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范进中举发疯”的故事情节相比,“张乡绅来拜”这一处情节只能算作是一个小小的插曲而已。但它在小说中的意义却是不可忽略的,确实值得品味。其意义有如下几点:
一、 诠释功名引人深思
在科举制度盛行的封建时代里,一般读书人的最终目的大都是求取功名获得利禄,期盼过上荣华富贵的上层社会生活。所以只要一旦跨过了科举考试的那道门槛,通过了科举考试的那座独木桥,功名利禄便不再是梦想而成为现实了。那么功名利禄的具体情形又是怎样的呢?可以说这位前来拜访新中举的范进的张静宜张乡绅,用他的“衣食住行”便将功名利禄做了再形象不过的诠释。你看——他身着官员的常礼服:头戴纱帽,身穿葵花色圆领,金带,皂靴。够风光够气派的吧?他家过着怎样的日子?胡屠户的一句话语就道出了其富足的程度:“他家就是我卖肉的主顾,一年就是无事,肉也要用四五千斤”。他是做过一任知县的,便可想而知其住宅的宽敞与华丽。他出门便是以轿代步,不用步行。这会儿来拜见新中举的范进,坐的轿子便是明证。完全可以这样说,张乡绅就是“功名利禄”的代名词。
张乡绅眼下所拥有的一切,新中举的范进即刻便会拥有。中举的喜报前脚刚一送到范进的家门口,张乡绅后脚就前来拜访了,又是送银两,又是赠房产,推让之间还生怕范进不接受似的。左邻右舍呢,又是出力又是送东西,跑前跑后忙得真是不亦乐乎。这些描写将当时的“范进们”那么热衷科举的社会现实全面真实地凸显了出来,由不得人不去深思。
二、 提供平台展示才能
《范进中举》里也许是胡屠户的形象太鲜明、太突出,以至于在胡屠户面前总是唯唯连声的范进,似乎受到了某种程度的掩盖而显得有些猥琐不堪——不是受训就是挨骂,甚至挨打,正如胡屠户所言“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其实不是这样的,“张乡绅来拜”可说是为范进的才能表演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在范进着实“主事”——接待张乡绅——一回之后,让人觉得范进他还真不愧为一个读书人:说话应对,交际应酬,还真像那么一回事,不觉叫人刮目相看。
来拜的张乡绅开口的第一句话就是“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范进便从对方的话语中马上就捕捉到了两点信息:一是明显的套近乎,二是略表歉意。范进于是顺着对方的言路回应道“晚生久仰老先生,只是无缘,不曾拜会”。你看,范进这话说得多么有水平——既表达了自己作为后来举人对前辈举人的景仰之情,又把“有失亲近”的责任主动承担了过来,这样也释除了对方的心理负担。范进这话说得是多么中听顺耳且又具有分寸感。张乡绅接着说“适才看见题名录,贵房师高要县汤公,就是先祖的门生,你我是亲切的世兄弟”。显然此话又是借考场老师汤公进一步拉拢关系。而范进呢,也就借着对方的话语顺势恭维道“却幸得出老先生门下,可为欣喜”。这回话中似乎还不乏多少带有一点奉承和讨好的意味吧?范进是什么时候学会如此说话的?通过范进与张乡绅的这一番对话,不是让读者彻底改变了对他的印象吗?
三、 延宕情节丰富内容
按照情节的发展,胡屠户在“治”好了范进的疯病之后,众人皆大欢喜,一路上随同胡屠户陪着范进回家去,将报录的人打发走就完事了,至此故事似乎也就该接近尾声了。然而吴敬梓却在“好戏”临近尾声之际,特地安排插入了“张乡绅来拜”这一段情节,使得故事情节既荡生起伏又得以延宕,极大地充实了小说内容,丰富了小说人物形象,拓宽了表现小说主题的社会层面和基础。
[作者单位:湖北省汉川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