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1期 ID: 151079

[ 焦银生 文选 ]   

汉语言文学课程通识教育浅论

◇ 焦银生

  内容摘要:远程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课程需要进行通识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出神入化,从而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
  关键词:远程开放课程 汉语言文学 通识教育
  
  我多年承担电大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由于学员是在职的,教学方式采用集中辅导和自学相结合,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近来笔者对近三级学员学习需求进行了问卷调查,并查阅了电大和普通大学汉语言文学课程教科书,文化与文学理论研究资料,经过分析研究,找到了教学内容、学习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异同点,认为要解决电大学员学习中的问题,远程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课程要进行通识导学教育。
  通识教育本身源于19世纪,欧美学者针对现代大学的学术、知识被严重割裂,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提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而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出神入化,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实际上在中国通识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易经》中主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中庸》中主张,做学问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古人一贯认为博学多识就可以融会贯通,出神入化。《论衡》中说:“博览古今为通人”,“读书千篇以上,万卷以下,弘扬雅言,审定文牍,以教授为师者,通人也”,“通人胸中怀百家之言”。通识教育可产生通才,即博览群书,知自然人文,知古今之事,博学多识,通权达变,通情达理,兼备多种才能。通识教育可产生通人,或者称之为全人。
  我们认识到,通识教育与专业化教育,只是教育模式的不同选择,但其本质上,通识教育重在“育”,因为通识教育提供的选择是多样化的。而学生们通过多样化的选择,得到了自由的、顺其自然的成长,不断开发、挖掘出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素养。通识教育实际上是素质教育最有效的实现方式。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实际,充分发展个性,博学多识;鼓励学生从难、从严、从自己实际出发,激发学习主动性,全面提高素质。通识教育特别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自学培训相结合,从而可以全面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我依据汉语言文学专业特点和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即汉语言文学课程学习与语文教育的通识导学;汉语言文学课程与文化学习的通识导学;汉语言文学课程辅导与自学指导的通识导学。通过课题研究,写作论文,并运用教学,数十次开展语文讲座,教研相促进,既提升教学水平,又深入教学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汉语言文学通识教育有其宽广的空间,把文字、文学、文化作为认知的对象,把技巧、能力、素养作为修养目标,把生活、人生、生命作为归属的目标。在导学中,渗透着人的品格教育。亚里士多德提出“自由教育”的思想,后来纽曼讲“博雅教育”,近代教育家帕卡德主张“通识教育”,这些理念都在强调一种具备远大眼光、广博知识和高雅精神的人文教育。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讲“为己之学”,就是“做人”的教育。他教的是“语文”,但读《论语》,其主旨阐述“仁者爱人”的“全人”发展的教育思想。因此,语文教育要对文化经典与文化传统进行学习掌握,也要开展人生观和生命价值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创造力和完美人格。而且我们认识到,人格修养是学习、教育的境界问题。王国维提出治学三境界,先讲个体主观性,“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二是要不断求索,努力上进,“衣带渐宽终不悔”;最后“踏破铁鞋”,功到自然成,“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冯友兰指出做人的四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要不断学习,不断求索。
  汉语言文学课程学习与语文教育的通识导学,应该基于“课程”和“教学”的元因素,排除不良倾向的影响,突现语文本体的特征,扎实而有效地搞好语文教学实践活动。针对语文教学现状,探求语文教学的理论视阈和实践视阈。其中提出“引导、关爱言语生命”和“与人生对话”的观点,阐发“语言”的内质,揭示“意义”的深度模式,以致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行走”指教学的行为、行动,强调语文思维活动特征,注重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得到“知识——能力——素养”的全面发展。强调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兼顾,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结合起来,从而反映语文学习的整体面貌和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完整体系。
  
  焦银生,甘肃电大平凉分校教师。

汉语言文学课程通识教育浅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