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通过举例阐明怎样亲近文本,发现文中的美,从而感受美,享受美,最终达到启迪学生心灵的目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感受拟声词的美,感受散句与整句交错之美;二.感受文句整体形象之美;三.感受自然的内涵之美。
关键词:节奏美 音乐美 内涵美
语文课程具有浓郁的人文特色,它在学生面前展现了五彩缤纷、色彩斑斓的世界,有小桥流水的意境,有大江东去的豪情;有“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凄清,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壮志;有阿里山的悠悠古韵,还有威尼斯的蓝蓝情怀……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缺少美的感悟。应该说语文就是生活,它展示着真、善、美,让学生睁开双眼,激荡他们的情感,发现美、感受美、享受美。
“吭唷、吭唷”,铿锵有力,节奏和谐,这就是语言的音乐美。教学中学生朗读拟声词,亲耳倾听拟声,就会感受拟声美。吴功正先生的《阿里山纪行》中森林小火车“那样咣当咣当声,它使我们感觉到时空倒退,引发了我的思古幽情”,作者用“咣当咣当”摹拟小火车行走时发出的声音,使读者联想到古式小火车,并与作者一起触发“思古幽情”。单音节词与多音节词配合着使用,产生了悦耳的声感。《美丽的西双版纳》作者李舵写道:“在那醉人的暖风中,观热带雨林,涉澜沧碧水,登傣家竹楼……”“观”、“涉”、“登”,这几个单音节词分别与其偏正式多音节词配合,加强了语言的节奏美,表达西双版纳美景多多,令人目不暇接而又产生想饱览风光的急切心情。
整句与散句的交错使用,形成轻松、舒展、迂回迷人的节奏,富有音乐美。《阿里山纪行》中描写林区宁静既用“潭无鱼鳖,林无鸟兽”的散句,又用“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的散句,这样交错使用,读起来自然、和谐、悦耳,节奏鲜明,文字流转,让读者进入“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禅的世界”。
美的感受不应停留在字句的美,更应感受形象的美。形象的美是一种整体的美,是一种知觉的完形的美,更易激荡人的情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蓝蓝的威尼斯》作者在飞机的舷窗外眺望,威尼斯跃入眼帘:“一片蓝色的世界:天,是蓝的,地也是蓝的。水天连接处,耸立着几处高楼和尖顶教堂,仿佛在蓝色盆景里点缀着一簇簇的村落……”这展示了威尼斯在作者头脑中的特有的形象,表达对威尼斯的一片深情。教师和学生闭上眼睛,想像它的美景,师生自然进入作品中,感受到威尼斯的整体美。有时,作品的形象美并不是具体的而作品有意留下“飞白”,留下更为广阔的想像空间,这样的形象美更具有魅力,《阿里山纪行》一文,阿里山古式火车、清澈的姊妹潭、染绿的青苔路,古老的神木,这些自然景色美不胜收,但未见前文歌词里提及的阿里山姑娘,可她确实生活在如此美的阿里山,她在读者心中便成了美的天使,可想而不可及。
自然界美,固然能让人流连忘返,自然之美的内涵更让人的心灵提升。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水声如鸣佩环,水质清洌,潭石千姿百态,潭树、潭蔓郁郁葱葱,游鱼嬉戏……真可谓美的绝境。“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不仅是欣赏此时此地的美景,作者还在景中抒发深邃的情思。眼前的美景虽然暂时让作者乐而忘悲,然而现实的处境让其乐中也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悲凉,这使文章的美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具有一种情思的深邃的美。《阿里山纪行》中从古式小火车到古老的神木,反复突出时间、时代的古老,是否也蕴含着台湾自古以来就与大陆一脉相通呢?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一脉相连呢?《蓝蓝的威尼斯》作者写它的美,马可波罗对中国的神往,两者合而为一,学生便领悟到中意人民友谊的源远流长。北大教授季羡林先生的《幽径悲剧》,作品中饱含深情地状写幽径之美,藤萝之美,而这令人心醉的美、令人得以安慰的唯一的一株古藤萝却被毁灭,不能不使人心痛,情不能自已,产生对愚氓毁美的谴责之情,激起人们追求真、善、美,维护真、善、美的热情,唤醒人们提高国民思想文化素质和审美素质。文本,是教师教学的蓝本,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教师教学的抓手,亲近文本,让学生化进到文本中,会让学生的心灵受到美的启迪,语文教学会展现出崭新的艺术天地。
黄迎葆,江苏江都市樊川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