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宾《天空》是一组探讨生态与自我及爱情关系的诗篇,抒写诗人对于当今世界所面临的生态灾难所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那就是从自我出发、从自己做起,不然生态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如果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地有所奉献就有所收获,人类未来的命运是可以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当代中国诗人对于自然生态问题的最新思考也许就体现在这里,并且是以诗人方式进行的思考,是以诗歌的方式进行的自我生态意识的构建。
诗人将人类的自然生态问题与个人的爱情生活联系起来,认为个人的爱情再美好、再幸福,也不能回避生态灾难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只有将个人的爱情奉献给自然与世界,自我也会得到更多回报。诗人以敏锐的眼光,发现蓝色天空其实只是“酸性的水分子”与“工业的尘土”的混合物,发现树丛上空飞翔的鸟儿之内部已经开始变黑,以此揭示世界上存在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更为触目惊心的是“病毒”正在每一个人的体内漫延,它们将“红旗”插遍了所有的“山头”,因此让我们全身充满“恐惧”,人类已经危在旦夕了。而面对这一切,抒情主人公是那样的无可奈何,感到了一种绝望情绪:“他们在尖叫,在自己的造物中”、“更大的沉默落入了深渊”(《命运》),这也许就是人类未来命运的象征?诗人以意象的方式呈现了世界自然生态之严重性以及他所认识的人类的命运,是如此地让人恐惧;然而,我们许多人还每天在那里歌舞升平,盲目乐观?诗人并不只是站在社会立场观察世界,还以自我体验特别是自我的爱情体验,来加深对生态问题严重性的认识:“思念”已经是“注水的猪肉”、“理想”已经是“漏水的木桶”,想给“你”一个“广场”而其上已经修满“违章建筑”,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类的生活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从身外到体内都已经满目苍夷。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诗人认为每一个人要以爱情的方式作出奉献。到此,独到的艺术构思已经构成了一个圆形,这就不仅揭示了人类自然生态问题的严重性,并且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诗人对人类面临的生态问题进行了具有哲理性的思索,让有的诗行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没有让诗作停留于讥讽与批判的层面。“它们还得飞,在工厂群/有它们充足的粮食/和莫名其妙的死亡”(《天空》)它们的体内虽然已经“变黑”,却不得不继续飞翔,令人不安地将“工厂群”“充足的粮食”与“莫名其妙地死亡|”却并置在一起;在《给你》中,诗人也将美好与丑陋、完整与破碎、合法与非法并置在一起,这样的处理并不只是让诗作具有一种辩证的美,而是最大限度地抒写了诗人自我生命中的无奈与心酸。在《放开》里,虽然我们并不清楚那只“手掌”属于谁,但诗人所要表达的就是奉献与收获的哲学关系:“双掌朝上,把你所爱的/黄金和比黄金更重的,都奉献出来”,而如果没有奉献,那我们只有等待惩罚;“那真切的拥有,那持久的幸福之光/正隐身于你的割舍之中”、如果没有必要的割舍,那也就没有“拥有”与“幸福”可言;如果只有吸收而没有奉献,“大海将不会如此蔚蓝,如此清澈”。“放开,把你紧握的拳头轻轻放开/你拥有的,比拥有的更多”。这是诗人对于解决人类生态问题的最终思考,的确是一种具有哲学与辩证意味的思考。
诗人总是以意象说话,并以句式的反复而形成一种音律。显然,组诗并不是格律诗而是自由体诗,然而也不是没有限制的自由;第一首中有“它们”句式的反复,第二首中有“他们”句式的反复,第三首中有“纵使”句式的反复,第四首中有“放开”句式反复,所有的这些反复出现的句式都让全诗产生一种回环往复的美与整齐曲折的美,让它更适合于朗诵。多数意象都是具有独创性的,小鸟成群飞过丛林与体内病毒的意象,“他们在尖叫”的意象与“跌入深渊”的意象,漏水“木桶”与注水“猪肉”的意象,把“紧握的拳头”轻轻放开的意象等等,在特定的语境之下产生出全新的意义,诗人所有的情感与思想仿佛都凝聚其间。组诗正是由于有此种种具有创造性的意象,才有更深厚的内容与内涵,让我们不仅感受到诗人眼光的敏锐,也体会到诗人感觉的深度、情感的精度与思想的深度。
邹建军,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诗歌》与《外国文学研究》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