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进入新世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了我国社会各界的热门话题,各地农村申报和保护工作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为了更好地使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保护并在群众文化的创新中弘扬和发展,笔者对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和利用 特色文化
当各国不约而同纷纷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性抢救工程,当眼睁睁的看着某些国家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丰富国家之一的中国也觉醒了。过去,由于战乱、动荡,我们失去了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会。进入新世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了我国社会各界的热门话题,各地农村申报和保护工作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为了更好地使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保护并在群众文化的创新中弘扬和发展,笔者对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存在问题。
1.大家都在积极“找”遗产,申报遗产,但对“非遗”理解还存在偏差,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有的地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尚未进行有效保护的情况下盲目开发,急功近利,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严重破坏。
2.由于资金和人才的匮乏以及市场发展困难等因素,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标准、资料收集、整理、调查、记录、建档、展示、利用以及人员培训等工作相对薄弱,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难以发挥,保护和传承形势十分严峻。
3.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人才的培养和传承形式单一,传承链条出现断裂,其生存与发展受到限制。随着民间老艺人的年事已高或作古,大部分传承人因为生活质量问题,往往不愿意传承传统技艺,许多传统技能、民间艺术后继乏人,甚至面临绝续之虞。
4.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相比,我国目前法律、法规的建设还不尽完善,多数县(区)还没有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法律法规建设的步伐不能及时跟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需要,
二.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全力挖掘、抢救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些人对非物质性文化遗产的价值认识不清,令破坏文化遗产的事不断发生。如有人天真、笼统的认为只要传承具有象征性的几样民族特色,一般民族文化不要也罢;有人觉得有些传统民族文化可有可无,不需小题大做,提倡顺其自然发展;有人把许多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东西完全看成是封建迷信;有人面对文化的多样性选择,面对一些强势文化的包围,存有盲目自卑感,更丧失了文化自信心……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规律,让充满生活气息的民族文化焕发出时代的光彩。
(二)深入普查,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普查是“非遗”保护的前奏,只有全面掌握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才能为保护和利用“非遗”提供依据。另外,通过有计划的教育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例如我县在普查前,先行组成了一支高素质、热爱“非遗”工作的60余人的普查队伍。这支队伍囊括了文化底蕴高、有责任心、老当益壮的退休教师、退休文化干部、老艺人及精通计算机、摄像等高科技知识的年青人才等。队伍确定后,分批对普查队伍进行“非遗”知识培训,并对18个“非遗”线索分类进行重点的说明。坚持做到“三个不”即不厌其烦、不辞辛劳、不留死角,以田野作业为主要调查方法,采取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问卷记录、联系人制度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克服任务重、人手紧、经费少等困难和问题,扎实开展大规模的“地毯式”的“非遗”普查工作。在短短2个月时间里,召开74次座谈会,访问25个乡镇和800多位对象、行程1015公里,搜集3307条“非遗”线索。
(三)增加投入,加强机制建设。
1.建立经费管理机制。保护、研究经费和其他一些费用开支的随意性较大,我们把“非遗”工作的保护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出台资金管理办法,把仅有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同时,“非遗”经费要逐步增长,做到有钱干事。我们在普查、真实记录的基础上,根据历史、文化价值,认定其中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或濒临消亡的“非遗”作为重点传承对象,根据具体开发项目投资。
2.建立工作考核机制。在我们基层,岗位目标考核是非常重要和有用的,对乡镇的文化员等进行年终考核时,把对“非遗”保护的工作也列入县对乡镇的考核,这样就能把“非遗”工作提到乡镇的重要工作日程,做到上下连动。
3.建立奖励机制。通过财政拨款、鼓励社会捐赠、海外华侨及个人多方筹款等形式扶助以“非遗”为创作对象的艺术表演团体,鼓励它们进行以本地区民俗特色、地方历史故事等为内容的创作、演出;给予民间艺人以适当的资助,鼓励其带徒弟传承技艺;鼓励民间艺术爱好者们成立自己的协会、研究机构、网络等;鼓励对“非遗”进行开发,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对于国家认为需要保密的民间绝技的传承方式、范围均予以限制。
(四)强化措施,大力宣传、弘扬地区特色文化。
1.利用举办各类民俗、民族节目庆典及民间艺术表演团体活动带动宣传。
依托节日活动,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广泛性的开展活动,来继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进行民族服饰的展示、展演、器乐演奏、赛歌会、赛舞会等;举办各种类型的文化研讨会、推介会及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展示活动。通过一系列的展演活动,弘扬优秀的民间艺术,鼓励民间艺术家的创作热情。
2.利用举办各类展览做好宣传。在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果展览”上,我县实物展示了“民间祭祠”、山坑《花鼓》、“米塑”造型、“养根马灯”现存实物、《刘伯温传说》、《畲族民歌—文成调》等相关实物。艺术家们的现场表演更使民间文化遗产的传播绘声绘色、震憾人心。
3.利用科技优势宣传。为了普及我县的民间艺术,我们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平台传播多彩的民族文化。以发掘、收集、整理、传播“非遗”为重点,适时推出一批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专题节目、音像资料带、音乐、广播戏曲、电视文艺晚会以及电影故事片、音像文艺带等。做到关注大文化热点的同时,兼顾社会大事,把传统文化不断地弘扬。
4.利用“特色文化”宣传。我县的刘基文化源远流长、泽披后世。刘基祭祀仪式—太公祭,约从明朝万历年间开始,例行春秋二祭。如今,海外刘姓侨胎亦组成刘基研究会并每年进行“太公祭”活动。以特色文化为切入点,抓好具有地方和民族传统特色的“非遗”的发掘、整理和提升工作,既带动了地方经济增长,又推动了文化事业发展,能获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五)借助外力,联合学校、村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寻求空间。
在我县偏远山区—吴坳村,尽管文化基础设施极端缺乏,但许多文化形式时时被传承、反映,作用于村民的生产,生活之中。逢年过节,婚嫁迎娶,祝寿上梁,乃至办丧仪、建寿圹,各自的房门柱面上都要贴上各种内容的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联语抒胸臆,或志庆言喜,或寄托哀思,内容涉及广泛,为僻静的山村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吴坳村民的文化生活现状,仅仅是部分贫困山区的一个缩影,我们要协调城乡文化发展步伐,使山村不再寂寞,不会成为被文化遗忘的角落,物质与精神并举,城市与山村并重,真正让民族艺术之花生根发芽。
(六)开拓市场,积极策划、借助经济杠杆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族文化作为一种活的资源,我们应充分地继承和发展并加以有效的利用。为使文化与经济能相互带动发展,可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组织民俗及民间艺术表演队到国内外演出及大型民间工艺及民俗展览;制作出版民俗光碟片在海内外发行;建立各种层次的民俗博物馆和以村寨为单位的民俗及民间工艺传习点;出版推出有关“非遗”保护和利用等丛书,作为“非遗”研究的成果积累。在与经济的共同发展中,要注意以追求精神文化的内涵为主,让民俗专家参与策划指导,提高文化品位,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时代变迁的印记,保护它们已成为人类守护的精神家园。我县通过几年来的普查,成绩斐然。《刘伯温传说》、《畲族山歌——文成调》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以我县普查的经验和实效为探路,从点滴开始全面普查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培植好蕴藏量极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大笔人类共有的文化土壤并让其鲜活地活下去,这需要政府部门、艺术家们及广大群众的支持、努力、参与,也是我们发展精神文明,丰富充实文化活动,提高民族综合素质的一个永恒的主题。要让传统的非物质性民族艺术之花开遍神州大地,我们岂能袖手旁观?
罗静荣,浙江文成县文化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