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1期 ID: 151038

[ 吕高超 文选 ]   

文学作品教学要把握文学语言的特点

◇ 吕高超

  内容摘要:文学作品在语文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文学作品教学的效果直接决定着语文教学的成败。然而,文学作品教学的现状却并不乐观,我们把文学课上成了语言学课、文章学课、思想政治教育课、人文精神的说教课,文学课偏离了它应有的方向。原本激情澎湃、灵性飞扬的文学课已经变得索然无味、死气沉沉,其中很大的原因,文学教学中没有把握住文学语言的特点。一般来说,文学语言具有内指性、陌生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把握住文学语言的特点,我们才能深入到文学作品的深层意蕴之中,体味作品所展现的独特的艺术之美。
  关键词:文学语言 内指性 陌生性 教学
  
  文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存在的基础,因而罗兰·巴特指出:“语言是文学的生命,是文学生存的世界,文学的全部活动都包括在书写活动中。”[1]由此可看出语言之于文学的决定性意义。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大凡优秀作家,都会在语言上下苦功夫,杜甫以“语不惊人死不休”作为自己的创作理念,贾岛为写“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行”而“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要有好的立意,更离不开作家对语言的成功组织,可以说作品的成功,语言是其关键因素。每一名作家创作作品,其对情节的描写、情思的展现以及结果的营构、手法的应用等,都离不开语言。“文学创作的技巧,首先在于研究语言,因为语言是一切著作、特别是文学作品的基本材料。”[2]因此,无论我们解读文学作品或是进行文学作品的教学,绝不能脱离作品的语言,文学语言就像是通向文学内核的钥匙,没有钥匙我们也就无法进入文学的艺术殿堂。
  一.文学语言的内指性特点及教学
  文学语言不同于日常生活语言,日常生活语言主要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语言的发出者是为了让语言接受者明白自己所表达的意思,因此,传递信息是生活语言的目的,其语言本身则没有太多的实质意义,而常常被忽略。“语言可以产生两种很不同的效果。其中一种效果倾向于完全否定语言本身。我向你说话,如果你已经听懂了我的话,那么这些话就作废了。”[3]日常生活语言指向语言符号以外的现实世界,因此,它必须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和语法规则,以及各种形式的逻辑原则,要求语言真实、准确,并经得起客观生活的检验。而作为一种艺术语言的文学语言不是为了描述作家所观察到的外部世界,而是传达作者对世界的体验和情感。“文学从本来的意义上并不是对一件真实事件或一个人物的真实叙述,它是作家创造出来的作用于人的知觉和情感的人类经验。”[4]这种作用于人 “知觉”和“情感”的“人类经验”具有强烈的感性色彩,它隐藏在人的内心深处,具有模糊性、多维性、复杂性的特点,它不可能用日常的语言来表述出来。作家为了抒发出这种内在的体验,会根据内心情感的需要,创造出一些事件、人物、行为等要素来构建一个新的世界,这个世界是作家内心想象的世界,是一个虚幻的世界,是一种幻境。但是这一幻境又是作家头脑中对现实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因此,这个与又与现实世界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在某些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真实性。但幻境是作家情感世界的产物,幻境中的真实,追求的不是客观的真实,而是作家内心情感世界的真实、艺术的真实。由此可见,作者所创造的幻境中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行为等内容,都是根据其表达情感的需要来安排的,它没有必要也不可能符合客观世界的种种要求。同样,用来表达这些内容的语言,也不可能按照现实生活语言的语法规则和逻辑规则来组织,它只是根据作家内心情感的要求,为表达作家的情感服务。这就决定了文学语言的内指性特点。
  认识到文学语言内指性特征,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才能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之实与艺术之真的区别,避免用科学的语言来理解和评定作品,用生活之实来考量艺术之美。杜牧的《江南春》写道:“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首诗用艺术概括的扫描手法,在尺幅之中,多层次、多侧面、立体性地描绘、勾画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千里江南春景,是一首别有境界的好诗。但明代学者杨慎曾指责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绿映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5]杨慎的失误,就在于没有认识到文学语言的内指性特征,他以生活的真实作为标准,来衡量文学所反映的艺术的真实,在文学史上留下笑柄。语文教材中这种例子还有很多,如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桃花潭水深千尺”等诗句,都直指作者的内心世界,体现了语言的这种内指性特点。
  现在阅读教学提倡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但解读效果极不理想,出现了误读甚至粗俗解读文学作品的现象。如对《水浒传》中武松打虎一章,读不出武松过人的胆魄和精湛的武艺,却认为武松打虎是不珍惜稀有动物;把整个小说一百多位英雄人物评价为烧杀抢掠的暴徒,看不到“百姓有冤而无处说理”而造成“官逼民反”的社会深层含义。种种解读现象,都说明学生包括一些老师没有认识到文学语言的这种内指性特征,没有认识到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之间的区别。我们在阅读中切忌犯“自然主义”和“机械分析”的错误,以生活之实去考量艺术之真,而若以日常语言要求其真实准确,则会变得荒唐可笑,这样就永远无法步入文学艺术殿堂。
  二.文学语言的陌生性特征及教学
  陌生化语言是与自动化语言相对而言的,所谓自动化语言,是指人们不假思索就能脱口而出、过分熟悉、不再引起注意和兴趣的语言。而文学语言则要避免这种语言的自动化现象,文学语言是为了抒发作者情感体验的,而这种复杂的体验不可能用线性语言描述出来,于是作家充分利用语言的表现功能,在语言中蕴含着自己的体验和情感。同时,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他们在语言的形式上,也作了艺术加工,即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故意对语言进行扭曲、变形,做“陌生化”处理。而当文学语言以一种不同于读者习见的陌生化的形式出现时,就会引起读者强烈地惊颤,唤起读者浓厚的审美兴趣,会把他们引领到文学的形象世界,慢慢观赏美妙景致,细细地品咂其绝妙的滋味,获得较强的审美效果。
  就中国新时期文学来说,先后出现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新写实文学与先锋文学等思潮或流派,虽然每一流派、每一名作家都有他们独特的语言特点,但他们也都有着共同相似的地方,那就是强烈的语言意识和探索精神,即对陌生化语言的运用和对语言形式陌生化的处理。他们不仅仅关心语言在“说什么”,更注重语言该“怎么说”,通过刺激读者的想象和记忆,让读者在意识的屏幕上重构和建立某种形象,因此它更强调语言的陌生、新奇,具有一种刺激的力度和强度。“所谓陌生化,就是对常规和常识的偏离,造成语言理解与感受上的陌生感。在指称上,要使那些现实生活中为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化为一种具有新的意义,新的生命力的语言感觉;在语言结构上,要使那些日常语言中为人们司空见惯的语法规则化为一种具有新的形态、新的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6]有人对新时期小说的语言陌生化做了开掘和探讨,认为有如下四个特征:一是通过对句式和词语的变换和锤炼,寻求“说”的独特与新颖;二是通过“隐性”夸张,创造表达的新形势;三是突破惯常的语言规范,寻求语言表达的陌生与新奇;四是追求粗砺、杂色,甚至审丑的语言风格。[7]以上对新时期文学语言特点的认识是否妥帖,我们在此不作探讨,不过他们的研究让我们认识到,尽管语言的陌生化形式多样,但经过分析,总会发现它们的一些特征。另外,作家无论如何变化语言的表达形式,但都是为表达自己的情感服务的,所以,我们应善于抓住作者情感这条主线,并根据语言陌生化所表现出的一些特征,就会找到解读作品的钥匙,顺利地进入奇异语言背后所呈现给我们的审美世界。
  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把握了文学语言陌生化特征,不仅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到作品所蕴含的情感世界,进行情感的陶冶,而且还能领略到语言运用所表现出的高超的艺术手法,给他们带来语言的审美享受。如鲁迅先生在《野草·秋夜》一文中开头写道: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是一种明显打破了日常语言规则的表述方式,具有一种陌生化的效果。我们只有把握了文学语言陌生化的特征,才不会斥责这种表述方式为“语言啰嗦”或“不会说话”,也不会仅从句中获得“在后园能看到墙外有两株树”这一信息,而是通过对这种陌生、新奇语言的品味与沉思,感受到作者在文中意欲表达的感情,同时体悟作者如此写作的妙处,领略作者表达方式的艺术性。鲁迅先生作品中这样的用例俯拾皆是,如在《孔乙己》中写孔乙己“是站着喝酒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结尾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阿Q正传》中这样写阿Q赴刑场“他不过以为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不免要游街要示众罢了”等等。这些陌生化的表现方式使人反复体味,都会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
  文学语言陌生化特征,也会对写作教学带来启示。文学语言的陌生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求新性,一是求异性。求新性就是对语言有新的创造,不同于以往;求异性就是语言不合理法和正常的思维逻辑,对读者有一定的“阻拒性”。我们的写作教学鼓励学生使用新鲜而有活力的语言,在表述方式上鼓励他们有创意、有个性的表达。陌生化对语言求新和求异的要求,无疑会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地点拨与启发。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写道:“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微风过后,送来缕缕清香,放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作者把荷叶比喻成舞动飞扬的裙子,把闻到的淡淡的荷香比喻成听到似有似无的歌声,都是作者的独创的语言,富有情致,给人以一种醇美的艺术享受,是语言求新、求异的典范,这无疑会对学生的写作带来启发和帮助。
  目前,各级语文教材都对课外阅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阅读篇目除传统的经典作品外,更多的是现当代作家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新奇怪诞的表述形式,会给学生带来阅读上的困难,有些学生因此丧失了对优秀文学作品阅读的兴趣,不愿阅读或转而阅读一些武侠、言情等粗俗的读物。这也是造成当下大众性消费阅读盛行、学生文化底蕴不高的一个原因。如果学生把握了文学作品的陌生化特征,就能从品位作品的语言入手,通过反复品咂咀嚼,从而进入文学作品的内核,享受文学带来的美感。这对于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想象力,都会起到很大地促进作用。
  
  注释与参考文献:
  [1]【英】安纳·杰弗森等著(陈昭全等译).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概述与比较[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34页。
  [2]【俄】高尔基.论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34页。
  [3]引自:伍蠡甫.现代西方文论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36页。
  [4]童庆炳.文学活动的美学阐释[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93页。
  [5]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633页。
  [6]王安忆.漂泊的语言 [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第34页。
  [7]江南等.语言魅力的凸显[J].扬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第35页。
  
  吕高超,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语文教学理论研究。

文学作品教学要把握文学语言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