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互文,大家并不陌生,因为课文古诗文里有许多的例句。
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烟笼寒水月笼沙”“将军白发征夫泪”等。
互文就是互文见义。它有句内(单句)互文和句外(双句)互文两种形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上句里含有下句没有出现的语意,下句里含有上句没有出现的语意,只有将上下两句整合起来理解,才能完整全面地把握语意。
互文的这一特点可以从图解中看得清楚明白。即:
至于对文,其实大家也不陌生。先看课文里的例句:
“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等。
上述例句和句外互文所采用的对偶句式基本相同。从句意看,上下句语意虽说相关,但并不存在着像互文那样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语意情形,因而不需作整合理解,只是在对应的位置上,词义有相近或相异的特点。
例句中的“工”与“妙”,“极”与“通”,“秀”与“发”,“指”与“名”,它们的词义相近;“兴隆”与“倾颓”词义相反。
对文和互文的区别就在于前者着重于句意的“局部”理解,即相应词语词义的掌握;后者着重于句意的“整体”理解。明白了这一点,对于互文就不会望文生义地作孤立片面的理解,而于对文句则可由熟知的词义去推知对应的非熟知的词义了。如“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句中“转”对“叫”,方知它们义同。
对文和互文有时可以合二为一地同时在句中出现。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此句互文见义为:(乡邻们)被迫拿出田地里全部的收入交了租税(之后)。“殚”对“竭”,推知它们义同。又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鸿儒”、“白丁”词义相反。
明确了互文和对文的不同,将有助于大家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古代诗文。
[作者单位:湖北省汉川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