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中国现当代文学阅读能力的缺失,是当下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探求到提升阅读能力的关键是对文学的“感”和“悟”,从根本上解决了大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有效地提高了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 阅读能力 提升 实践
文学作为一种虚构和想象的艺术,给人带来审美愉悦的同时,往往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而更为可贵的是,文学与现实、人生等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品味文学、赏析文学,就自然成为部分文学爱好者和学界孜孜以求的人生追求。
而令人困惑的是,热衷文学的人愈来愈少,能真正品味文学的人少之又少,文学因读图时代的来临而日益被读者忽视甚至冷落,日渐兴盛的娱乐化居多的青春校园文学在青年读者群中悄然走红,热闹喧嚣代替了思考,这种大众化的消费满足了一部分读者的心,但也让审美的敏锐日渐被世俗所牵引而变得迟钝、麻木。令人警醒的是,当下已很少人涉猎经典文学名著,对经典文学名著的了解更多来源于影视作品,文学的精髓已很难走进读者,对文学作品缺乏辨别力和思考力,审美的失落成为当下阅读中的问题。如何感悟文学,提升对现当代文学的阅读能力,就再次被关注,通过教学实践探索,得出了一些较好的方法。
一.阅读中感受文学
如何在阅读的基础上对文学进行具体的感受?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因千百年来,文学影响了代代人。很多文学作品形象由此而走进寻常百姓家,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激励着世人,鞭策着做人的良知和处世的准则,给人以巨大的启示,同时,又开启了人的智慧,其文学作品蕴涵的丰厚的思想、独特的文化已成为人类发展史上最光辉的一页。感受文学因读者不同,会千差万别,但也有一些共同的特质和方法,可以探究。
1.直观的人生体验
欣赏文学,最直接的是凭自己的人生体验参与到文学阅读之中去。所以,不同的人生体验可能使阅读的效果会产生差异,愈是人生经验丰富的人,对文学的阅读和理解就可能上升到一个较高层次,相反,就可能造成理解上的偏颇。人生体验怎么进入文学欣赏活动呢?
相似的情感,易触动人的情怀。现实中失意落魄的人、情感受挫的人容易把握文学作品中类似人物命运的遭遇,尽管所遭遇的人和事不同,但感同身受。阅读起来就毫无障碍,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无疑有强大的认同感,会在作品中寻觅到需要的情感。
相似的个人经历,易引发读者的共鸣。许多读者都会情不自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学题材,其中,就不乏读者在作品中寻觅到某些自身的影子,看到某些似曾相识的情境,感受到特有的亲切,与文学作品的距离不再遥远,能与作品中的人物进行无言的交流,达到心灵的契合。
2.“还原”历史的现场
读者对有些文学作品,因对作品时代的陌生而产生阅读的障碍,无从完成对作品的整体把握,这就需要读者尽量“还原”历史的现场,才可能寻到更真实的阅读感觉。
而事实上,秦弓在《文学感受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提到“但凡今天还能够让人回头去读的,只有那些堪称凤毛麟角的史料丰赡与感受深细的著述。80年代以来,思想解放大潮带来了现代文学研究的大发展,‘回到历史,回到文学’成为现代文学界的一种努力,在作家作品、社团流派与文学史的研究中,审美感受都得到了重视。”[1]这是还原文学文本的感受受到了应有的重视,但长期的惯性却用外在的东西强加给文学,搞得文学被肢解、被割裂、被建构,抹杀了文学的个性和生命力,这就需要在注重文学阅读过程中,应遵从文学文本,尤其是有时代隔膜的作品,更应该“回到”历史现场,才能够真正走入作家的心灵,才能够更好地诠释文学作品。
而过去被叫好的作品,因时代因素,不被年轻的读者看好,甚至,造成理解上的巨大偏差,如对郭沫若的作品,青年读者觉得很有距离感。这需要在感受文学作品中,与历史紧密结合,才可能消除时代的隔膜,才能用自己的心灵与作家进行对话,才可能得到新的审美感受。
3.情感的撞击
文学的生命在于有情感,尤其是诗歌,更是以主情取胜。而散文、小说、戏剧作品同样离不开情感的表达。在欣赏文学作品中,受到情感的撞击,会产生震撼人心的作用。
诗歌是焕发激情的艺术。“首先,诗歌的从属目的,即愉悦,是通过唤起激情达到的,因为凡是愉悦的人都必受感动,被唤起欲望、喜悦、仰慕、思考等等。”[2]其实,文学又岂止是诗歌才重情感呢?所有的文学作品无一例外都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传递情感,都把情感的力度和强度以各种形式表达出来,读者在阅读欣赏中,情不自禁就受作品情感的冲击,形成巨大的吸引力,使读者心潮澎湃,读者的情绪也随之跌宕起伏,同时也伴随审美活动。
文学的情感磁场具有无比大的吸引力,正是文学的情感与读者的心灵相激荡,读者才更容易感知作品,走进作品的生命场,同时,在情感冲撞中,读者也自然进入全新的情感体验。
4.文学的“空白”
文学创作从某种层面上讲,都是遗憾的艺术,因为从读者的视野,总有些人物、情节、细节、结尾等留有“空白”,而恰“空白”处,处处留有余地,给读者思考的空间大,留有想象的余地。
发现文学的“空白”的同时,也就对文学有更多的感知,这是深入把握文学作品的前提和关键。这需要细读才能完成,只有在细细品读中,文学作品存在的缺失、遗漏、意味深长的“空白”才能够被读者发现。
二.阅读中领悟文学
对文学的感知前提下,才谈得上对文学的深刻领悟。如何领悟文学的精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1.审美境界的提升
文学作品的目的是为读者提供审美体验。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感受到文学的魅力,获得了美感,提升了审美境界。
审美境界的提升,来源于在作品中领略到独特的美。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言:“美感的主要特征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快感。”[3]因对文学的直观感觉而获得美感,引发更深层次的审美活动,从而不断提升审美能力。正是在感受文学本身的魅力时,才能够领悟其独特的审美意味。
品读文学作品,一方面获得美的享受,另一方面需要在感悟的同时,提升对文学审美的再认识。这是一个由感到悟的全新升华。
2.思想的深化
读者在品读文学作品时,关键的是在阅读的基础上,提升对作品思想境界的把握,同时,也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要使思想境界得以提升,首先应对作品所反映的思想进行深入思考,在认真分析和领悟中,可以不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其次,既要忠实于作品本身,也可以广泛地联系现实社会及人生,可以拓展对作品的更深入地把握。同时,读者可以与作品进行心灵的对话,从感性层面到理性层面的延伸,从而提升对作品的认识。
在长期阅读文学作品中,养成思考的习惯。对文学作品思想本身的阐释、对文学的价值思想的阐释、超越文学本身的思想阐释等方面会逐渐提高思想认识,在日积月累中,个人思想得以深化并获得较大提升。
3.对作品的超越
文学作品从某种层面上讲,是很难穷尽的艺术。这给读者带来了重新思考和诠释的空间,在阅读的基础上,有些读者获得了超越作品的感知,并在自己的体验中,重新获得新的审美向度。
所谓对作品的超越,并不是读者或学者比原作者高明,恰恰证明了原著本身的无穷魅力,因原著巨大的吸引力而引起读者或学者阅读的兴趣,并把其中的领悟以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完成了对作品的全新的认识,以现实结合的方式,挖掘其超越时代的独特魅力。
总之,要提高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必须在对文学作品细读中进行具体的感和悟,从而有效地提升阅读能力。
※ [此论文系西南科技大学2010年教改项目“中国现当代文学阅读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项目编号:10xn0039)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四川大学中文系.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M],2005年出版,21.
[2]拉曼·塞尔登编 刘象愚 陈永国等译.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161、167.
[3]美学论文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97.
黄群英,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与传播。朱艳清,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对外汉语专业09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