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1期 ID: 151050

[ 王秀清 文选 ]   

谈谈语文课中的文学教育

◇ 王秀清

  内容摘要:目前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现状并不乐观,发人深思。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纵深推进和发展,人们对文学教育的不断认识和探索,文学教育必将绽放成一朵光彩夺目的奇葩,给语文教育园地锦上添花,使之更加绚丽多彩,引人瞩目!
  关键词:语文教学 文学教育 文学素养
  
  由于种种原因,农村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现状并不乐观。课堂上,出现了令人不解的现象:教师对文学作品作生搬硬套、照本宣科式的处理,学生则鹦鹉学舌、死记硬背;课余时间进行文学作品阅读的学生包括教师更是少见,这在农村学校尤其突出;关于文学,许多学生除了仅有的可怜的一点课内知识外,别的几乎一片茫然;等等。
  为什么文学教育现状如此不可思议甚至“惨不忍睹”呢?其原因主要如下:文学教育名存实亡。就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势所趋之下,应试教育仍是名亡实存,阴魂不散,甚至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教育怪圈,对此连不少所谓的教育专家也无可奈何,闪烁其词。在应试教育的禁锢下,语文教学尤其捉襟见肘,疲于奔命。文学作品则是被看作积累的对象背一下,何来余暇亲近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
  语文教师欠缺底蕴,文学教育难以贯彻。毫无疑问,文学教育的有效实施是必须依仗语文教师的文学底蕴的。实际情况如何呢?现在的语文教师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点,并不热爱而是疏远甚至鄙弃文学。其表现是他们除了拥有一些所谓文学常识或教条外并未真正“啃”过几本文学作品,更不用说创作尝试了。
  客观因素不容忽视,文学教育危机重重。现在发达的影视和盛行的网络对文学教育冲击最大。对影视制作和网络产物,学生多乐此不疲,而对文学作品特别是经典名著则望而生畏。不少学生可以津津有味地看完《三国演义》的电视剧,却对原著不屑一顾。文学教育如何生存?
  那么,应如何加强文学教育以充分发挥其无法估计的美育作用,同时促进语文教育呢?据笔者拙见,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重视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对文学教育实施的“瓶颈”作用。事实证明,无论何种教育,教师相关素养至关重要。文学教育尤其如此。古今中外不少语文教育名家多能读善写,甚至就是文坛高手,如鲁迅、朱自清、叶圣陶等,至少也颇具文学涵养,如钱梦龙老师等。反之,是极难想像他们如何胜任语文特别是文学教育工作的。不可讳言,如前所述,现在不少语文教师极欠文学素养。其实,这已成为文学教育的“瓶颈”问题。
  积极改进语文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课堂是教师实施文学教育的主要阵地。而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的教学方法是迥然有别的。所以,加强对文学作品的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讨是必要的。一般而言,文学教育尽可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但远远不止于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魅力无穷而精彩有效的文学作品教学将是语文教学方面一道亮丽而独特的风景线。
  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给文学教育创造有利条件。小而言之,家庭氛围不可忽视,家长完全可以卓有远见地培养子女阅读文学作品的闲情逸致。大而言之,社会应形成有利文学教育的良好风气。关于此点,这里值得特别一提的是所谓全国中学生新概念作文大赛,虽有种种弊端,但它发现和奖掖文学新秀,无疑是对中小学的文学教育的正面引导和有力支持!如此有利于文学教育之举多多益善。
  综上所述,目前语文教育中的文学教育现状并不乐观,发人深思。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纵深推进和发展,人们对文学教育的不断认识和探索,文学教育必将绽放成一朵光彩夺目的奇葩,给语文教育园地锦上添花,使之更加绚丽多彩,引人瞩目!
  
  王秀清,吉林省扶余县长春岭镇第一中心小学教师。

谈谈语文课中的文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