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来认为,《桃花源记》中的武陵渔人只是“世外桃源”故事中的一个线索人物。人们总是聚焦于《桃》文的主旨,很少对渔人行踪作一点深入思考。近读《桃》文,忽觉渔人的意义有异乎寻常的哲理美,试作浅析如下。
渔人以捕鱼为业。他“缘溪行”不就是为了寻鱼汛,找鱼源吗?目的就在于多捕鱼,捕好鱼。因而他划着小船,沿着河溪,逆水而行,竟然“忘路之远近”。可见到了忘我的境地。
于途中,他意外地发现了桃花林,虽然倍感惊异却不见停留,“欲穷其林”,以至于“林尽水源”处。鱼儿依水而生,按说溪水已尽,渔人应掉头而返,然而他竟穷寻不舍。于是舍船上岸,来到山前,看见一口山洞。在不知洞有多深,进去是凶多还吉少的情况下,便毫不犹豫的钻了进去。凭着一股子勇气和胆量,“复行数十步”后, 竟然“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来到了世外桃源。
尽管渔人一路辛苦鱼没捕到一条,但是却意外地到达了并非常人所能到达的仙境。他是既大饱眼福于世间桃花林之美景,又是大饱口福于世外桃源之人“设酒杀鸡作食”之盛情款待。对于渔人而言,一生之中能够亲临并目睹桃花林及其如此静谧之美景这般人间之仙境已是极为难得。然在“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之人间仙境之后,仍马不停蹄,乐而既往又意外地到达了世外仙境桃花源。
这样看来,渔人实在是三生有幸!这看似意外而实乃意中的幸运,完全可以看作是渔人不断地探寻追求的结果,尽管渔人是不经意的,不自觉的。极具意趣的是,从渔人行踪的幸运中却让人无意中获得了这样的哲理思索,一个人要想达到一定的境界或高度,唯有不断的忘我追求和探索。纵观每一个事业的成功者,莫不如此。
当渔人第二次探寻桃花源时,渔人行踪的哲理意义更加鲜明。虽说渔人在离开桃花源时,“处处志之”,并且相隔的时间又不太长,可令人不解的是怎么就“遂迷,不复得路”了呢?经过一番思索似乎又不难让人明白,渔人那番“处处志之”的所为,不就是一种典型的走捷径的行为方式吗?试想,通往成功之巅是毫无捷径可行的,唯有一步一个脚印的艰辛跋涉,才有可能到达事业的某种境界或高度,仅科技史上无数的事实不是早就证明了这一点吗?
是渔人带领我们走进了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让我们憧憬着社会发展的天限美好前景。是渔人的一路行踪,又让我们意外地发现了异乎寻常的哲理美。
有鉴于此,我们可得要真心感谢这位幸运的渔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