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1期 ID: 151042

[ 周文忠 文选 ]   

当前农村学生名著阅读状况的调查研究

◇ 周文忠

  内容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对七到九年级学生要求很明确:“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本文以对我校1000多名学生问卷调查、分析,发现当前农村初中生名著阅读存在着阅读目的模糊;阅读书籍较少;阅读方法不当;缺乏教师指导;缺少阅读习惯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 名著阅读
  
  名著以其无与伦比的文学价值与思想价值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尤其在现代,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名著阅读已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当前农村初中生对名著阅读了多少?效果怎样?还存在什么问题呢?带着一系列问题,笔者对我校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调查研究的时间、对象、内容与方法
  1.调查时间:2010年9月2日
  2.调查对象:向仪征市新城初级中学学生发放问卷1150份。
  3.调查内容:当前农村初中生名著的阅读状况。
  4.调查方法:问卷调查。自编调查问卷,内容共四大项,包括阅读兴趣调查、阅读环境调查、阅读习惯与方式调查、阅读效果调查。题型为单项选择、不定项选择、简答题。
  二.调查结果显示与分析
  1.阅读兴趣高涨,阅读目的模糊
  问卷调查中,在回答“你对阅读的态度时”时,选择“较喜欢、喜欢”的学生占86%,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但阅读目的模糊,在回答“你进行阅读的目的是”时,40%的学生选择“娱乐消遣”,只有44%的学生选择“提高素养”。大部分学生能够主动阅读,喜欢阅读的名著种类有:古典小说、当代小说、童话、散文等等。
  2.能够阅读的书籍较少
  问卷调查中,在回答“你家藏有的书籍的量时(不含课本)”时,选择“5本左右、20本左右”的学生占82%,48%的家长对阅读“不提倡、不反对”,82%的学生选择“书店购买”书籍。没有书籍,阅读怎能正常进行?
  3.阅读方法不当,效果不良
  据调查,阅读名著“经常做”读书笔记的只有4%。很多学生表示,他们阅读的目的一开始是想为了增长点知识,提高下自己的写作水平,但是在阅读中,消遣的心态却无意识地取代了边读边思考边做摘录的打算。出现这样的情况其中的原因很多,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①学习压力大,没有太多时间去读读想想摘摘,也没时间再去翻阅曾经做的读书笔记。②在读的过程中做笔记太麻烦,同时也影响自己对精彩故事情节的追求。③从小就没有这样一种写笔记的习惯。④不知道怎样写读书笔记。
  4.缺乏教师的指导
  在“是否有教师的指导”一项中,回答“没有”的占了90%以上,这就意味着学生们的阅读大部分是处于自发状态。学生的名著阅读是漫无目的,随心所欲的。这样就容易使阅读目的不明确,阅读方法不正确,阅读方向出现偏差。
  5.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个人之所以形成某种习惯,是因为一定的情景刺激和某些有关的动作在其大脑皮层形成了巩固的暂时神经联系。习惯的形成要经过很长的、系列的条件反射。有没有好的阅读习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每天有没有固定的阅读时间;二是阅读时动手动脑的程度的多少。
  首先是他们的阅读时间。调查中,在回答“你有时间阅读吗”时,选择“少”“一般”的占80%,在回答“在校期间,你每周平均用于阅读的时间”时,选择“偶尔”“不读”的占66%。
  二是学生们阅读时动手动脑的程度,这是好的阅读习惯的另一个重要标志。课标中要求学生学生们会“浏览、检索、摘录、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还要会“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但在调查中发现,学生们在阅读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远远不够,也很少有人养成动手动脑的习惯。在回答“你读名著时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懂得问题怎么办”时,选择“查工具”的只占30%,不少学生选择“跳过去不读”或“随便认读”。
  三.对策建议
  1.书籍选择贴近学生的兴趣
  学生爱读各种课外书,而影响他们阅读习惯的主要是个人兴趣。这样,学生的阅读就存在盲目性,没有系统。往往是碰到什么读什么,完全听凭个人爱好。教师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阅读书目应贴近学生的兴趣。这样,学生阅读的材料就不是单项的强迫,而是可选择的建议,那么,名著阅读在选材上就更贴近学生,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1)必读书目:
  ①中国名著类,如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传》、鲁迅《朝花夕拾》、冰心《繁星·春水》、老舍《骆驼祥子》等。
  ②外国名著类,如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笛福《鲁滨逊漂流记》、高尔基《童年》等。
  (2)选读书目及材料:
  ①童话:《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中外现当代童话等;
  ②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外古今寓言等;
  ③长篇文学名著,如司马迁《史记》、罗曼·罗兰《名人传》、海明威《老人与海》等。
  2.开设阅读课,保证阅读时间
  《语文课程标准》对七到九年级学生要求很明确:“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教师每周可以开设2节阅读课,让学生进行阅读。阅读课的开设,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阅读时间,阅读才能落到实处。
  3.培养最佳的阅读心理
  培养最佳的阅读心理,端正学生的阅读态度,能使阅读达到好的效果。端正学生的阅读效果,首先要使他们有一种渴求阅读的欲望。明白了阅读活动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读书欲望,可以使他们变被动为主动。例如,教师可在学生中选一名阅读广泛、知识丰富的典型,使周围学生看到他在写作、文章阅读理解方面的优势。这样,学生能看出阅读能力在生活中对人的巨大影响,充分认识阅读活动的意义,阅读由不自觉转为自觉,态度自然端正。另外,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有专一的心力,集中注意力。孟子说:“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朱熹说:“读书要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排除杂念,专心读书,边读边思考,这样才能获取读物精华。再次,教师要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使他们有恒心,明白“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道理。
  4.指导阅读方法
  阅读可分为精读和略读。精读是完全性阅读,它通过细读、反复等形式,推敲、琢磨文句,求的是知识的深度。像冰心的《繁星· 春水》中的精美诗篇,便要让学生精读,要指导学生随时利用各种工具书和有关书籍查找不懂的字词、典故等。要指导学生运用古人的“圈点读书法”,边读边勾画圈点。略读是不完全性的阅读。它的特点是能提纲挈领地把握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主要思想和技法,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需要关注的问题上,在阅读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可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样的鸿篇巨制,便要指导学生采取略读的方法。略读前可先让学生找一些有关作品的内容梗概、名篇点评来读读,这样学生便可先粗知大体内容。略读时教师要特别注意训练学生的速度,要让学生养成默读的习惯,真正达到“阅读一般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的速度要求,而且要逐步提高,力求做到“一目十行”。教师在指导课外阅读时,应提示学生哪种读物适合哪种读书方法。如果选择的是一般知识读物,只作知识性了解,就采取泛读和略读;如果选择了美文佳作,要感悟美的语言、体会情感,学习描述方法,就采取精读;如果读文学作品报刊杂志,是为了消遣,就只需浏览了。
  5.作读书笔记,写读书心得
  边读边思,能够使自己在阅读中处于主动地位,读得自觉,读得深入,读出自己的心得体会,阅读的效率自然就高。阅读中引发的深刻思考,一些有价值的见解,往往转瞬即逝,这就需要及时动笔,记录自己的思考所得。要指导学生对文中精妙处、关键的地方圈点勾画标志出来,加上批注,写出心得。对语言运用的传神处可用选择、删除、置换、添补、调换等方法推敲、吟咏、比较优劣。使学生勤于笔录、博采广撷。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作读书笔记是增强思想、情感积累、技艺积累,提高分析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好方法。
  语文教学强调的是读写结合,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开阔了视野,增加了积累,与此同时,他们的思想火花也会不时迸发出耀眼的光芒。这时,我们便要指导学生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写读书收获、感想或仿写、续编等,把阅读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用审美的眼光去发现美,欣赏美,品味美,创造美。
  6.开展交流活动
  从阅读境界上看,一种是自得其乐的封闭式阅读,另一种是相互交流的开放式阅读。对正在接受知识的中学生而言,选择开放性阅读更有利于学生相互促进和提高。教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应注重将学生阅读的个人行为服务于集体的某种意志,就是从相互交流中共同学习、提高。初中生生性活泼,好奇善思,如果在阅读过程中经常开展多彩有趣的活动,会使学生参与情绪高涨,激情倍增,他们也乐意在阅读活动中倾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如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可举行“让我们的青春更亮丽”演讲会;阅读《西游记》,可举行“大话西游”故事竞赛;阅读《水浒传》,可开展自编谜语猜人名活动;阅读《繁星· 春水》,可举办诗歌朗诵会。
  
  周文忠,江苏仪征市新城初级中学教师。

当前农村学生名著阅读状况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