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类的文章,总是要写人记事才显得厚重。写人记事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如果不得其法,其实也很不容易。文学名家的经典作品中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很好的范例。初中课文《香菱学诗》一文中,曹雪芹将香菱构思作诗的情形描写得鲜明生动形象,其中所运用的写作技法,对于学生作文具有相当的指导意义,特别值得学生领悟学习和借鉴。
曹雪芹到底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技法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双重视角摄录
作家手中的那支笔就跟摄影家手中的摄像机一样,从自己的独特视角出发,直接对描写的对象进行“笔录”。
如在香菱构思写作第一诗稿时,曹雪芹就是这样直接笔录的:“香菱喜的拿诗回来,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
但是仅仅以作家的视角来“笔录”,往往会受到时空环境情感等一些因素的限制,不能对所描写的对象作更全面具体更自由灵活的描写,因此作家必须还得借助他人的视角来对描写的对象作进一步的“笔录”。所以在香菱构思写作第一诗稿时,曹雪芹又从宝钗的视角来对香菱进行“笔录”:“何苦自录烦恼,都是颦儿引的你,我和他算账去,你本来就呆头呆脑,现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书呆子了。”
曹雪芹一方面以自己的视角来作直接描写,一方面又借助宝钗的视角来作补充描写,两重视角双管齐下,这样无疑就使得描写的内容变丰富了,描写的层面也扩大了,香菱在构思写作第一诗稿时的形象就这样鲜明地突现了出来。
二、正面描写,细节点缀
作家以自己的视角来对描写的对象进行直接“笔录”,就属于正面描写。
曹雪芹在对香菱构思写作第一诗稿、第二诗稿、第三诗稿时都作了正面的描写,而且一次比一次描写得具体详尽,形象生动。
第二次描写就比第一次描写得具体。相对来讲,第一次描写最为简洁,第三次描写最为具体。第三次构思诗稿时,构思的时间跨度稍为长一些,中间曹雪芹还运用了宕笔的笔法,前后还分为了两个层次。
为什么一次比一次具体生动感人呢?因为仅有正面描写还不够,关键在于曹雪芹还运用了细节描写。不时地嵌入其中,这样就使得描写的对象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具体感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第二次构思诗稿时,“坐在山石上出神”的细节,“蹲在地下抠土”的细节,“皱一回眉,又含笑一回”的细节。
又如第三次构思诗稿时,“答非所问”的语言细节描写,“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的细节描写,“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的梦中作诗的细节描写。
正是这些细节描写的不时嵌入点缀,才避免了正面描写中的平淡平铺,弥补了正面描写中的不足。它们犹如一个个的特定镜头,把香菱构思作诗的过程,细致入微,形象生动极为传神地表现了出来,使得描写有层次,有起伏,有深度。
三、侧面烘托
作家借助他人的视角来对描写的对象所进行的直接“笔录”就属于侧面描写,侧面描写具有侧面烘托的作用。
香菱在构思写作第三诗稿时,正面描写香菱构思入迷“答非所问”的情形之后,有一段宝钗黛玉的对话描写,从侧面再次烘托出香菱专心作诗的入迷程度——“可真是诗魔了”。
接着宕开一笔,叙述李纨她们拉香菱去惜春那里看画,暂时打断了香菱的构思。
香菱回来之后又接着构思,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属正面描写)
接下来曹雪芹又通过对宝钗的一段心理描写----这是以作家的视角所无法直接“笔录”的——从侧面烘托出香菱为了作诗折腾了一整宿都没有睡觉的直执忘我而专心致志的精神。
正是因为有上文的诸多描写做铺垫,才有后来“梦中作诗”的惊人一幕的出现。而宝钗的一句侧面描写——“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则烘托出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的学诗结晶。
纵观曹雪芹在《香菱学诗》一文中描写香菱作诗三稿的全过程,简单地讲,不过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将上述写作技法,相互交错,时有侧重不同的综合运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