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体味诗人深广的忧思,领悟诗歌的思想价值。
2. 了解杜甫七律诗的艺术成就,感受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3. 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诵读、品味诗歌,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杜甫律诗的艺术风格。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实录]:(片段)
1. 导入
2. 知人论世(略)
3.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朗读
4. 走进文本
……
师:我们先看诗歌的前四句,看看诗人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从诗歌意象着手,分析诗歌意境及诗人情感。
师问:我们先看诗歌的首联,看看诗人写到哪些景物?
学生:风、天、猿、渚、沙、鸟。
师问:它们都是自然界的客观景物,但是在诗人眼中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学生:特点是“风急:强劲” “天高” “猿啸哀”“渚清:孤独冷清”“沙白”“鸟飞回”。
师问: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古代诗人是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景,也就是说诗人是借景物的特点来抒情。找一个同学说说,这些景物特点怎么就能传达出诗人这种悲伤的情感?
学生甲:诗人用人的情感“哀”形容猿猴叫声,这体现诗人自己内心的凄凉。“清”我认为是清冷的意思,用法与“哀”相同。“白”我讲不好。
师:分析得很好。你们还记得《醉翁亭记》中对秋冬景物的描写吗?“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这是典型的秋冬季节的景色。所以“清、白”暗示季节,这自然让我们想象到小洲上的朔风衰草。
师(老师叫起一位学生):诗歌中“回”怎么理解?
学生乙:(摇头)
师:那你记得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吧,请你回忆一下诗中描写鸟的诗句,想想那句诗体现毛泽东当时怎样的情感?
学生乙:“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击”表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意气风发、乐观向上的革命豪情。
师:很好。那么“回”怎么解释?这体现诗人怎样的情感?
学生丙:“回”可以理解为低飞徘徊。这与“击”正好相反,这就让人感觉诗人的情感肯定不是喜悦而是凄迷。
(拓展“登高”的文化内涵)
师:“风急”“天高”暗示登高。登高诗是诗歌的一个很大的门类。……古人说“登高远望,使人心悴,登高望下,使人心悲。高台不可望,望远诗人愁。”登高的意象本身就寄寓乱离之悲和忧患之思。
师问:接下来诗人极目远眺,看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联一向被誉之为“古今独步”之作。诗人是如何借助“落木”“长江”来传达情感的?(请根据以下的鉴赏的思路进行鉴赏)
(出示鉴赏思路): “萧萧” 写出落木怎样的状态,让人感受到秋景怎样的特点?加上“无边”一词又有怎样的效果?“滚滚来”写出了长江怎样的特点,加上“不尽”一词又写出了长江怎样的特点?面对此景诗人可能会想到什么?
学生根据鉴赏思路简单地写一段鉴赏文字。
……
师:(对学生的鉴赏进行补充)大家是否还注意到这两句是在时空转换中写景。上句侧重从空间角度写出气势宏大、肃杀凄凉的秋景;下句侧重从时间角度抒发生命如流水般逝去而无法把握的无奈的情感。(引用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朝如青丝暮成雪。”两者进行比较,体现写景时空转换的特点,以此强调这一写法带来的艺术效果)
对上述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思路解说]
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应该是诗歌教学的重中之重,俗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掌握了一些方法,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情感。因此诵读、品味诗歌,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就成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而这教学重点又集中体现在上述教学片断之中。
1. 关于诵读。首先是教师配乐朗诵。教师对诗歌进行了深入研读,因此朗诵时对诗歌情感、节奏把握得都比较到位。这既让学生感知了诗文内容,又让学生初步感受了诗文的情感。其次还营造了诗歌的悲凉、苦恨的氛围,加深学生对杜甫苦难人生的认识。课堂上学生沉浸于诗歌情感的氛围中,对诗歌情感把握很准确。还有就是学生诵读,注重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让学生透过字面去揣摩诗歌的“言外之意” “象外之象”,从而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2. 关于鉴赏的基本方法。中国传统诗歌很注意选取“意象”,因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主题都是通过“意象”来表现的,所以找出并品味诗歌的典型意象是诗歌学习的关键所在。对诗歌前两句的分析重在体现一种鉴赏思路,找出诗中的意象,找出意象的特点,思考这些景物的特点所蕴藏的情感。在鉴赏第一句时,我让学生随意选择意象进行鉴赏, 估计学生对“猿啸”意象分析把握准确,其余可能不会到位。因此我事先想好引导,在第一位同学说的不是很恰当时,叫起第二位同学,让学生在我的引导下一步一步由意象特点推出作者的情感。选择学生过去学过的诗歌中出现的意象进行比较,这样学生把握起来就更为准确。
3. 关于拓展。语文既是学习的基本工具,也是重要的文化载体。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并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使学生在思想、道德、审美等方面得到教育。所以在教学中适当拓展能使语文教学更具有文化性。我重点讲解“风急”“天高”的意象,让学生了解“登高”意象在传统文化中所特有的寓意。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能让学生觉得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与他手中的参考资料是一样的,故听不听无所谓。
[教学反思]
课后评课的教师对课堂上的一些环节给予了肯定。比如:教师配乐朗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对“鸟飞回”中“回”的解读由于引用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进行比较分析而精彩;诗歌鉴赏思路体现较为清晰等等。但是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登高》是一首经典的七言律诗,又是杜甫的作品,无数专家学者对其进行过解读,我虽然在内容解读上没有什么不足,但是在教学方法教学流程上感到有许多遗憾之处。
首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内容还是太繁杂、太密集,可供学生驰骋的空间显得逼仄,而教学格局也偏于“小家子气”。我们都知道,在教学中,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学习的主体,他们作为鲜活的个体,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兴趣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和随机性。教师不应该僵硬地用预设的教学流程限定学生,束缚学生的发展。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内容都有其个性化的解读,从而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一文中指出:“教师是与学生一起学习的学习者,是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我在教学中没能很好地体现这一点,在对前两句写景诗句的鉴赏中,环环相扣的问题链设计,虽体现教学的示范性和可操作性,但是没能真正调动学生的鉴赏积极性。课堂就在一问一答中进行着。最让我感到遗憾的是在鉴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千古名句时,我竟然给出了鉴赏思路,这虽然对学生掌握一定的鉴赏方法、提高应试能力有作用,但课堂不够精彩,没有思想火花的碰擦,没有个性化的解答。总的来说这节课我没能很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其次,在教学流程上还有一定的遗憾,需要进行细微的变动,这样诗歌上起来才会更顺畅些,引导才会更自然。比如对“登高”这一意象寓意的介绍,最好在介绍完作者之后添加“解题”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初步了解“登高”这一意象的几种含义。这就为下面分析“风急”“天高”意象为什么能体现作者愁苦心境打下基础。花在这一句诗上的时间也就会减少,而把重点放在名句即第二句写景句的分析上。实际课堂教学中第一句的分析较为凌乱,第二句的分析显得仓促。删掉给定的第二句的鉴赏思路,就会使学生对其进行充分地个性化解读。在教学中相机点拨,不能预设太死,否则学生的思维发散不开,貌似民主,实则还是教师专制,预设和生成和谐统一才会使课堂精彩纷呈。
语文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语文教学是一个体悟情感的审美过程。我将努力成为一位有审美创造力的教师,而不是语文知识的“传声筒”。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紫东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