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民族的语言体现着不同民族的认知特点和文化心理状况。在汉英语言中,颜色词“红”与“red”在联想意义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形象意义和文化意义上。本文以《红楼梦》中“红”的使用及其翻译为主要语料,辅以汉英语言中“红”和“red”的惯用短语搭配,对比归纳出其差异的表现和原因。
关键词:“红” “red” 联想意义 形象意义 文化意义
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是一部集中国文化之大成的百科全书。它的语言艺术成就之高无以伦比,并集中的反映了汉语的文化韵味,极具代表性。书中,曹雪芹用五彩缤纷的笔触为世人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然而,由于社会环境、民族心理、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这部巨著在被翻译成英文介绍给世界人民的过程中,关于颜色词的翻译成为了一个颇为棘手的问题。英国著名翻译家霍克斯翻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被奉为经典译著,霍克斯是伦敦大学闻名世界的汉学家,精通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熟知中国和西方文化,他在翻译古典名著《红楼梦》时力图呈现原著的艺术和文化价值,更多考虑到西方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可接受性。因此,书中最重要的颜色词“红”的翻译,也最能体现两种文化背景下的汉英语言表达对“红”的不同理解和差异性,本文试图以颜色词“红”为着眼点,以《红楼梦》为主要例证,对比分析“红”与“red”在联想意义上的差异。
一.“红”与“red”在形象意义上的差异
形象意义,又称形象色彩,是由造词理据引起的,对事物视觉形象或听觉形象的联想。
一提到“红”,中国人大多会想到红灯笼、鞭炮、春联等具有喜庆意味的形象,而西方人则容易想到鲜血和火焰等具有暴力、危险意味的形象。这些具体形象在经过历史和社会的长期发展后,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演变为“红”和“red”的代名词。因此,对于唯美浪漫的《红楼梦》这一书名,如果把“红”直译成“red”则容易让西方读者产生恐怖的联想,这无疑与书中的风格不符,于是霍克斯为了避免中英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采用了《红楼梦》的另一个书名《石头记》,将《红楼梦》翻译成The Story of the Stone,从而避免了对“红”字的翻译。
有意思的一点是,由于这些颜色词是一种客观存在,因此其基本色彩是相同的,那么就可以在翻译的过程中巧妙利用形象意义,用具有相似意味的典型形象翻译颜色,从而达到更有美感的效果。如下:
(1)有见包袱,只得一个弹墨花绫水红绸里的夹包袱。(第51回)
The carrying-cloth was of silk gauze in a non-descript black -and-white pattern, lined with strawberry-colored silk.
(2)都搭着银红撒花椅塔。(第3回)
And seat covers in old rose brocade sp rigged with flowers.
(3)也罢了,也打了一条桃红,再打一条葱绿。(第35回)
All right,you make me those three them:one black,one peach- p ink and one leek-green.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霍克斯没有简单地把水红、银红和桃红翻译成相近的颜色词,而是用西方人非常熟悉的事物草莓、玫瑰花和桃子这三种具体形象来代表这三种颜色。在例1中“水红”被翻译成“strawberry -colored”,在例2中“银红”被分别翻译成“old rose”和“rose-colored”。在例4中,“桃红”被翻译成“peach-pink”,通过这三种事物的颜色使人很容易联想到这三种颜色,而且这些水果鲜花的形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原颜色词给人带来的鲜嫩丰盈的视觉感受。
二.“红”与“red”在文化意义上的差异
文化意义,又称文化色彩,是由造词理据体现的,对相关事物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意趣情调的联想。在中国传统文化概念中,“红”的正面意义要远多于负面意义,是中国人最喜欢和崇尚的一种颜色;而在西方人的意识里,“red”的负面意义要比正面意义多。在笔者看来这样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起源
“红”常让中国人联想到幸福、吉祥、兴旺、喜庆、热烈等等。内敛、含蓄的汉民族之所以喜欢张扬的红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华夏民族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的民族。钻木取火、刀耕火种的生活,加速了先民对火的认识, 培养了他们对红色的亲近感,同时也与古代的日神崇拜有关。由此可见,汉民族对红色的喜好历史久远,体现了中国人在物质和精神上的追求。
而英语国家的文化则源于希腊古罗马文化及《圣经》,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英语中的红色“red”主要指鲜血“blood”颜色,“blood”在使用英语的人心目中是奔腾在人体内的“生命之液”。一旦鲜血流淌下来,生命之花也就凋谢。所以“red”使他们联想到“暴力”和“危险”,比如词组to see the red light意即为“意识到危险”,red-biddy是掺酒精的劣质红酒,red-bag waste专指医院中装细菌感染物的红色废品袋。
在《红楼梦》中,用“红尘”代表芸芸众生所生活的世间,如第18回“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译为“To fairy haunts far from the world’s annoy A royal visit brings a double joy”。霍克斯将“红尘”翻译成“the world’s annoy”,为了强调贾府封建家族的显赫地位,经常会使用“红”或“朱”之类的词,例如,“红楼”的寓意是繁华、快乐;由于英语中的“red”缺乏这种联想意义,因此在翻译的时候,英文中的“red”不能直接替代“红”,例如,第52回中的“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被翻译成Last night I dreamt I dwelt in marble halls Tonight beside the watery waste I sing。用marble“大理石的,冷酷的”来翻译“红”,虽然能让读者体会到宏大辉煌的建筑风格,但“红”所特有的意蕴却被遗失了,这也是文化背景差异所造成的无可奈何之憾。
2.宗教信仰
由于西方文化信奉《圣经》,因此,与《圣经》有关的意象已经被异化成特定的文化含义。比如《圣经》记载,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上把红葡萄酒递给圣徒时说:“这是我立约的血,为多人流出来,使罪得赦。”此后基督教把红葡萄酒视为圣血,加之中世纪教派之间的冲突所造成的厮杀,使得英语民族人们概念中的“red”总是同流血、牺牲、殉难以及不好的事情联系起来。
《红楼梦》第28回中,“滴不尽乡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红豆”这一形象在汉语中的意思是“植物的种子,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来象征相思”,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相思》中有“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的诗句,“红豆”蕴含着绵绵的爱情深意。而《圣经》记载,Essau(以扫)为得到一碗红豆汤充饥,竟出卖自己的长子权,据此,西方人认为红豆是愚蠢,见利忘义的象征,如果霍克斯将“红豆”直接翻译成“ormosia”,不免犯了忌讳,而且又影响“红豆”的联想意义和隐喻意义的表达,所以他将“红豆”巧妙地翻译成“Little red love-beans”,既避免了禁忌,又使其汉语的象征意义“爱情”一目了然。
3.审美情趣
在中国民族的审美观念中,“红”是尊贵美好的颜色,中国人对“红”情有独钟由来已久。《诗经》中“贻我彤管,彤管有炜”,就是称赞赠送的佩物红而有光泽。因此,“红”在汉语中的分类就尤其细密,汉语中“红”的下义范畴包含了许多有细微差别的色彩,比如“大红”、“腥红”、“嫣红”、“血红”、“粉红”、“桃红”、“橘红”、“品红”、“肉红”、“水红”等等,这几十种色彩都属于红的范畴。如在第35回中莺儿与宝玉的对话,“莺儿道:‘汗巾子是什么颜色的?’宝玉道:‘大红的。’莺儿道:‘大红的须是黑络子才好看,或是石青的才压的住颜色。’宝玉道:‘松花色配什么颜色?’莺儿道:‘松花配桃红。’宝玉笑道:‘这才娇艳,再要雅淡之中带些娇艳才好。’莺儿道:‘葱绿柳黄是我最爱的’”。但是其他民族却鲜有如此“爱红”的,因此在英语中就没有如此细致的分类,缺乏与之一一对应的词汇。
综上所述,“红”在汉语中的联想意义较英语来说,更为丰富和积极,由于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红”与“red”不仅在很多时候不能完全对应,有时甚至呈现相反的语义内涵。进一步了解和对比“红”在汉英中的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汉英语言所蕴含的文化意味,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试析“红色”在英汉语言中文化联想意义的异同》赵小平,孙莉莉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英汉语“红色”的概念隐喻比较研究》宋宏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3.《浅谈“红色”在汉英的文化差异及翻译》陆凤萍 企业家天地.
朱玉清,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对外汉语专业07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