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对社会底层群体的关注,是湖北作家韩永明小说创作的重要主题。在他的中篇小说《幸福计划》(《长江文艺》2010年第2期)中,主人公靳师傅是丛林市一名出租车司机,他最初的幸福计划就是买一辆自己的车,改变自己常年“挑土”的命运。在靳师傅的幸福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中,折射出形形色色的社会问题,以及都市底层人生活重压下的人性之美。
关键词:韩永明 《幸福计划》 社会底层 主题
对社会底层群体的关注,是韩永明小说创作的重要主题。在他的中篇小说《幸福计划》(《长江文艺》2010年第2期)中,这种关注的视角对准的是都市。小说的主角靳师傅是丛林市一名出租车司机,他最初的幸福计划就是买一辆自己的车,改变自己常年“挑土”的命运。这个计划因为丛林市的一起枪杀案警方开出的30万悬赏金而带来了一线生机。然而,靳师傅的幸福计划一步步被各种不期而来的生存困境所改写、逼迫,最后竟然变成他要以生命作为代价并且非此不可的唯一出路。同时,在靳师傅的幸福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中,折射出形形色色的社会问题,以及都市底层人生活重压下的人性之美。所以,底层人的幸福难圆与人性闪光,成了这篇小说互有张力的两大主题。
一.难以实现的幸福计划
小说叙述了一个有意思的、让人回味与思考的故事,其精巧、严密、跌宕起伏、环环相扣的情节设置,可见作者的颇具匠心。起因是丛林市一个嫌疑犯枪杀卫兵抢了枪,警方悬赏30万征集线索。这个消息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丛林市炸开了锅,出租车司机们心里更是泛起阵阵涟漪。因为枪案冷淡了司机们的生意,却也给没有出路的底层人带来了生财之机。在多数人都害怕忌讳的情况下,靳师傅是大着胆子出去找线索,想藉此实现自己的买车计划。这种幸福对于有些人来说不过微乎其微,对于底层人而言却属于较高的生活追求了。
然而,靳师傅没有想到,这渺小的愿望还没实现,生活的重棒却一次次敲落下来:多病的妻子典春替人买票时丢了钱,典春因此病情加重,急需动手术,无奈之下借高利贷补漏洞也因此掉入了利滚利的陷阱;好学懂事的儿子急需的补课费;开车时被骗子以交通肇事的假象敲诈……不期而来的一系列生活困境把靳师傅逼向了死胡同,他万没想到别人热火朝天议论可以冒充杀人犯、以命换钱的调侃后来竟然会变成自己付诸行动的实实在在的幸福计划与唯一出路。
靳师傅开始周密地部署、实施他的幸福计划。找谁去举报他就是嫌疑犯成了最大的难题。他在找好朋友也是同行的康壳儿被拒、找典春又不忍的同时,也把这一大难题有形无形地压在了他们身上。
在靳师傅遭遇的一系列困境的背后,是作者对底层人的悲悯和关怀,对诸多社会问题的拷问和思考,关于贫富悬殊,关于社会保障,关于医疗教育,关于社会环境。在当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靳师傅们的幸福计划从最渺小的生活愿望以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为什么就那么难以实现和满足?在所谓的“幸福计划”中,要钱还是要命?要不要以送命的方式来救命?要不要用生命的代价来减轻家人的负担改善他们的生存环境?这样沉重的两难问题与选择一再地摆在靳师傅、康壳儿、典春们的面前,那是多么艰难而揪心的让人窒息的挣扎!也许,连他们自己都没有想到这个“幸福计划”会发展到如此严重如此荒唐的地步。以至于那个杀人犯,他铤而走险的真正原因是要制服野猪,拯救村庄。他们的生存境况甚至还不如小说中那只因失踪悬赏30万的狗。这个社会给予他们的生存机会实在是太少太少,而无处不在的生存陷阱却是愈来愈多!连最细微渺小的生活愿望都无法实现,动辄要搭上性命,以生命的代价来拯救亲朋,换取他们的生存环境,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却还要冠之以“幸福计划”。形式与内容之间形成巨大的反讽与张力,这也是小说题目的别有深味之处吧!
二.无法磨灭的人性闪光
作者在揭示都市底层生活苦难和生存困境的同时,更注重发掘底层人物身上近乎与生俱来的善良与坚韧,那是饱受生活煎熬和岁月历练的他们永远无法磨灭的人性之光。
这种人性闪光在靳师傅、典春、康壳儿、杀人犯身上皆有体现,并与小说中的放高利贷者、交通诈骗者形成鲜明的人格对比。
对于靳师傅而言,妻子典春的病成了他们生活中很大的拖累和负担,典春的闯祸更是雪上加霜。对此靳师傅烦乱不堪,甚至恨不得典春去死,但他一次次把伤人的气话咽了下去,想方设法地找钱为妻子治病,为儿子补课。对于底层人而言,爱情是多么奢侈的事儿,这里面有着一份无需言说的淳朴的亲情与责任在里面,为此他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
作为下岗工人与病秧子的典春,性格温顺、隐忍,有着惊人的生命韧性和自我牺牲精神。不能替老公分担,她就去卖血换了一碗靳师傅爱吃的牛肉面;不忍拖累老公,她就在靳师傅忙着实施“幸福计划”时候,悄然运作着自己的“幸福计划”——那同样是以命换钱的一份计划。
对于康壳儿,当靳师傅把充当举报人的难题扔到他面前的时候,要不要为朋友两肋插刀、救人于水火,忍不忍心看朋友就此送命,会不会让真正的嫌疑犯逍遥法外,这些于他何尝没有剧烈的心理斗争与重重顾虑。最后选择的却是以自己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幸福。这时的康壳儿,不仅是善良、有同情心的康壳儿,还是有着大义与大爱的康壳儿。
文章的最后一节尤为紧凑、精彩,如抽丝剥茧般,层层揭开了谜底与真相。走投无路的靳师傅无意中邂逅了真正的杀人犯,两人开始精神与人性上的短兵相接,都经历着善与恶、生与死的大较量,大挣扎。在杀人犯还未自报家门还是乞丐的时候,靳师傅便被他奄奄一息的样子和脏兮兮的袋子一次次拉住,给他买饭,给他换蛇皮袋子。他总是狠不下心丢下不管。“他总觉得这个世上,有人看着他,总有眼睛盯着他”,这表述出底层人最淳朴的心理,是他们内心深处的善心与良知。
当两人的真实身份与想法都亮相后,他们的思想斗争更为激烈。原本打算自首的杀人犯因被靳师傅感动、同情其遭遇而改变想法让靳师傅去举报自己,只要求靳师傅给自己收尸并叮嘱他不要忘了帮自己交子弹费。这是同为底层人的杀人犯的人性闪光。等到了公安局后,靳师傅又于心不忍了,想到如果杀人犯去自首还可以捡回一条命。杀人犯说靳师傅“你这个人心太好,心不狠,其实在这个世上,心不狠是不行的。我想你就是那种又想发财,可心又不狠的人”,其实对于杀人犯自己,何尝不也是到了走投无路的时候还狠不下心来的人。
最后,在两人争执不下的时候,来了康壳儿冒充靳师傅报案和典春拿着保险单被车撞的电话。故事至此戛然而止。经历人性的大考验之后,真相大白于天下的时候,也是人性闪光的动人之处与心酸时刻。
读《幸福计划》,再一次印证:正视底层生活的艰难,更从艰难人生中发现人心的温暖,是韩永明小说一个最鲜明的主题。
吴佳燕,青年评论家,现居湖北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