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题告诉我们,辛弃疾的这首《破阵子》是写给好友陈同甫(名亮)的一首壮词。其壮就壮在词作的内容情感形象语言等方面的豪放壮美。
知人论世,读词先读人。辛弃疾20岁时就在家乡参加了抗金起义。失败后,便回到南宋,做过许多地方的长官。他积极主张抗金北伐,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战,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因而不断遭到主和派的排斥诬陷打击。长期得不到任用,闲居近二十年。该词写于退居江西上饶带湖赋闲家居之时。
这首词作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是辛弃疾打破了依照词牌填写词作的既定格式——词必须上下分片;上片写景叙事,下片议论抒情。词人为什么会这样破格为之呢?笔者悟出其道,实乃词人心中的“壮气”所致——缘自内心的情感气流。并非词人刻意创新之为。这恰好印证了曹雪芹在《香菱学诗》中借林黛玉之口所讲的作诗之道:“不以词害意”。意思是说作诗要以“意”(内容)为先,文辞格律次之,不要因过分注重辞采形式而损害了内容。尽管他是针对作诗而言的,但同样也适用于作词。
贯穿于辛弃疾这首词作中的气脉极为清晰,呈现倒“V”字型态势。词作的气流大致经历了以下的过程:
把玩宝剑——“醉里挑灯看剑”:“挑灯”点时间,“看剑”示雄心。醉里还挑灯看剑则表达了词人念念不忘报国之情。(气始)
再现梦境——“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拂晓醒来而梦中的那一幕幕情境犹如昨日历历在目——众多军营雄壮号角之声接连传来;军旗猎猎,军乐声中士兵们分食牛肉;阵容壮观威武雄壮的队伍正在接受检阅;还有将士们骑跨飞奔的骏马,猛力拉满雕弓射箭霹雳有声的激战杀敌的情景。(气聚)
追忆经历——“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眼见士兵们的宴饮生活,目睹士兵们的娱乐生活。再现士兵们接受检阅的壮观场面。还有将士们骏马飞奔,强弓响箭射发于敌阵的激战情景。(气澎)
书写壮志——“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战斗获胜,大功告成之时将士们意气昂扬的豪情。“天下事”意指收复中原。不仅是君王之事,也是词人最为关心的大事。(气升)
抒发悲愤——“可怜白发生”:宣泄出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壮志不遂的悲苦悲痛悲愤之情。词人于词末的这一声长叹,感情犹如千钧似地从高峰骤然猛跌,震人心魄,撼人心弦。原来,那雄壮盛大威武的阵容,跃马挽弓搭箭的激战,打败金人收复中原的辉煌,千秋功绩千古美名的如愿,竟然全都是梦境一场空!这一声长叹,其中包含了词人多少难以诉说的惆怅、郁闷、焦急、痛苦和悲愤啊!实际上,在苟且偷安的统治集团的压制下,词人是徒有满腔爱国激情报国热血,被投闲置散岁月虚度报国无门,壮心不已却壮志难酬悲愤至极。这种至炽至诚至悲至壮之胸襟无不感天动地哭泣鬼神。(气跌)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提出过著名的“文气说”,认为“文者气之所形”。辛弃疾他那主张抗金北伐收复中原的爱国之气,他那曾经置身军营亲历过的火热生活之气,他那曾经检阅军队或接受检阅所感受到的雄壮威严之气,他那曾经跨骑飞奔的的卢马,猛力拉满霹雳作响的雕弓亲历激战的奋勇之气,他那“了却”宿愿实现理想的昂扬欣慰之气,他那备受主和派排斥诬陷打击满腹的惆怅郁闷之气,他那面对现实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功立业而壮志不遂的满腔悲愤之气等等。这首词作可说就是词人的上述“诸气合一”所凝聚凝结而形成的爱国感人词篇。词作的“气流”始于“把玩宝剑”,一路经过“再现梦境”“追忆经历”的聚集凝结,强大到早已冲决了填词的既定藩篱,直至“书写壮志”便形成了雄壮“气云”的蔚然大观,然后却在顷刻之间猛地从雄壮大观的高峰垂直跌入“抒发悲愤”的悲壮深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