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经过几年的教学摸索,我觉得古诗词课堂教学要将以教师串讲为主,变为以学生诵读为主,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吟咏诗文,逐步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并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在平时教学实践中,本人按照三个步骤教学古诗词,效果相当不错。
关键词:古诗词 背景 诗境 品读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按照以下三个步骤教学古诗词,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
一.解读背景整体感知
虽说古诗词教学应以指导学生诵读为主,但是初中语文教材中一部分古诗词的时代性很强,加上作者风格的独特性,以及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在教学活动中教者就需要解读作者,介绍后人对作者的评价,以及作者写作时所处的社会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例如:在教学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时,只有了解作者的身份、经历以及特殊的处境,才能深切体会诗作中“风飘絮”“雨打萍”的比喻义,才能感悟颈联谐音的精妙运用,也才能真切地感受作者那视死如归、为国捐躯的一身正气,从而使学生的爱国情怀得到升华。
二.组织诵读融入诗境
古诗词教学诵读更是必不可少,当然也并不是任由学生去随意的读书,还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这也可以分三步走。首先是学生自读,要读得文通字顺。教师指引学生通过课本上的注释,借助于工具书,让学生大致了解这首诗词写了什么内容。其次是教师纠正指导,我们诵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能恰当地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喜怒哀乐之情,这些情感孕于无声的语言中,要通过朗读将其外化,就需要先定出感情基调,再据此指导正确的朗读方法,让学生在诵读时注意重音、语调、节奏,在抑扬顿挫、轻重舒缓中领悟情感。如读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商女”读得平缓,“不知”开始上升,“亡国恨”达到顶点,“恨”更重。通过模仿,读出正确的语调,激起心中的忧愤,领会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的情感。课堂处理时,我会先教学生朗读的技巧,然后抛砖引玉,提出问题“怎么读”“为什么这样读”,激起学生的诵读兴趣,再引导学生对比揣摩各种读法,争相发表意见,在争论与研讨中,在模仿与实践中,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当然,在学生尽情朗读时,教师的评价要做到少之又少,精之又精。最后水到渠成,表演诵读。可以采用个人朗诵,小组竞赛等多种方式,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让他们在诵读中找到成就感,以后无论学习什么文章都会兴致盎然。
三.想象品读,提升能力
学生在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之后,经过反复诵读,已经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领悟了作者的感情倾向。但是在诗词教学中还不够,学习古诗词还需要丰富的想象。因为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它用极有限的字数表达极其深刻的内涵,不展开想象,就无法深入作品内部,就无法走进诗人创设的意境,无法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巴尔扎克曾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真正懂诗的人会把诗人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我们让学生在想象中诵读,在诵读中想象,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形象,运用想象去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白,品味诗意,走进诗人的意境。本人平时采用这样两种方式:一是比较阅读,准备一两首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诗词,和教学内容放在一起,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同。例如在教学《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时,可以联系同为作者的《春夜喜雨》中“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来赏析,写的都是花,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呢?作者虽然身处草堂,但春雨的滋润带来了生机,心情当然愉悦;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萧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再美的花、再悦耳的鸟鸣也会使人落泪惊心。二是改写,可以口头对诗句进行拓展描述,也可以形成书面表达。古诗词因为字数是有限的,就很难准确形象地传达出具体可感的审美意象。初中生社会阅历不丰富,知识水平有限的特点也决定了他们很难把握古诗词深远的意境。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从扩充句子本身入手,从读诗后的所思所感等多角度进行构思,指导学生把诗歌改写成语言优美的写景叙事抒情性散文,这样领会诗歌的内涵就不是一件难事,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之,我们语文教师只要能根据诗词固有的特点、学生实际情况和自身教学能力等因素,合理运用教学形式和手段,多摸索,多反思,一定会使诗词教学焕发生机、充满活力。
沈春峰,江苏省兴化市戴窑初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