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1期 ID: 151069

[ 喻越 文选 ]   

论方文山词作对古典诗词的再创造

◇ 喻越

  内容摘要:现代流行歌曲作词家方文山,作为周杰伦“御用词人”的同时,还被人们尊称为“鬼才”。他之所以赢得了如此之高的声誉,不仅在于他作词作得好,而且还在于他作词的同时对中国古典诗词进行了个人特色的再创造。而这种再创造,即是一种古典诗词的现代转化,包括语言的巧妙运用、修辞的全新演绎、意境的独特构建和意象的融合贯通等。
  关键词:方文山 古典诗词 个人特色 再创造
  
  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流传已有千年之久。它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诗词发展到今天,已经经历了诸多变化。而在现代流行歌曲词坛中,方文山以其独特的才华和高深的诗词造诣领导着整个词坛,并不断用他个人特色的风格对古典诗词加以改造,使之适应现代流行歌词的需要。
  一.语言的巧妙运用
  方文山的厚实的语言功底是毋庸置疑的。在语言的运用方面,他独特的才华可谓一展无余。“虽然在方文山歌词中的一些语言被人们发现有‘语病’,但正是这种特别的有‘语病’的语言,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而其中一些‘语病’实际上是创作中特殊手法的表现,如超常搭配、语言异化、语法成分的缩略与添加等。”①这些具有个人特色的语言用法,体现了他对语言艺术创作的探索精神。
  以《发如雪》为例:
  “明月让回忆皎洁/爱在月光下完美/你发如雪/纷飞了眼泪/我等待苍老了谁/红尘醉微醺的岁月/我用无悔刻永世爱你的碑……”
  这里将“明月”活化,以自身的明亮来使回忆“皎洁”,将古典意象中的明月写得近乎鲜活的人;“纷飞了眼泪”,将本是形容词的“纷飞”提前用作了动词,从而使整个语言语境生动活泼,充满了跃动感和感染力。而后面的“我等待苍老了谁”也是同样的用法。而最后面的一句,将“无悔”这一虚拟的情感具体化,成为刻碑的一种特殊的“工具”。这种生动而巧妙的运用,着实是对古典诗词言语运用的一大开拓。
  二.修辞的全新演绎
  在我们所熟知的古典诗词中,修辞这一用法可谓颇多。但是,对于各种各样的诗词来说,最基本的却只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借代、对比等。在方文山的修辞字典中,要比这个更多更精妙。就方文山自己的话来说,他是自创了诸多个人风格的修辞手法的。而这些手法,都在他为周杰伦创作的歌词中有着完美体现。
  下面以《青花瓷》为例: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夸饰)
  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转化)
  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转品)
  ……”
  这里很多句子末尾都注有此句中所用到的修辞方法,而这些方法在我们看来似乎很陌生,但却又感到很新鲜。因为这些都是方文山所独创的在他所作词中常用到的修辞手法。如“转化”和“夸饰”,都是极其形象而富于生动色彩的。以“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一句为例,其中“夸张了隔江对望炊烟的距离,对应上一句‘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所指涉的等待,仿佛是如此无穷无尽,而且隔了千万里,显得遥不可及”。②
  倘若不是词人运用奇幻的构思和出色的改造,是不会创造出这些有价值的修辞形式的。这是他对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全新演绎。
  三.意境的独特构建
  所谓意境,简单来说即“文艺作品借助形象传达出的意蕴和境界,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或审美境界,具有‘境生于象而超乎象’的特点”。③明朱承爵《存馀堂诗话》中有:“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可见意境对于文艺作品,特别是诗词作品的重要意义。意境的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实境是形成虚境的基础,而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在整个作品中,虚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以及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处于作品的主导地位。当然,虚境必须以实境为载体,二者相互结合相互交融才能创造出独特的饱含意蕴的意境。
  而在方文山的词作中,他不仅将这种虚实相生的意境体现得淋漓尽致,而且还有着他个人独特的风格和特色。以作诗填词方式,运用大量古代诗词意象等等,这些都让歌词呈现出一种虚幻而唯美的意境。
  以《千里之外》为例:
  “屋檐如悬崖,风铃如沧海,我等燕归来/时间被安排,演一场意外,你悄然走开/故事在城外,浓雾散不开,看不清对白/你听不出来,风声不存在,是我在感慨……”
  这首词作通过运用跳跃的笔法、不规则的用词,加之富丽而奇特的想象,描绘出了一幅壮阔而又凄美的画面,生动传神地勾勒出了唯美而又悲凉的意境。
  “屋檐如悬崖,风铃如沧海,我等燕归来”:悬崖峭拔,人觉屋檐如悬崖,可知心中的负荷之重;风铃如沧海般遥无边际、不可企及,徒有追忆;而我却依旧执着地等待,等待终有一天燕子带给我你归来的消息。这是一幅浩然壮阔却又无奈可叹的画面。
  “时间被安排,演一场意外,你悄然走开”:等待本是遥遥无期的,而时间偏偏又在作怪,让彼此错过,只剩下我独自留在原地;其实意外本不意外,看似偶然的结局,实则必然,若是无缘,自会错过。这是一幅擦肩而过的无缘陌路的伤感画面。
  “故事在城外,浓雾散不开,看不清对白”:故事的地点和苍凉结局已经在这里含蓄地表达出来,虽然那段感情已经不存在,但“我”依旧怀念;化不开的是浓雾,其实是一种浓郁的情绪,在心头缠绕不散去。这是一幅委婉而忧郁、苦涩而纠结的画面。
  “你听不出来,风声不存在,是我在感慨”:此处夸大了叹息的程度,原来那风声原本就是我深深的叹息;而自己所感慨的,其实正是一段美好感情的失去。这是一幅失落感怀的画面。
  “千里之外,太遥远的相爱,隔着沧桑的等待。这也许是命运的安排。这种古典感伤的凄美爱情,描述的是由于时空的阻碍,有情人不能相聚,爱而不得、爱而不能的故事,表现了爱的缺憾、凄美和无奈。”④从中我们也可以深刻地感受到那种独特的唯美意境,仿佛随着每一个画面都会形成一种崭新的虚幻意境,不断开拓,变得愈加奇异而壮阔。而这,便是方文山对意境的独特艺术建构。
  四.意象的融合贯通
  提及对意境的建构,我们必当要说到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中,意象即为“表达某种意念或意蕴,使读者得之于言外的艺术形象”。⑤对于“鬼才”方文山而言,他所塑造的意象可谓繁多,比如我们常常在他的词作中看到的风意象、花意象、雨意象、月意象和茶意象等。这些意象往往不是孤立地出现,而是相互交融和贯通在他的每一首词中,从而为其构建独特的意境和增添丰富的艺术内涵提供了有力的基础。
  以《娘子》为例,其中就有杨柳、溪边河口、黄沙、客栈、红豆等诸多包含寓意的意象,而这些本是无关的意象被方文山都拿到了词里,相互融合,从而形成了《娘子》这首风格古典诗意而又耐人寻味的感怀之作。
  杨柳、红豆自古就有相思之意,而溪边河口则意味着等待,黄沙、客栈是浪迹漂泊的印证。这里是在告诉我们,一方在外游荡而不得归家,另一方则苦苦等待,满怀的思念之情。词人用这几个简单而普通的意象,交织在一起,刻画出了一幅闺妇思夫图,而又不得不叫人感同身受、为之动情。
  又如《七里香》中,麻雀、铅笔、阳光、雨、落叶、蝴蝶、稻穗等让人耳目一新的意象。这些生活中平凡得极易被我们所忽视的事物,却被他信手拈来,发挥于词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动人的画面感和亲切感。
  麻雀“在电线杆上多嘴”,它成为了词人引出女主人公的巧妙一笔;然后又写道“我”用铅笔写“你”,将二者无形中联系起来。之后的阳光、雨、落叶、蝴蝶、稻穗,都被词人用一支笔巧妙地相互融合,却看不到丝毫不协调的痕迹。而这些浪漫的意象相互串联起来,更是勾勒出了一幅韵味独到的和谐美丽的画面。
  总而言之,方文山以其独具匠心的个人特色的手法,将中国古典诗词运用到现代流行歌词的创作中去,使得其词大放异彩,同时也生动了古典诗词的语言,演绎了全新的修辞,开拓了古典诗词的意境,丰富了古典诗词的意象。这些都是他对古典诗词的再创造,是他对诗词领域新的探索和新的开拓,具有巨大的革新意义。当然,他的这种再创造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中国词坛的一大再造,是一种新的作词风的标志。
  
  注释:
  ①池文汇:《“语病”中的美感--浅析方文山歌词创作的特殊手法》,《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09年第9期。
  ②方文山:《中国风:歌词里的文字游戏》,接力出版社,2008年8月第一版。
  ③王先霈、孙文宪:《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第一版,第274页。
  ④千仲明:《方文山歌词中走来的爱情——谈<东风破>、<千里之外>表现的缺憾美》, 《新闻爱好者:下半月》,2008年第8期。
  ⑤王先霈、孙文宪:《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第一版,第274页。
  
  参考文献:
  [1]张福萍:《“以作诗的方式填词”——方文山歌词创作研究》,《写作:高级版》,2006年第8期。
  [2]王姝一:《古诗词传统的承传与现代转化——浅析方文山歌词的开拓价值》,《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 01期。
  [3]蒋钱英:《流行“元素”——论方文山歌词之美》,《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01期。
  [4]姚展雄:《流行音乐的古典情怀——浅析方文山歌词艺术》,《黄河之声》,2008年02期。
  
  喻越,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学生。

论方文山词作对古典诗词的再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