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1期 ID: 151047

[ 赵伟 文选 ]   

新课标下农村中学作文教学

◇ 赵伟

  内容摘要:农村大部分学生一提到作文就烦,把写作文看成是一种负担。有的敷衍了事,有的干脆当起了誊抄工……现象不一而足。不过,以我之见,作文也没那么可怕,教者不囿于陈规,走出作文教学误区,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学生作文会有长足进步。
  关键词:农村中学 作文教学 新课标
  
  常听身边同事感慨:这作文是越教越犯迷糊,学生作文时,所用材料要么是老掉牙的东西,要么是你用、我用、他也用,让人读了有种人云亦云,陈词滥调之感,甚至有的学生根本不能作文。说实话,尤其是农村大部分学生,一提到作文就烦,把写作文看成是一种负担。有的敷衍了事,有的干脆当起了誊抄工……现象不一而足。不过,以我之见,作文也没那么可怕,教者不囿于陈规,走出作文教学误区,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学生作文会有长足进步。
  一.凸显人文,以情激趣
  纵观中国教育,部分封建教育思想依然残存:师者圣也,师道尊严。特别是在边远闭塞的农村,一些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种“遥看瀑布挂前川”的感觉,让学生不敢亲近,其结果是钳制学生思维,扼杀学生个性,培养出些不会动脑筋的“机器”,这在作文教学中表现尤为突出:复制品多,生搬硬套,牵强附会,无病呻吟……
  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同样强调“以人为本”,教师教作文时应倾注真情,关爱学生;学生写作文时要注重体验,张扬个性。
  学生作文时怎样才可以张扬个性呢?
  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得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互助合作关系,互相尊重,充分信任,先让学生喜欢上教作文的老师,再以情融情,以情激趣,以情促思,引领学生在作文这块肥沃的土地中探索奥秘,追寻快乐。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产生这样的体验:作文是一次快乐的旅行,有关爱他们的老师做伴,旅途该是春光无限。情感是创新的第一要素,也是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金钥匙,学生的情感一经激发,就会潮水般奔泻而来,泄于笔端,智慧的火花亦会闪现,显山露水尽在作文中。
  还记得二00五年九月我带过的那个初中一年级,学生都来自本片区的各所小学,学生的作文水平不敢恭维。接到这批学生,我彷徨过:已是初中一年级学生了,文不成句者有之,废话连篇者有之,矫揉假情者有之......不过担子一压下来,是不用分辨的,得硬着头皮“冲锋陷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应以情激趣。我开始和陌生的他们接触、交流。农村孩子真是纯朴可爱的,给点阳光就灿烂,他们先是受宠若惊,后来逐渐消除了戒备心理,向我靠拢......有作文契机了,是我趁胜追击的时候了,我提出要求:阅读、摘抄、写日记、谈体会......循序渐进,他们做了,而且做得很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学生进步了,我由衷的高兴!
  二.积极生活,丰富积累
  学生要写好作文,必须要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和丰厚的文化积淀。教师应带领学生积极主动的走向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身边的人、事、物、景。语文的外延是整个世界、整个生活。
  教者首先要教会学生怎样从生活中搜集素材和提取信息。生活处处有光彩,生活处处皆文章。有了丰富的生活积累,作文便可信手拈来,再也不会有“无从选材”之尴尬。显然,丰富积累不仅仅是丰富生活积累,更值得一提的是要注意学生传统文化的积淀。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写作非一日之功,胸中无奌墨,哪怕万千素材,任尔“千呼万唤”,也徒劳无益。教师应引领学生养成读好书,好读书的好习惯。学生应做好摘抄、定时日记的习惯。日积月累,知识面逐渐拓宽、加深,作文时自会行云流水,下笔如有神。
  三.诚信作文,表露真情
  素质教育提倡“以人为本,讲求诚信”,学生是生活的主人,作文的主人。教学生作文就是教学生做人。诚信作文,也就是诚信做人。
  诚信作文就是学生作文时走进生活,注重抒写自己的独特体验。作文或是生活的浓缩,或是生活片段的剪辑,。如果离开了生活,他还有存在的意义吗?作文离开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创新恐怕也无从谈起吧!
  作文唯真方感人。在《难忘的一件事》的作文练习中,一位学生声泪俱下的诉说了这样一件事:
  我的大脑是一个记忆宝库,童年生活中许多事情让人一生难忘。
  那件事发生在我四年级冬季的一个晚上。那天晚上,爸爸从朋友家喝酒回来已经是深更半夜了。我们睡得正香,门外擂鼓般的敲门声把我们惊醒了。“谁啊?”妈妈问了一声,没有回音,妈妈又问了一句还是没有回音。门外依旧是急促的敲击声。“有贼吗?”妈妈起了床,我和姐姐也跟着起了床。我们轻手轻脚的打开了房门。原来是爸爸从王叔叔家喝酒回来,他身上冒着冷汗,一股酒气扑鼻而来。一进门爸爸就怒骂我们没及时给他开门,并顺手操起一把椅子往桌上一摔,“砰”的一声,椅子摔坏了,桌子缺了一角。妈妈责备了一句。爸爸借着酒气,火气越来越大,他完全失去了理智。拿起桌上的碗向妈妈扔过来,妈妈被砸的头破血流。爸爸还冲进厨房,拉断煤气管,点燃煤气烧我、姐姐和妈妈……当时年幼的我真想跳楼自尽,结束这种家庭暴力,或者拿把菜刀把爸爸给杀了,和他同归于尽……
  看完这篇作文,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作文评讲时,泪水同样也模糊了孩子们的双眼,整个课堂不是《悲惨世界》,胜是悲惨世界!我们向那位同学投去了关爱的目光,理解的目光。
  这就是生活,这就是写生活的诚信作文。生活是个万花筒,多姿多彩。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建构生活。
  但应该注意,农村学生作文大多“报喜不报忧”,题材多以“褒扬”为主,像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等类似事例点击率极高,一次作文下来,类似事例太多,缺乏创新。我觉得这跟老师的引导有关,老师应让学生体会:生活不仅是甜的,有时也是酸的和苦的。
  另外,农村学生虽没有城市生活的灵活多变,但我们更贴近大自然。那清的山、绿的水,那淳朴的民情民风又何尝不是我们作文的素材呢?老师要引领学生返璞归真,让学生在大自然的怀抱中陶冶情操,彰显个性,放飞理想,真切的感受大自然的无限生机与活力。把在大自然中的生活情趣拾掇成串,缀成作文,实实在在的写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四.人文批改,疏导心理
  老师批改作文切忌空话套话:错别字多,语句是否通顺,主体是否突出等,这种批改方式缺乏人文性。
  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应放下“师尊”的架子,不能用自己惯用的思维方式去评价学生的作文,应换位思考,以商讨的口吻与学生平等交流,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也应以赏识的态度肯定他们的进步。马克·吐温有这样一句话:“你得体的赞美,能让我陶醉三月。”一位大作家尚且如此,更何谈学生。赏识教育在作文教学中尤其有效。
  其次,教师在作文批改时应给予学生父母般的关爱。这种关爱就是在作文批语上下功夫。文章是学生心绪的“晴雨表”,他们常常透过文字反应心声,倾诉烦恼,甚至把一些不愿对别人提及的事写在作文或日记里,他们渴望理解、信任和宽容。老师在作文批改时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深切体会,分享他们的快乐,抚慰他们受伤的心灵,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困难。
  在前不久的一个傍晚,一位喝酒略有醉意的学生家长成了我家的不速之客。他刚一落座,便忙不迭的打开话匣子向我表示谢意,看得出来,他非常真诚。他说他很关心女儿的成长,希望孩子能考上大学,有出息。由于家境困难,这几年一直在外打工,对女儿的关心极少。孩子在疼爱她的奶奶去世过后的一段时间里,特别伤心,并把这事写进作文。是老师在孩子最痛苦无助的时候给予了孩子父母般的关爱……由于班上学生多,改过的作文也多,怎么写的批语,我已经淡忘了,但就是那几句话语,竟让孩子释怀和家长感动。我震撼了!有一首歌这样唱道:一句温馨的话语,也许胜过万顷雷霆,一声亲切的呼唤,能有起死回生的力量,干旱的土地需要泉水,幼小禾苗需要阳光……孩子需要爱,农民工的孩子更需要老师的关爱。你一句温馨的话语,一个灿烂的微笑,一次关切的抚慰,都会是孩子成长的良方,爱是改变学生作文状况的催化剂。
  再次,老师在作文批改时也扮演着心理医生的角色。在农村,孩子的父母大多在外打工,只好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看管,每月按时借钱回家。在他们看来,钱是连接父母与孩子的唯一纽带。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有时不亚于城里人。孩子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而看管孩子的爷爷奶奶觉得:爸妈不在身边,孩子已经够可怜了,而且孩子毕竟又是一代人(“各代热”),所以不能亏待他们,甚至纵容他们。长期的溺爱造成孩子执拗、狂妄、粗野、孤僻、暴躁、自私、不知冷暖、爱走极端等诸多心理疾病。作文是学生心灵之窗,这些现象在作文中自然会流露出来,老师知晓后不应怠慢,应针对具体情况找出原因,对症下药,并在作文批改时第一时间用批语及时疏导学生心理,消除障碍,让孩子健康成长!
  
  赵伟,四川蓬溪县文井初级中学教师。
  

新课标下农村中学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