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外阅读是初中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感悟思想和体验情感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加强指导,不断规范。
一、 规范内容与尊重个性
(一)统筹安排原则。教师要对整个初中阶段的学生课外阅读进行梳理,针对各阶段对阅读能力的要求,统筹安排好课外阅读内容,并分解到各个学期。注意阅读内容的多样性和适宜性,初一学生以中短篇经典美文为主,鼓励阅读长篇小说,内容上强调文学修养、哲学意识和科学精神。初二、初三学生可阅读古今中外名著、现代长篇小说,可接触有一定深度的作品。
(二)共同参与原则。课外阅读书目应广泛征求学生和家长意见,综合考虑初中生兴趣爱好及语文课程要求,兼顾人文性与科学性,知识性与可读性。采取教师推荐与学生自荐相结合的方式,由家长、教师、专家、学生共同精选出适合中学生阅读兴趣和审美水平的书目范围,让学生从中自主选择。
(三)循序渐进原则。选择读物要由易而难。在保证作品品位的同时,首选有较强故事性、趣味性,语言精练、情节动人的作品,如《西游记》《格列佛游记》等,降低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压力。其次,鼓励学生从生活出发,选择适应时代、贴近生活的读物,如《读者》《青年文摘》《小小说选刊》等,满足合理的时尚需求,把握时代发展脉搏,解决成长中的困惑。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唐诗宋词、古典名著、经典作品及寓言神话等,诱发学生的文化向往。
(四)因材施教原则。学生由于年龄、阅历、知识、能力不同,阅读理解上会产生个体差异。应当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课外读物。比如介绍男生读一些歌颂正义、勇敢、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作品;女生则读一些情感比较细腻的作品。阅读能力强的读一些名著,能力稍弱的则可以读一些浅显的作品,慢慢再去尝试有深度的经典作品。
二、 课外阅读与课内指导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应当转变角色,从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课外阅读的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从单纯阅读指导到关心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后继性学习。阅读指导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宽知识面,拉近与学生的阅读距离,掌握相应的指导方法,做教学的有心人。
(二)课外阅读的方向。中学生课外阅读,不应仅停留在理解性阅读上,而要逐渐提高阅读层次,向鉴赏性阅读、批判性阅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教师应注意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自主阅读,让学生独立思考、揣摩、品味、欣赏,接受人文精神熏陶。低年级学生重在培养阅读兴趣和积累阅读量,应采用“例文式”和“介绍方法式”指导方法。高年级学生重在培养阅读品味和习惯,指导上以“介绍作品”“讨论交流”和“专题式阅读”为主。
(三)安排阅读的时间。初中生阅读速度约为每分钟200字,生涩一点的作品也可以达到每分钟150字左右,平均一小时阅读1万字。学生每天抽出1小时时间,分散到早、中、晚各个时段,一次读书不超过半小时,不会对课业造成压力。一学年下来,就超过了“新课标”规定的第四学段阅读总量。去掉精读和背诵花费的时间,还可以剩余大量时间自由阅读,拓宽知识面。课内指导可以集中若干节课安排阅读活动,也可以按内容、分阶段集中指导。
三、 阅读方法与运用方法
(一)激发阅读兴趣的方法
1. 不求甚解法。《五柳先生传》说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博览群书,不求深解,感兴趣的就读,不感兴趣的一带而过。这种方法有利于抓住主题,提高阅读兴趣和速读、跳读能力。
2. 兴趣延伸法。可以对作品中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延伸,可以对喜爱的作家作品进行延伸,也可以延伸到作品的背景材料、评论性文章。还可以同步观看同名影视作品,编排作品片段进行表演等,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拓宽视野。
3. 美文诵读法。汉语言具有独特的语调和音乐美,可指导学生朗诵课外读物中精美语段。学生在朗诵过程中,需要用心钻研作品的风格和感情,不断加深对作品的认识,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4. 成果激励法。结合学生阅读材料,布置写作话题,可以是随笔、读后感,也可以是批评性文章,促使学生仔细深入地研读作品。同时用墙报登载、报刊发表等形式展现出来,使学生能尝到成功的乐趣,以提高阅读兴趣。
5. 生活情境法。指导学生阅读与生活相关的作品、同龄人的作品等。注意掌握学生的思想情绪,在他们遭遇挫折、困难而迷惘彷徨时,或是取得成绩而骄傲自满时,应当适时推荐名人传记等作品,感悟名人的心路历程,为学生解惑。
6. 学科交叉法。广泛阅读一些科学的、文化学的、美学的、历史的、哲学的著作,增加阅读积累;同时把其它学科的方法运用到阅读当中,比如数学的逻辑思维方法、物理学分析综合的方法、化学的实验方法、哲学实验性定量方法和思辨性定性方法、美学的演绎和归纳法等,以深入思考,融会贯通。
(二)养成阅读习惯的方法
1. 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读书时精力要集中,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边读书边思考,遇到不懂的问题不敷衍马虎,想办法把问题弄懂。
2. 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阅读中应常备工具书,遇到生字新词随时向工具书请教。阅读专业书籍时,还应专门准备相关参考资料备查。
3.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边读书边圈点勾画,作批注,把疑点、难点、重点以及心得体会记下来。随着阅读的深入,往往会产生出更加深刻的、新颖的、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思维火花,要鼓励学生随时记下。
(三)培养思维品质的方法
1. 比较阅读法。阅读中,可根据文章题材、写法、语言风格、描写对象、取材角度、文章立意的异同,迅速感知文章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及语言特色,对文中的问题快速作出反应,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2. 探索释疑法。应指导学生大胆独立地探索知识,有意识地抓住矛盾,质疑问难。通过阅读,从无疑到有疑,再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而解疑,培养独立性和批判性的思维品质。
3. 综合分析法。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对所读内容进行多角度、全方位思考,大胆假设,综合分析,由表及里,去伪存真,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再辅之以逻辑推理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