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作为传统教学的一环,教师时而重视时而忽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预习又成为课堂教学的热门话题,出现了许多建立在预习基础上的教学新模式。《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以学定教,这一基本理念将教牢牢定位于学的需要,学生的学先于教师的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每一个教学过程都是从学生的自学开始,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施教,有学有教,不学则不教。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教师“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可见,预习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前奏曲”。本学期我对学生课前预习进行了实验研究。我根据十年的语文教学经验,结合班上的学生实际情况,让学生采用了常规预习和重点预习两种方法。
一、 常规预习。所谓常规预习,即学生上课前,都必须要做的读、画、查。
(1) 读:学生自读,基本达到熟练、连贯,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印象。
(2) 画:在读的过程中把自己不理解、理解不透彻的字、词、句、段画出来。
(3) 查:查阅工具书和有关资料,将画出的疑点结合课文尝试解答。这些要求是学生每课前必须预习的,不必老师布置。老师只要作一些检查测试,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就可以了。
二、 重点预习。所谓重点预习,即根据所学课文的不同体裁和知识的不同类型,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除常规预习外,老师要在课前布置学生自己去探讨、解决一些问题。
1. 抓住共同特点,安排预习内容。一个班的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素养是存在差异的,但也存在着共同的弱点:学生在理解事物上往往是孤立的,不注意它们的内在联系。反映在阅读上,表现为理解支离破碎,抓不住重点,深入不下去。针对这一弱点,要有意识地安排预习,让学生逐步理解体会一篇文章中词、句、段、篇与中心内容之间的联系。例如《一路花香》一文,针对教材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预习题:(1) 文中写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有哪些关系?(2) 最初完好水罐与破损水罐是什么心情?(3) 破损水罐心情的转变与谁有关?从而能体会出挑水工的什么品质?(4) 题目一路花香有哪两层意思?(5) 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预习的开始,布置的问题简单些,随着阅读的深入,提出问题的难度不断加大,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文,这样学生就能通过预习逐步掌握各类文章的规律,进而提高自学能力。让他们先拄着老师给的拐杖探路,然后逐步走向自学之路。
2. 注意学生差异,分层设计。一个班的学生除了共同的弱点外,还存在阅读能力的差异。程度好的学生能自觉运用学到的预习方法按照目标去预习;而阅读能力差的学生读书结结巴巴,生字不会查,不知文章在讲什么。对不同的学生不能“一刀切”,而应该安排不同的预习目标。以《“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文为例:
对阅读能力差的学生,目标是:(1) 把课文读通,要求达到“五不”(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不断词破句、不唱读)。(2) 借助工具书,学会本文生字。(3) 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讲了什么。
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除上述要求外还要了解:(1) 爸爸是在什么情况下要求汤姆把鱼放掉的?体会爸爸话语的意思。(2) 爸爸的话对汤姆今后的影响。分层提出这样的预习要求,能力较强的学生“吃得饱”,能力较差的学生也能“办得到”。随着学生自学积极性的提高,努力帮助差生完成第一层的预习,逐步增加第二层的预习,这样循序渐进,缩短他们与优生的距离。
3. 抓住教材特点,灵活安排。预习时要注意体现不同体裁的教材特点,使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各类文章的规律。
如《嫦娥奔月》,这是一篇优美的神话故事。作者用了一些叠词描写嫦娥奔月的场景之美,这是该课文用词上的一个特点。在设计预习时,要求:(1) 找一找文中的叠词,能按AABB、ABAB的形式归类整理。(2) 想一想,作者运用这些叠词分别描写了什么?从中体会到什么?
设计预习问题时注意从教材的特点出发,就可以避免预习的“清一色”“流于形式”。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从不同角度掌握了学习的规律,进一步提高了自学能力。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我懂得了,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基础上,由易到难,由扶到放,进行课前预习指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前预习并不意味着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教师有目的地指导、精心设计预习题,有效地检查评价措施都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更充分发挥,其目的是使学生得到更切实的收获。只要有计划地认真启发,正确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可以培养学生自主预习能力的。但能力的提高、良好习惯的养成,绝不是短时间内能奏效的,这是一个长时期的、细致的工作,还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中兴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