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5自然段。
2. 品读课文重点语句,感悟阿炳的不屈情怀,学习阿炳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3. 感受名曲《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
【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重点语句,感悟阿炳的不屈情怀,体会阿炳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难点】
感受名曲《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
【设计理念】
“一切景语皆情语”,把表现二泉映月这道风景的词语整合起来,并将之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之中,使整个课堂构成一个宏大的情境,在景的反复渲染、情的极力铺陈中去建构境,最终形成文境、曲境、心境的和谐交融。而上出文化的气息,由文识人,缘文知曲,这是以《二泉映月》这首二胡名曲作课题的文本的内在要求。在文本张弛有度的节奏中,在乐曲恬静而又激荡的旋律中去感知景,感悟情,感受曲,步步深入,层层深化。曲了音犹在,余音绕梁时,学生的眼前惟余那如银的月色,那一泓清泉也将显得格外澄明。
【教学过程】
一、 读词,感知二泉美景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画出描写“二泉映月”景色的词。
2. 学生交流描写“二泉映月”景色的词。
3. 投影出示生词:
一泓清泉藤萝摇曳
月光如银静影沉璧
茫茫月夜淙淙流水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4. 学生读一读这些词,说说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生1:景色很美。
师:让我们去美美地读读,感受景色的优美。
生2:我感觉到月夜很寂静。
师:能换一个词吗?
生3:安静。
师:是既静又美的感觉,能再换一个更合适的词吗?
生4:月夜很宁静。
师:让我们用心去读读,感受二泉月夜的宁静。
(学生朗读感悟词语,体会二泉月夜风景)
5. 学生再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思考:从二泉的流水声中,师父听出了什么?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师父听出了奇妙。(板书:奇妙!)
师:面对淙淙的流水,师父是怎么说的?
生:师父说:“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
师:这句话师父会怎么说呢?
生:师父会语重心长地说。
师:让我们去读一读,去感受师父的语重心长。
(学生读师父的话)
师:师父还会怎么说?
生:师父还会饱含深情地说。
(学生再次读师傅的话)
师:师父还可能怎么说呢?
生:师父会满怀期待地说。
(学生反复读师父的话)
【点评: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二泉月夜景色的词语,将之整合在一起,形成词串,组成诗歌,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二泉美景。学生在读中走近这泓清泉,感受那如水的月色,悄然间已进入文本情境,也为后面进一步感悟人物,感受乐曲作好了铺垫】
二、 悟词,体验坎坷人生
1. 师父的话让小阿炳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他多么希望自己能快快长大啊!十多年后的中秋之夜,阿炳又来到了二泉池畔,淙淙的流水声使他不由得又忆起了十多年前二泉池畔的美丽景色。请让我们再次走近这泓清泉。请同学们再次读词。
一泓清泉藤萝摇曳
月光如银静影沉璧
茫茫月夜淙淙流水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词语)
2. 十多年后的这个中秋夜,阿炳来到二泉池畔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3、4段,画出有关的句子。
(学生用心品读课文,圈画相关句子)
3. 交流
师:阿炳听到了什么?
生:他听到了淙淙的流水声。
师:十多年后的二泉的流水声在阿炳听来奇妙吗?(板书:奇妙?)
生:奇妙。
师:他想到了什么?
生:他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板书:坎坷!)
师:同学们是怎样理解“坎坷”的?能为坎坷换一个词吗?
生1:穷困。
生2:苦难。
生3:屈辱。
师:文中哪些句子反映了阿炳坎坷的经历?
生: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
4.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阿炳在这十多年中历经磨难,饱经沧桑。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第3段,去感受阿炳坎坷的人生!
5. 就这样,阿炳整天操着胡琴,卖艺度日。他是怎样卖艺度日的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场景进行想象写话。
场景一:在一个大雨如注的早晨,双目失明的阿炳……
场景二:在一个烈日炎炎的中午,骨瘦如柴的阿炳……
场景三: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傍晚,饥寒交迫的阿炳……
6. 师生交流,走近阿炳的坎坷人生。
(师生交流略)
【点评:一边是流水淙淙的奇妙之音,一边是穷困苦难的坎坷人生。同样是这泓清泉,依旧是二泉美景,可阿炳再也看不到了。在悟词中学生感悟体验,在换词中学生感同身受,鲜明的对比,巨大的反差,在学生的心里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产生了深刻的体验。而想象写话更是把学生带进了阿炳那苦难而又不屈的坎坷人生中去了,学生在切己体察后悄然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 品词,感悟不屈情怀
1. 如此宁静、优美、清幽的景色阿炳再也看不见了。这“一泓清泉,藤萝摇曳”的景色对他来说只是一片黑暗。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些词,说说自己的体会。
一泓清泉藤萝摇曳
月光如银静影沉璧
茫茫月夜淙淙流水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学生品评词语,交流感受)
2. 师: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阿炳的耳畔,从泉声中阿炳似乎听到了怎样的声音?你又读懂了阿炳怎样的情怀?
生1:我听到了阿炳深沉的叹息。
生2:我听到了阿炳伤心的哭泣。
生3:我听到了阿炳激愤的倾诉。
生4:我听到了阿炳倔强的呐喊。
……
3. 教师引读,感悟阿炳不屈的情怀。
师:变化的是时间,但泉声依旧,景色依然。面对这“一泓清泉,藤萝摇曳”,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学生接着读: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面对这“月光如银,静影沉璧”,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学生接着读: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面对这“茫茫月夜,淙淙流水”,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学生接着读: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面对这“月光照水,水波映月”,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学生接着读: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4. 学生自由朗读这句话,深入感悟阿炳那不屈的情怀。
5. 指名配乐朗读这句话。
6. 齐读这句话。
【点评:通过词语的再次品味,可以在学生内心深处不断掀起情感的涟漪。品词析句,一咏三叹,不断升温,学生置身其间深入体悟阿炳那不屈的情怀,感受阿炳的叹息、哭泣、倾诉和呐喊。场景的铺陈,情境的营造,意境的渲染,使得二泉池畔那一片如银的月色和那委婉连绵、如诉如泣的二胡声,都融入到了学生朗朗的读书声中】
四、 赏词,感受不朽名曲
过渡:世事炎凉,知音难觅。阿炳只好将这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请大家自由读第5段,画出描写乐曲的词句。
(学生自由读第5自然段)
1. 这一自然段中哪些词表现了乐曲旋律的变化?
2. 指名交流。
3. 师生合作读,感受乐曲旋律的变化。
师引读:“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学生接着读……)
师引读:“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 (学生接着读……)
师引读:“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学生接着读……)
4. 学生再次朗读描写乐曲部分的内容。
5. 师:从乐曲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1:我读懂了阿炳对惠山二泉优美景色的赞叹。
生2:我读懂了阿炳对师父的怀念。
生3:我读懂了阿炳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生4:我读懂了阿炳的抗争。
生5:我读懂了阿炳对未来的向往。
生6:我读懂了阿炳的爱。
(师相机板书)
6. 他的才华,他的积淀已久的情怀随着这首名曲就这样融入了这一泓清泉。请同学们在《二泉映月》二胡曲的伴奏下再次去欣赏这些词,去感受这首不朽的名曲。
一泓清泉藤萝摇曳
月光如银静影沉璧
茫茫月夜淙淙流水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在二胡曲《二泉映月》的乐曲声中结束新课)
【点评:“言为心声”。阿炳的《二泉映月》是他苦难人生的真实写照,是赞叹,是怀念,是思索;是抗争,是向往,更是热爱。在对乐曲的感同身受中,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教学已浑然进入人曲合一、情景交融的境界。而对词语的再次赏读,既可以从整体上鸟瞰文本内容,又有助于让学生借助词语所描写的意境去更深入领悟曲子的丰富内涵,有知“人”识“曲”的妙用】
【总评】
整合重组。“二泉映月”是景,是一道绝美的风景。是景便可观可赏,但描写这道风景的语句却散见于课文的字里行间。将描写二泉月夜景色的词语整合在一起,起到了展现风景,再现情境,表现意境的作用。这样的重组不是对词语的简单堆积,因为词语所承载的情景与文本情境一脉相承,也暗暗契合了乐曲的意境。整合后的词语较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活动营造了一个学习的“场”,在这样的 “场”中,一“词”串珠,回沓往复,支撑起的是对整个文本内容的学习感悟。学生在读词、悟词、品词、赏词中感知二泉美景,体验坎坷人生,感悟不屈情怀,感受不朽名曲。
设疑释疑。《二泉映月》是情,是一腔不屈的情怀。“观文者披文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文本之“波”在哪?必须循着文字表面的“涟漪”去找寻“平静水面”下的“激流”甚至“漩涡”。“十多年后的二泉的流水声在阿炳听来还奇妙吗?”“他想到了自己怎样坎坷的经历?”“阿炳那积淀已久的情怀是什么?”三个问题迅即掀起了学生情绪与文本情感之间的“内在冲突”,学生涵泳其间,感受物是人非,体验坎坷人生,感悟不屈情怀。设疑、释疑使得师生真真切切在文本中走了个来回,学生在智慧碰撞、情感激荡中最终与文本内蕴的情感形成了共鸣、共振。
互映比照。《二泉映月》是曲,是一首旷世传唱的名曲。曲高和寡,知音难觅。如何让学生去了解阿炳的博大胸襟和不屈情怀呢?文曲互映,曲文比照,在读文中让学生去感受乐曲的脉动,在听曲中让学生不断深化对文本内容的感悟,在由曲到文,由文及人中文境、曲境浑然合一,交相辉映。那一泓沐浴在月色中的清泉早已定格在学生的脑海深处,他们的耳畔,久久地回响着那如水流淌般的乐曲声。
[张军亮:江苏省灌云县南岗中心小学]
[郑厚国:江苏省灌云县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