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追求一种唯美的境界:希望教学各环节顺畅相接,水到渠成,完全在自己的预设之中。殊不知,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信息传递变化很大,有精彩纷呈的亮丽风景,也有始料未及的意外情况。特别是孩子们脑中一片混沌,课堂上突现沉寂时,教师应该如何从容以对呢?
不久前有一则报道说:一位处于生存危机的裁缝,面对空落落的门庭,一筹莫展。这时,一位顾客拿着一件昂贵、心爱的晚礼服(不小心钩坏一个小孔)上门求助,她穿针引线,巧妙地绣了一朵鲜艳美丽的花,宛如锦上添花,顾客感激万分,付了一笔不小的酬劳。由此,她突发灵感开展精补顾客高档服装的业务。开业以后生意红火,后增开十几家连锁店。
这个报道引起我的思考,当我们的教学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时,何不像那位裁缝灵机一动,用我们的智慧,化险境为资源,从而“柳暗花明又一村”呢?
一、 需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当提起某事时,一时难以准确地说出,可心里明白,这就是心理学上常提到的“舌尖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思考过程中也常有这样的现象,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先不要慌,而应迅速对个中原因作出判断,及时采取相应的策略,对症下药,激活学生思维。
有时,学生是因情绪高度紧张而引起思维不畅,致使学过的内容怎么也想不起来。此时,老师应用激励性的口头语言和充满关爱的体态语言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诸如“你挺聪明的,只是有点紧张,战胜它,你就是最棒的!”或是轻轻走到他身旁,拍拍他的肩:“孩子,想到一点说一点,即使说错了也没关系!”或是先让思维较为敏捷的学生示范说,引领学困生学着说;或是小组间合作交流,在生与生互动中激起他们思考的欲望。有时,学生因问题范围或是难度太大而无从思考,教师要迅速调整问题的梯度,降低问题的难度,让问题贴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二、 营造理解、宽容、平等的氛围
在课堂上常有这样的现象,学生颤栗地伸出小手,当教师把目光扫视到他身上时,他又把手缩回去,任教师眼巴巴地看着,还是那几只小手在空中晃动。其实刚刚把手缩进去的孩子,很大程度上不是他没有思考,而是心中没有确切可靠的答案。有心回答,又怕说错了,遭到别人讥笑甚至老师的斥责。于是乎,他们终究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时,教师就应反省了:是你以前话语独断专行?还是你平素的期望值过高?抑或你的脸色不够缓和?倘若我们真正了解这一“学情”,请放柔我们的面部线条,说出激励性的语言,营造一种理解、宽容、平等的对话平台,这样还怕学生瞻前顾后吗?
笔者在教《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时,发生了这样一个小插曲:在让学生感知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目的——“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时,我问:“读这一句有疑问吗?”台下无言。静等一会儿,仍无人回答。我知道,其实他们心里有疑,只是观望,别人未行动,谁也不敢贸然行动(这也许就是从众心理吧)。把握了学生这一心理状态,我又笑着试探:“你们没有‘疑’,老师心中可有个小问号,想请教同学们哦!”这时下面传来嘀咕声,一位学生终于举起了手:“老师,这句中‘真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意思?”我向他翘起了大拇指:“这个问题很有价值!”台下好些学生颇带遗憾地轻声自言:“我也想问这个问题哩!”我因势利导:“其实成功往往也就差那么一点点,若你抓住机会大胆尝试,成功的一定是你!”后面的半节课,气氛与前迥异,孩子们争相交流自己的体验,热情空前高涨。
看来,平等和谐的氛围,机智幽默的点拨,能够拨开学生心头的迷雾,摆脱重重顾虑,大胆体验自身与文本碰撞的感受。
三、 走出期待答案的阴影
教学前,许多教师精心钻研教材,也能注意联系学生现有的“学情”(但那只是教师个人的“一厢情愿”,那种分析、了解,只不过是用教师的心理去揣度学生的内心,用成人的情感去想象儿童的好恶,用大人的眼光去代替孩子的认识。如此“闭门造车”,其教学的针对性能有多强?教学价值能有多高?),从而设计出一套套精美的教学方案。课上,他们想方设法牵引学生往自己预设的轨道上奔,力求使自己的课没有任何遗憾,这种近乎“作秀”的完美,远不如真实的遗憾,这就好比有杂质的水晶终究是水晶,而完美的玻璃终究是玻璃一样。
我们知道,教师的“教”应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而以上的情况却本末倒置。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尊重人格、尊重差异、思想自由、个性解放、自知自律、自主发展”,应该“少些专制、多些民主;少些包办,多些自主;少些限制,多些自由;少些理性,多些情趣”(特级教师李冰霖语)。课堂教学的过程完全不可能按照预设的教案来框定,而是一种预设和生成互动的过程。面对课堂上“突如其来”的变故,不要大惊小怪,其实很正常,教师要处变不惊:教师应将既定方针变成弹性设计,根据具体学情,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路,以适应学生不断变化的学路,这才是正道。
我曾听一课,执教者在上《友谊的航程》时,有这样一个环节:请同学们读完文章的二至四自然段后谈谈这次访问美国有哪些收获?教师期待的答案本是:“一方面赢得美国人民的友谊;另一方面使得侨胞倍感振奋和自豪。”学生除了交流出第一个方面的感受外,好几个学生说:“我还感到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这样的回答本该得到老师的肯定,并因势利导引领学生自主畅快地学习,可教师不置可否,甚至紧皱眉头。面对教师的反应,好些学生悄悄缩回本已高高举起的手,课堂顿时沉寂。最后,有一个学生终于说出教师想要的答案,这位教师这才似救驾般如释重负。
倡导个性化阅读,就应当从期待的答案中走出来,使阅读教学走进更广阔的天地,不断产生独特的感受,在个性化的创新活动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搬经镇加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