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家傅雷说:“再没有什么比我们的语言更能影响我们的思想方式了。”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句话:从语言入手,培养孩子聪明的头脑。因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运用语言的能力不强,思维必定肤浅,甚至混乱。
语言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部分,那又该着重于哪一方面呢?日本心理学家阪本一郎的研究证明:一个人的智商,同他所掌握的词汇量成正比。他对一部分大学生进行了词汇考试,发现成绩在70分以上的学生,大多成绩优良;35-70分的学生成绩中等;35分以下的学生在学习中则困难重重。这个试验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请大家观察一下,那些口齿伶俐、言词丰富的同学,头脑是否灵活些?
那么,我们怎么来丰富自己的语言呢?多读多写,别无他途。多读指阅读量大,名篇名段还要背诵。有人说,读书时把所谓优美的句子抄下来,这不见得有多少好处。词语用得好不好,要从整体上去看,把绣在衣服上的花剪下来,还能说好吗?《项链》开头的一句话“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其中的“也”字妙不可言,为全文垫了底。这个“也”抄下来有什么用呢?读是为写作准备的。读是积累,写是运用;总是读而不写,读就失去了一大半意义。这就是朱熹在庐山白鹿洞讲学时提倡的“吃”是为了“吐”。写的过程是回忆、搜索、选择、运用的过程。有写作体会的人都知道,自己在某次写作中有了得意之笔,会记得特别牢,用起来也特别顺手。这样的得意之笔积累得多了,越写越活,还有可能形成个人的风格。
能说会写,思维活跃,孩子头脑自然聪明。