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课改前,还是课改后的今天,小学教育中存在着三个事实:一是在所有科目的教学中,作文最难教;二是在所有科目的学习中,作文最难学;三是在所有家庭作业的辅导中,作文最叫家长烦心。很多小学生由于不会写而失去了对习作的兴趣,他们面对题目下笔困难,不知所云,甚至言不由衷。他们从小就具备了两副人格:作文人格和真实人格。说话时,能够按照实际人格进行,作文时却完全换了一副面孔,所言非所感,所写非所想。为了提高孩子的习作水平,大家都在做着各自的努力:老师们竭尽所能地讲范文,读例文;学生们努力地看作文,背作文;家长们不惜血本地让孩子进各种作文培训班。一本又一本的作文辅导书,一堆又一堆的好词佳句不停地如炮弹般炸向学生。结果呢?孩子们茫然,家长们愕然,老师们哑然——几年的努力,我们没有使小学生顺利通过“作文关”,而是把对作文的恐惧和无奈交给了中学,继而又转交给了大学。最后人们都将愤怒的目光、指责的矛头对准语文教师,对准作文教学,批判教师观念的陈旧,抱怨习作教学手段的单一、机械;而语文老师小心翼翼地不断反思、重新审视自己的习作课教学。但笔者以为,习作教学之所以形成今天的这种尴尬局面,语文老师固然有其不可推卸的责任,过度的教育竞争和社会大气候也有一定责任,作文教材更难辞其咎。
一、 教师之过
1. 方式单一,兴趣压抑。没有生趣的讲解和灌输,机械不变的习作课模式,让学生觉得学写作文是多么地繁重、沉闷,泯灭了当初的幻想和热情,更谈不上灵感的迸发和诗意的栖居。君不见,各类习作培训班,无论是“快乐作文”还是“趣味作文”,最后都不快乐,都无趣味。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上作文课的吧,先是明确习作内容和要求,接着讲要点和结构,然后读一、二篇例文,最后是学生自由习作。碰到责任心强的老师,还会吃力不讨好地提供大堆的备用词语、精彩片断,学生处于“生产流水线”上,根本没有自己的思维空间。教师一副“你要作”的冷脸,学生则一副“要我作”的苦样,全然没有写作的激情与乐趣。过一会巡视一下,那些一字未动或只写几个字的还真不少,快下课了,怎么办?再痛斥一番:“下课补起来!”一次作文课就这么结束了!
2. 抬高标准,情感消极。小孩子刚学走路,摇摇摆摆打趔趄,我们小心翼翼地在旁边看,还会鼓励他:“宝宝真能干,真勇敢!再走啊,来,来!”即使不去鼓励,也不至于当头棒喝或指手画脚:“你怎么搞的?走路一晃一晃的,一点不稳重,姿势还那么难看!”碰到这种情况,大家肯定会一致指责:这人怎么这么不讲理!可是,在习作教学中,绝大多数老师都是这么做的,包括我自己。学生作文交上来了,字数不够的,看都不看,写上两个大大的红字:“重写!”一会儿发现这几个字错了,一会儿又看到那几个词语用得不当,再加上废话的、偏题的、小题大做的、莫名其妙的,反正“改你没商量”,一大篇作文布满了红字,不管学生看不看,不管他们看得懂还是看不懂,反正领导那边检查是通过了,家长看了也会觉得“这个老师挺负责任的”!至于打等第,我们俨然是一个个“活包公”:按照标准,不能给的一定不给,好像笔下的分数都是自己腰包里面的钱,吝啬得不得了!
学校为了比较质量,分出个一、二、三等来,也常常组织个质量抽测什么的,哪个老师猜着题是哪个老师本事,即使是千篇一律,背《作文选》上的。谁叫你猜不着呢?判卷老师更像冷面杀手:偏题的,一分没有;差题目的扣2分;没分段的扣2分;字数不足的扣2分;语句不通顺、无条理的扣15分;即使是很不错的也要扣2分。写少了,字数不够;写多了,又是废话太多。反正学生自己写的总难得高分,学作文又有什么意思呢?而我们老师都忘了“习作”这一概念了。其实,习作习作,练习写作而已,跟小孩学走路又有什么区别呢?
二、 应试之过
考试是和人的功利心理连在一起的。既然在考试时,模仿优秀习作的能得高分,那老师们为什么一定要自己讲得口干舌燥又得不到好实绩呢?为什么不叫学生看优秀作文、背优秀作文,落得都轻松自在呢?既然自己辛辛苦苦写出的不如人家现成的作文得分高,那学生为什么不去背人家的、抄人家的优秀作文呢?既然学生作文的发表与获奖对升学有用,而自己写的又获不了奖,那么家长为什么不能代笔写一写?作文假、大、空,都是考试惹的祸!
习作教学的难当然有其更多的社会和个体原因,尤其对于教材问题,正如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一书中指出的:“语文教育发展到今天,对于是否需要编写作文教材这个问题,应该没有什么异议。作文编排什么内容,按什么体系编排,怎样操作等等,这些恐怕难以作统一的规定。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有用,都是可行的。”同时指出:“在今后的作文教材建设中,下面几点共同的方面,应该给以正确的导向。首先要更新观念,作文是一种精神产品的独创,要引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反对套话、空话、假话;要引导学生切实体会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作文与做人密切相关;要使教师认识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也是‘立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次要使学生认识到作文也是生活的一种实际本领,而不是为了应试;要培养学生简洁、明了、准确地表达信息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的社会。再次,在作文实践中要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积累生活素材的习惯,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养成认真写作,反复修改的习惯等。”①我们期待有一套真正体现“教本”与“学本”功能的新的习作教材的出现!
[注释:]
①巢宗祺等编写《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版第6页。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