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一方面依赖于教材本身的生动性、可感性,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师教学的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才能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并快捷地掌握。因此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的综合化,重视各学科教学之间的横向联系。语文与美术是两门不同的学科,但关系密切。文中有图,图中有文,图文并茂,文字可以用美术表现,美术也可用文字来表现,美术与文字相配,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因此利用美术来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我们所提倡的艺术教学的要求,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一、 使教材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
初中语文教材,内容抽象的课文少,具体的多,比较容易为学生所理解。不管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均可以运用美术的基本技法,使之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更易更快地为学生所掌握。例如,赵师秀的《约客》中有“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的诗句。关于诗句中的“灯花”一词,课本是这样注释的:点油灯时灯芯结出的疙瘩。可现在早已是电灯时代了,很多学生没有见过油灯,更没见过油灯灯芯结出的疙瘩。这时你不妨边讲解边在黑板上给他们画上一盏油灯,然后再在灯芯上画出一个疙瘩来。如果画得更细致更确切些,应该画出真正的“灯花”——像花状的疙瘩。再向学生说明:在一般情况下,油灯要点上一阵子才可能结出灯花来。这样一来,学生对“闲敲棋子落灯花”这一诗句就理解了,也明白了诗人约这位朋友来做客已有一段时间了,照应了前面“有约不来过夜半”的诗句,对诗句的印象也会特别深刻,不易忘记,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整首诗歌“含而不露地表现诗人寂寞心情”的意蕴。
二、 使教材插图的不足得到补充
初中教材的不少课文有插图,但有的插图只是提示性地表示一下,或只对应部分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另一部分的文意当堂示画,以补充插图的不足。例如,课文《珍珠鸟》中有一段话“……有一盘异常茂盛的法国吊兰,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有许多学生没有见过法国吊兰,而课文中的插图并没有把文句中的语意体现出来,没法把它与原文对应,于是在黑板上顺手一画,画出法国吊兰,画进一只鸟笼,再根据后面的文意,加长加大绿叶的垂蔓,有助于对“挤”字的准确理解与把握。再如,《中国石拱桥》虽有插图,但对文中所提到的“独拱桥”“双曲拱桥”“联拱石桥”没有图示。教师如果能画出来给学生看一下,就会给他们一个直观的印象,这比他们单纯的想象要强得多。
三、 使学生的疑问迎刃而解
不仅课文的教学需要运用美术的基本技法,有的练习也如此。例如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我给学生猜一谜:“在娘家青枝绿叶,到婆家骨瘦如柴,不提起倒也罢了,一提起泪水汪汪。”它的谜底是竹篙。对谜语中的前两句学生能懂,但有不少学生认为后两句难以理解,这时在黑板上画一下,画出一人在船上从水中提起竹篙水即往下滴的模样,学生一下就明白了,因为它太直观了。且对于哪个是连接谜面与谜底起双关作用的词(提起)也迎刃而解了。再如,作业阅读理解《观月记》(作者张孝祥),教师在讲解时,如果连起来翻译原文,那么学生就会不大明白,后面的练习就不会做。但是,运用了美术的基本技法,情况就不一样了。具体如下:当讲到“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时,教师就根据文意当堂示画。那么,下面的两句“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学生就一下子明白了。结尾的“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也变得浅显易懂了。这样一来,后面的练习题(包括翻译、用原文回答)就会迎刃而解。
运用美术法于语文教学,可化繁为简,变难为易,能变抽象为具体,使教学生动形象,充分发挥视觉和感知的作用,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主动、有效,从而提高语文课堂质量。
现在,电脑网络技术发达,语文教师也可从网络上搜索与语文内容紧密相联的美术作品,用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展示,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能起到同样的作用。例如,在教学《竹影》时,课文中有几段丰子恺父亲讲关于竹的画法以及中国画和西洋画不同画法的内容。教师除了必要的讲解外,可以上网查找有关中国画“竹”的作品(最好是竹的名画),查找能体现中国画和西洋画不同画法的作品(最好是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挑选几幅向学生展示,以更好地让学生明白课文所表达的意思。
总而言之,让美术走进语文课堂,不仅能带给学生视觉上的愉悦,而且能为语文教学创造一种理想的艺术氛围,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随着社会的进步,艺术教育概念的深化,会有更多人感觉到图文整合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相信运用美术来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发展前景将是广阔的。
[作者单位:浙江省上虞市崧厦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