,而人文教育,既启迪灵性,更启迪人性。只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教育才能正确地回应时代呼唤。”[2]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地方文化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感受地方文化的丰富多彩,用心灵去亲近、解读地方文化人文精神的精美,这对开阔学生视野见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激发热爱祖国、报效国家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审美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地方文化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贯穿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是不可忽缺的。
  一.宣传地方文化,开阔视野见识,培养人文意识
  在我国幅员辽阔的祖国大地上,每一块土地,每一个地方,都有各自独特的文化特色,并具有浓郁的人文性和自然美。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文内容向学生介绍作品中所涉及到的地方文化、历史名胜和自然景观,扩大学生的视野见识,引发他们对于乡土文化、古典文化的衷情,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增强其求真、求善、求美的人文意识和审美意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讲授鲁迅小说《伤逝》,联系作者生平给向学生介绍浙江绍兴地方文化及人文古迹:如鲁迅纪念馆、三味书屋、大禹庙、越王台、书圣王羲之的鹅池、陆游题壁《钗头凤》的沈园、秋瑾故居等等。毛泽东诗赞:“鉴湖越台名士乡”。使学生对绍兴这一江南历史名城有一个相对感性的认识,开阔他们视野见识,让他们大致了解绍兴这一地方的文化特色。同时也让他们认识到正是有像鲁迅、秋瑾这些不断求索、舍身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才使我们的民族战胜无数艰难险阻,经受住血与火的洗礼,从而走向光明,走向繁荣。学习《诗经·七月》,力求让学生了解两千多年前黄河流域人民的生活状况以及世态人情、民间习俗。教育学生应珍惜今天美好生活,刻苦学习,报效祖国。讲授汪曾琪《故乡的野菜》一文,引导学生认识到故乡的食物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乡情、乡思的指称,人们通过地方饮食方式延续了对自己家乡、对故园文化的记忆和认同,这是一种精神的回归和灵魂的皈依。《我的德格老家》通过唯色对老家的探访、对家族源头的追溯,感受对文化和家园的思考与追问,使学生领略到异域风光的绮丽、藏地宗教的神秘、家族故事的传奇,字里行间又透着对德格文化的欣赏与赞美的情思。开阔他们视野见识,丰富他们文化底蕴。
  二.宣传地方文化,塑造健全人格,培养健康情感
  地方文化蕴涵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各地方在自身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一定的具有其地域特征的文化,生长于此的人们耳濡目染地感受这些文化,并在其影响下茁壮成长。学习屈原的《招魂》,让学生领略到楚文化的瑰奇和浪漫,体味屈原那种决不随俗沉浮与时俯仰的独立不迁的人格,深思高洁的品行,感受他那种敢于清醒地以身殉国、以死明志背后蕴藏的巨大人格力量。走进这位伟人那颗高尚的心灵,使学生感悟到作为二十一世纪大学生,祖国未来的栋梁、希望,除了需要拥有一份物质的富足之外,还应该拥有精神财富,拥有屈原给我们的馈赠,那就是良心、道义、使命感、奉献精神。讲授《论语》十二章,结合孔子生平介绍鲁文化的特点和儒家用事精神。介绍在山东这一块沃土上促生的不计其数的历史名人:如周公、姜尚、孟子、孙武、鲁班、诸葛亮、李清照等。体会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的用事精神。这种精神应该是我们向往的最高人格范式,也应该成为每个学生心灵深处的一盏盏明灯。另外,作为五岳之尊的泰山,它以奇美的景观和深厚的内涵也深深地吸引着海内外的游客。自古以来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如秦始皇、汉武帝、武则天、唐玄宗、清帝康熙、乾隆等古帝王接踵到泰山封禅致祭,刻石纪功。通过这些地方文化的介绍和讲授,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这一地区的文化特色,了解每个地方文化都有它独有的特点,以及地方文化所蕴涵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他们热爱祖国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塑造健全人格。
  三.结合本地方文化,介绍地方特色,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连云港海属地方文化特色,让学生了解山、海、岛、港水秀山明浑然一体的宜人风光、人文景观以及连云港海、古、神、幽的特点,这一切对于生活在这里四年的青年学生具有重要、独特的教育价值。连云港(古海州),从两千多年的秦东门到今天的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从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到现代的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这里是东胜神州,少昊之国,徐福故里,大圣老家。横贯全境的云台山孕育了两部异想天开的旷世奇书。一部是吴承恩以北云台山(花果山)为原型写成的名扬天下的《西游记》,另一部就是李汝珍以南云台山为蓝本构思的奇书《镜花缘》。另外,《三国演义》、《水浒传》和《儒林外史》等小说中的人物在这一块土地上也留下过很多故事。《山海经》、《梦溪笔谈》中也描写了许多连云港(古海州)的山水风物。在这里,圣人孔子曾登孔望山望海,在赣榆夹谷山相鲁齐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六巡天下,三次到连云港(古海州),立石秦东门。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云游至连云港(古海州),写下《哭晁卿衡》“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现连云港市的朝阳镇仍有太白涧、太白石等遗址。唐太宗李世民曾东征至连云港(古海州),现在的连云港宿城、凰窝等地留有保驾山、皇古洞等遗址传说。这里还有一些著名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如凤凰城的“六朝一条街”;被称为“九州摩岩第一尊”的古城海州孔望山的摩崖石刻;被誉为“东方天书”、堪称“世界岩画的母体”的锦屏山上将军崖的原始岩画;建于北宋年间的“东海第一之尊”的海清寺阿育王古塔,历经千年稳固如磐,岿然矗立。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令人魂牵梦绕,流连忘返。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本地地方文化特色的宣传和介绍,挖掘地方文化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让学生去亲近、感受自然风光的优美,用心灵解读人文精神的博大和精深。激发学生热爱连云港,建设连云港,让他们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发展地方经济中去,为连云港美丽的明天贡献力量。
  综上所述,地方文化中的这些历史名胜、人文景观以及时时可感的地方风情与民俗文化是《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重要的文化资源。把地方文化贯穿于《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对于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激发学生对地方文化的浓厚兴趣,引导他们对祖国美丽山河和文化的热爱,培养他们人文意识和人文素质。塑造健全人格,激发热爱祖国、报效国家的爱国情感,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同时,通过这样的引导和学习,也使得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文化传统在青年一代身上得以进一步地继承和光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A].转引自王步高、丁帆主编《大学语文·序》[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3.
  [2]杨叔子.科学与人文交融是培养高级人才的必由之路[A].大学人文语文·序言(周金声、江少川主编)[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
  
  谢丹,淮海工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

大学语文教学与地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