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肥”字用来形容一个人身上或者身体某一部分脂肪多时常带有非积极色彩。英语中同样表示身型庞大、脂肪多的形容词“fat”也具有此类非积极、甚至歧视意义。“肥”和“fat”在使用倾向、表达感情色彩的词语搭配以及委婉词的替代使用上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并折射出人类语言中的共同倾向。而中英在分别使用“肥”和“fat”时又有着一些差异,这与中西审美文化及语用习惯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肥 fat 搭配词 委婉词
受审美观和健康体型指标的影响,人们在形容一个人的身体或者身体的某一部分脂肪多时通常会使用相对委婉的形容词。直接用“肥”或用以“肥”为核心语素的词语来形容人体脂肪多时往往带有贬损之义。英语中的“fat”也是如此。那么中英在表达“肥胖”义时又会出现哪些相似和不同之处?带着这些疑问,笔者通过北大语料库(CCL)和英语相关语料的统计分析,对其中英用词做了一些对比研究。
一.现代汉语“肥”使用情况及分析
(一)“肥”、“胖”释义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与“瘦”相对,表示脂肪多的意思,主要有“肥”和“胖”两词。其中“肥”一般指动物,除“肥胖”、“减肥”外,一般不用于人。“肥”用于人是上古、中古汉语一向的用法,曾出现过一大批以“肥”为核心语素的词语。出于语言表达精确化的要求,以区分人和其他事物的不同,“胖”的出现成为必然,并最终替换“肥”成为形容人肥胖的主要词语。更有词典指出:人体态丰满、脂肪多则曰“胖”;言人“肥胖”略带贬义,往往含有贬损或厌恶的意思。
(二)语料分析
笔者在日常生活及文学作品中发现了为数不少的将“肥”用于人的描述的语料,其中“肥”的贬义强度并非如此强烈,并且在运用过程中都存在着一定的规律。
通过对符合本文研究目的,即把“肥”用于描述人体的160条语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肥”字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表达非积极的感情色彩,而这种情绪表达是与“肥”的常用搭配词相关的。除此之外,在描述者和描述对象上也有相对固定的偏好。
1.非积极含义的表达
1)不同感情色彩表达的数据统计
由于不同的人对褒贬的界限划分不尽相同,笔者在统计语料时,主要针对语料所呈现出的明显消极或积极情绪进行分析总结。从调查数据及相关例句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人们在使用“肥”或以“肥”为核心语素构成新词来形容人体或身体某一部分脂肪多时大都带有非积极的情绪,近半的语料传达出明显的消极色彩,说明“肥”在感情色彩的表达上是非积极的,并倾向于消极意义的传达。
2)典型搭配——不同感情色彩传达的原因
进一步分析原因可以发现,在研究语料中,“肥”字所传达的或积极或消极的含义与“肥”字本身的含义关系并十分明显,而与其在句子中前后的搭配词语密切相关。分析发现,“肥”字所隐含的贬义倾向是与其长期以来的搭配词项密切相关的,其典型搭配词具有明显的贬损意义,使得“肥”在句子中蕴含的贬义的语义强度越来越大。也可以说,“肥”的语义韵在长期固定使用中使得“肥”的贬损义越来越明显。
2.被描述对象相对集中
“肥”及以“肥”为核心语素的词语用于人体的描述时,有时指的是人的整体形态,有时又描述的是身体某一部分,但都相对集中在某一范围内。据统计,“肥”及以“肥”为核心语素的形容词大部分用来形容人体的整体形态,在形容人身体的某一部分时也会相对地较集中在某几个部位,说明“肥”字及其搭配对象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已经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修饰范围。
二.“fat”的使用情况
在英语中,关于“胖”,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fat,但fat在英语中是个带有歧视性的词语,所以在西方如果说某人fat,不仅是对别人的伤害与歧视,也是自身粗鲁无教养的表现。Fat接近于现代汉语中的“肥”,而不是“胖”。同样用来形容人体脂肪多这一描述目的时,“肥”和“fat”在使用趋向上存在很多的共同点,同时,“fat”也折射出西方文化及语言运用中的一些情况。
(一)英语“fat”释义
在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fat”一词与汉语中“肥”的语义强度相似,在现代语言中都具有明显的贬损含义。“Fat多修饰中下阶层人物尤其是体力劳动工人。”
(二)语料分析
这一部分的语料分析中,采用的是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书面语语料库(FLOB)和美国书面语语料库(FROWN)以及伦敦青少年口语语料库(COLT)描述人的相关语料。
1.消极语义韵的弥漫
对这些语料库中fat在描述人时积极、中性、消极含义搭配词进行统计,据数据显示,在符合分析条件的语料中,有79.7%的搭配词是消极含义,弥漫着一种消极语义氛围。总的来说,fat在以英语为母语的使用人群语料中具有明显的消极语义韵,其搭配词在语境中营造了消极语义氛围。这一点是与英美人士对fat的敏感态度相吻合的。
2.强烈感情色彩的伴随
语料显示,fat具有一种极强的趋势与大量粗俗、侮辱性的贬义词甚至是禁忌语(如表示“笨蛋”、“蠢材”、“废物”等意义的词)搭配,英美人士对肥胖的认识不再是停留于体型方面的不可取,更多是已经潜意识地把肥胖与缺乏控制自己的能力、愚笨等同起来,歧视肥胖,认为肥胖是对人身的攻击或对人格的侮辱。
三.对比研究
同样用来形容人体或身体某一部分脂肪多,现代汉语中的“肥”与英语中的“fat”都存在明显的消极语义表达的倾向,但词语中所赋予的语义强度又不同。本部分着重从传统文化、思想差异、习惯表达等方面分析“肥”与“fat”的使用异同。
(一)相似点
1.消极语义的表达,委婉词汇的运用
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分析论述中我们知道,“肥”和“fat”在本族语言的使用中都具有明显的贬损之义,而人们在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又不可避免地要形容一个人体态丰满、脂肪多,此时便促生了一系列的委婉语的表达运用。
英语国家的人们在形容一个人体型庞大、脂肪多时,常用一些委婉蜿蜒的表达法,例如:
a super size person:超大之人,壮汉
No more hamburgers, I don’t want to be a super size person.
在现代汉语中,人们逐渐用“胖”来替代“肥”的语言表达,在形容一个人体态或身体某一部分脂肪多时多用“丰满”、“富态”、“丰腴”等词汇进行委婉表达。例如:
苏文纨比去年更时髦了,脸也[丰腴]得多。(钱钟书《围城》)
(二)不同点
1.语义强度的不同
英语中对肥胖意义的“fat”的消极厌恶情绪比汉语中“肥”字蕴含的消极语义强烈得多。在本文统计分析的数据显示,“肥”字在语料中表达明显消极厌恶情绪的比率为48.7%,“肥”及以“肥”为核心语素的词语大部分情况下表达着非积极韵义;而“fat”在统计语料中表达消极意义的比率为79.7%。由此可见在形容人体型丰满、脂肪多时,英语国家的人群所持有的消极情绪的强度明显比中国人大,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以及语言的习惯表达是分不开的。
2.描述者所持态度不同
在“fat”的使用情况分析中,英美人士在使用“fat”时带有明显的歧视、厌恶甚至侮辱的情绪,而中国人使用“肥”时所持的态度相对而言要温和得多,即使是表达消极语义,其中的语言犀利程度也大幅度降低,大都表达厌恶、鄙夷的态度。这样的差异是与肥胖的传统观念相关的。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向以肥胖为荣,发胖成为“发福”,腹部型肥胖被称为“将军肚”,夸婴儿、小孩儿,总是用“白胖胖”、“肉嘟嘟”来形容。肥胖与“可爱”、“无忧无虑”、“有福气”、“健康”、“强壮”以及“和蔼可亲”等联系在一起。中国人这种传统的肥胖观念是与中国人几千年来形成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分不开的。对中国人而言,很难想象一个瘦骨嶙峋的人会和大富大贵联系在一起,肥胖在某种情况下被看作是雍容富贵的象征。中国人这种特有的审美心理习惯是很难移植到西方人的大脑中取得,反之亦然。
正是有着这样的审美观念以及常用语言的习惯表达,中国人对待表示肥胖意义的词语时的态度要相对温和。
3.描述对象的倾向不同
对“肥”的使用情况进行的语料分析中笔者发现,形容人体态丰满、脂肪多的对象为小孩或者婴儿时,描述者带有明显的积极褒扬感情在里面;这一点在“fat”的运用表达中并不明显。符合分析条件的160条语料中,描述对象为小孩儿的语料有5条,全部表达了积极褒扬的含义,这就更进一步证实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对于肥胖的审美给语言运用带来的影响。在中国,小孩子长得肥胖被看作是一种福贵,一种喜气与吉祥。
基于语料库的统计分析中,笔者对“肥”和“fat”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比较,认为在形容人体态丰满、脂肪多时中英语言的运用存在着很多共性,但是由于中西传统思想文化以及根深蒂固的审美文化的差异,在语义强度和语义韵的氛围营造上出现了不同的表达习惯。同样的描述目的,在本族语言中具有类似作用的词语,却因描述者的使用习惯及语系的不同,在使用时具有不同的韵义输出。人们在学习和运用非本族语言时,应当充分了解并熟知该语言的使用习惯及该语言所透射出的文化韵义,才能更好地使语言服务于情感的表达。
欧敏,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对外汉语专业07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