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1期 ID: 151040

[ 何银彩 文选 ]   

阅读教学的六字诀

◇ 何银彩

  内容摘要:当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大多还是老师在说“单口相声”,或者是由“满堂贯”滑向了“满堂问”,或者是以音像直观代替了文本阅读……语文教学应该改变“只听老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局面,让学生们更多地朗读感悟、审美熏陶。笔者认为,文学阅读教学应该念好“六字诀”。
  关键词:文学阅读 审美感悟 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关系到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但是,当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大多还是老师在说“单口相声”,或者是由“满堂贯”滑向了“满堂问”,或者是以音像直观代替了文本阅读……针对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偏向,笔者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研究、改革和创新,在此作些粗浅的分析汇报,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1.美好引领,“盼”读;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阅读教学首要的任务就是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努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读书热情。例如让童心沉醉于戛然而止的童话;让童趣盎然于儿童诗歌;让童真陶冶于儿童故事……教师应该善于把握住学生阅读的兴奋点,认真学习和借鉴古代说书艺人的“吊胃口”技艺,极大地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真正地爱学语文、乐学语文。老师们可以“现身说法”,把自己读书的经验与同学们进行分享。或者给学生介绍古人勤学的故事,似春风化雨般点点入土,润物细无声,让学生们深深地感受到:读书是一种快乐,阅读是一种幸福。老师们还可以借助声像媒体,经常地播放名家的课文示范朗读,或者采用配乐朗读、视频模仿等方式,借助这样一些新技术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总之,千万不能够窒息了学生的读书热情!笔者认为,教育的最大悲哀就是使得学生厌学、甚至逃学。
  2.情境熏染,“悦”读;
  学习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引起学生深切的情感体验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就是情境暗示作用的生动说明。阅读教学的组织与实施一定要重视学习环境的布置。比如定期更换小书架,更新图书角。应该特别重视杂志、报刊的订阅。因为报刊杂志的文章比较贴近我们的现实生活,富有时代感,为同学们所喜闻乐见。有利于学生走进更广阔的阅读天地,关心他人,关心时事,关心社会,真正快乐地享受阅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充分借助音乐绘画等多学科辅助教学。“音乐使愁苦人快乐,胆怯者勇敢,轻浮者庄重。”音乐美育一旦产生了明确的语文智育作用,学生大脑中朦胧的有意识就与无意识统一起来。如教学古诗《江雪》,老师先播放《渔舟唱晚》,并作提示:这首乐曲以舒缓、优美、宁静的旋律,让人们眼前展现出这样的画面:太阳快要下山了,它的夕辉映照在开阔平静的江面上,泛起粼粼的金波。远处,几片白帆隐隐可见,渔人们驾着小舟归来了……然后用语言导入新课,这样就能够唤起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忘我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去。文学、艺术是对学生进行审美熏陶的最好载体,不应该隔离。老师还应该创造更多的条件给学生进行阅读交流,如举办班级读书会,编写手抄报等形式,让大家畅所欲言,与同学分享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从而体会一种成就感、满足感。
  3.给足时空,“广”读;
  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学习,三分课内,七分课外。青年语文教育改革家陈军倡导的新语文教育,主张举三反一,即通过大量阅读来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这种学习方法是有科学道理的。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言语经验,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语文教学不能够再“依纲靠本”“惟教材”,而应该是用教材教,最终的目的还是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叶圣陶先生谆谆教导我们: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社会习惯。引导学生多读多写,养成爱阅读、好学习的良好习惯,才能够使学生们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语文老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将广读与精读巧妙结合起来。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话强调了熟读成诵可以实现由外而内的深刻感悟——形式的和内容的。古人又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话强调了熟读成诵可以实现由内而外的灵活而熟练的语言运用。从这种内与外的辩证法中,不难看出我国传统语文教学强调诵读涵咏的良苦用心。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语文教学尤其要利用现代信息媒体,听广播、看电视、看录像、看VCD、上网等,拓展学习渠道,让学生充分利用校外世界的教育资源。教师则适时指点、引导,使学生在广阔的大自然中尽情地学习,享受着开放学习的乐趣。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阅读单篇的文章,同时还要引导学生阅读一整本的书,不断丰富学生们的文化内涵,夯实同学们的文化底蕴。
  4.穿针引线,“择”读;
  “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指导学生有选择性地阅读显得非常重要——毕竟开卷未必有益。首先应该选择与课文学习内容相关的书籍,以帮助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题性的购书、读书,可以有效地发展自己的专长。注意按不同的年龄阶段来择读,尽量顺其口味,投其所好。特别要防止“偏食”,注意引导适度转向,构建科学和谐的阅读观、学习观。例如,七年级上学期以自我类书籍的读书、评书活动为主,以加强师生对自我人生的体验与思索。七年级下学期以自然类书籍的读书、评书活动为主,以促进师生了解亲近探索保护大自然的热情。八年级上学期以历史类书籍的读书评书为主,以促进师生对历史的回顾与了解。八年级下学期以社会类书籍的读书、评书活动为主,以促进师生对当前社会的关注与探索。这样循序渐进的有计划的读书指导,能够为学生们的科学发展助力。
  5.授之以渔,“会”读;
  学习得其法,有利于提高读书的质量和效率。学生学习有效性有三个考量指标:一是学习速度,即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这是前提性指标;二是学习结果,即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或取得的成绩,这是核心性指标;三是学习体验,即所伴随或生发的心理感受,这是内隐性指标。阅读的一般方法有快速读,大略读,跳跃读,精细地读,联系着读,边思边读……在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充分品味感悟——对文本产生思考,感受文本的精神力量,升华审美情趣。同时还应该加强积累——侧重培养学生在思考中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锻炼提高阅读文本的方法,积淀丰厚的人文素养、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等等。例如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什么人?什么事?怎么写的?为什么要写?你是怎么看的?理清文章的思路:作者的行文思路——叙述的基本要素,作者的感情变化,材料的安排,文章的过渡等。揣摩文章的语言:加强对重点词句的剖析,体会文章的主旨词句——描写句、抒情句、议论句;重点虚词——不但、而且、何况、但是、因为等等。指导学生进行概括性表达:借助找主干的方法概括提炼关键性文字;根据自己的理解重组表达;用自己的语言还原文章、仿写文章等。
  6.搭建舞台,“恋”读。
  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让同学们既要与书籍“一见钟情”,又要“日久生情”。可以通过奖励书签、图书优惠券、肯德基麦当劳优惠券等制度以及其他丰富多彩的形式途径,激发和培养学生爱书恋书的情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形式喜读乐读,比如让学生互换图书,组织班级读书会、观点报告会等等,既促进了同学们相互交流、增进友谊,又能够使同学们拓展阅读视野,产生“头脑风暴”、触发思想的火花……
  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的建议是: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老师们,我们应该非常清楚:分数赢得的是一时,读书赢得的是一世。当我们的学生们终日面对课本与习题的时候,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感知能力会在不知不觉中钝化,情感世界会在不知不觉中沙化,成为只有一技之长的冷冰冰的工具性存在。一个学生走进学校并不意味着接受教育,只有当他面对一本书沉醉不已的时候,教育才刚刚开始。要确立青少年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语文教师几乎要有舍我其谁的道义担当,加强对青少年进行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让我们为夯实文学阅读教学而努力奋斗!
  
  何银彩,广东中山市小榄镇第一中学教师。

阅读教学的六字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