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探究性学习”颇受人们关注。在实践中,人们普遍感到物理、化学、数学、生物等课程比较容易开展探究性学习,而语文课则比较难。原因是语文课的字词句段、听说读写,几乎全是机械操练。那么,语文课能不能开展探究性学习呢?
长期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都是接受教育,学生只关心“老师认为里面有什么”,不关心“我能从里面发现什么”。即使有的老师在课堂上搞些“研究”,也是研究这篇文章的取材如何好,技法如何妙。老师也鼓励学生提问题,但是,这些问题的提出以及解答,都是用来证明文章妙处的,而不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来理解文章,更不是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时代变了,学生换了,但教材没有变,课堂教学的模式没有变,教参和老师的标准答案没有变。于是,所谓的教学甚至“研究”,变成教参引导教师,教师再引导学生的重复排练,就像进行一场早已计划好的旅游,学生只能在被限制的路线上行走,没有了不确定线路和未知世界的吸引,少了意外发现的乐趣,也就少了主动参与个体体验的激情。时间久了,学生积极研究与创造的动力被消磨殆尽,最后培养出来的所谓“人才”,只是一台只会承载与复述知识的“电脑”。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主要由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方式。它重视问题的提出与解答,强调知识的联系与运用,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以养成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习惯和能力。在语文教学领域实施探究性学习,把以往的学习对象转化为研究对象,把根据老师的思路预设的教学过程转化为根据课堂学习状况确定学习过程,把模式化灌输转变为个性化探究,把被动接受、记忆、再现固有知识转化为主动发现新知、锻炼能力,把接收教师、书本的现成结论变为自己得出个性化结论。一句话,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会自主学习,从而破除了现行语文教学中的弊端,逐步形成一种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语文教育教学观念。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开展探究性学习呢?
一谈到探究性学习,很多老师马上就会想到去选择课题。其实这是一种狭义的理解。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显现了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获得结论,这渗透于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中。因此,教师的主要工作,在于开掘教材本身的研究价值,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让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会研究。对于语文教学,我认为应该在以下四个层面上做好工作:
一、平等审视——把教材直接作为研究对象
探究性学习就是要打破教师权威、教材权威,革除接受性教学的弊端,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灌输到主动地探索研究;从知识的记忆、文章内容的再现到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从迷信般地仰视教材到把教材当作学习研究甚至批判的对象。其中平等的态度是探究性学习的关键。不平等审视就不能生疑,没有疑问就没有深入思考,没有思考哪里来的研究与收获?
例如学习《死海不死》,学生用平等审视的态度读文章,就会怀疑里面的一些说法是不是科学。对照最新的科学考察,学生知道死海并不死,里面有许多生物,海水也有变淡的趋势,从而悟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自然科学领域如此,社会科学领域亦如此。怀疑产生了问题,引起了兴趣,在探究中思考,探究性学习也在其中了。
每个人对文学作品的解读都是不同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学习这一特点就为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更多机会与条件,有利于开发学生独特的个性,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 提供参照——增加教材的可研究价值
作为探究性学习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就看你怎么运用。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如果单篇课文,可提供研究的要素不够,或者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开阔的视野,得到更多的锻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一篇课文放到一个更大的参照系中,通过比较,分析异同,领会各自特点,探讨普遍规律。比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从题材上看,有同文比较,如让学生比较《苏州园林》原文与选入教材的文章有什么异同,编者的意图是什么,效果如何;同话题比较,如周密的《观潮》与潘阆的《酒泉子》;同文体比较,如《春》与《济南的冬天》,同为写景散文,比较两篇在感情、风格上的不同;从文章来源分,有教材内外的比较,如《鼎湖山听泉》《听潮》《听听那冷雨》之间的比较;教材内的文章,又有同一本教材内的文章,跨学年甚至跨年级教材中的文章的比较。从内容上分,也可以有专题比较,如《出师表》《隆中对》中的诸葛亮形象比较。
比较学习既需要开阔的视野、良好的大局观,又需要细致、辩证的分析能力,它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但是,教师要注意一点,不是每一篇文章都需要比较,不要为比较而比较,要根据具体情况抓住重点,突出特点,举一反三。
三、 节外生枝——由教材引申出研究课题
上面两种方法,都是用研究的眼光和意识研究教材本身,也即主要通过研究手段更好地理解教材,提高素养。在学习和掌握教材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尝试由课内向课外扩展,由课文理解向课题研究延伸。
学习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可以研究“桃花源真的存在吗”“古代几种理想社会比较”“陶渊明真的快乐吗”等,引导学生去探究思考。当然,一篇文章中可以引申出的研究课题是丰富多彩的,要根据学习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去选择,有的可以在课堂上三言两语带过,有的可以略加讨论,有的则可以写成小文章,进行交流展示。
四、 拓宽视野——处处都有研究对象
从课堂教学中发现可研究的课题,是我们教学的一个有效途径。当然,研究对象不局限于课堂和教材。研究能力达到一定程度,研究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就会发现,研究无处不在,课题无处不在。因此,课外课题是课堂研究的自然延伸,是研究意识和能力的具体运用和升华。教师可引导学生向课外发展,从阅读中发现课题,从社会中发现课题,从个人生活中得到课题,甚至从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找到语文方面的课题。只要有助于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养成平等的态度、批判的意识、独立的精神,以及相应的合作能力和实践习惯,我们就尽可能地指导学生去尝试。
总的说来,在点点滴滴的日常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比盲目地贪大求全做大课题更有效果,对学生思维方式、研究意识的提高更有指导意义。如果一方面让学生去做课外课题研究,另一方面在课内又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教学,探究性学习则流于形式。因为探究性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靠的是日积月累的养成功夫。那种只做表面文章,不看内容、不抓本质的做法,只会使探究性学习走上歧途。从这个意义上说,探究性学习最根本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并由此带来研究对象的扩展、教学方法的革新、教育评价体系的完善等。
[作者单位:江苏省丰县宋楼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